2020年12月26日至2021年1月24日,第十五屆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模型展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舉行。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航海模型協會、ModelZ模型俱樂部聯合主辦。展覽共計展出百餘件展品,並配有百餘張圖片,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模型溫厚的質感,或格物致知的追求、或天馬行空的想像,呈現了一幅精彩絕倫的「芸芸眾生」像。
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其前身是由ModelZ模型俱樂部於2006年發起的一個模型愛好者交流活動。由於其舉辦日期固定在每年元旦,2010年起,正式命名為「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SNYMC)。從2012年第六屆活動起,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落戶於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每年1月1日至2日舉行,成為集賽事、展覽、集市、講座於一身的綜合性仿真模型文化交流活動,在賽事交流的同時進一步為模型文化進行推廣和普及。據悉,截止至第十四屆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已有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含港澳臺),共計3000餘名各省市模型愛好者先後參加了比賽,四大類、十八個組別。活動現場日人流量達5000人次,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群眾性仿真模型專業賽事。
隨著賽事設項的逐年完善,今年比賽已根據模型題材細分為四大項、十八小項。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今年不再設置現場報名,參賽報名全部通過網絡進行。據統計,今年共有393人報名參賽,參賽作品達457件作品,均已超過往屆。由於疫情緣故,今年主辦方在1月1日和1月2日,通過Bilibili平臺現場直播裁判點評、集市、展覽等活動盛況,讓未到場的模型愛好者通過彈幕等方式進行交流。
今年展覽的兩個主題均是模型圈中較年輕的門類。一樓展區以「袖珍人物」為主題,二樓展區則以「超輕黏土」製作的原創作品為主題。據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總策劃孫鶴峰的介紹,大部分優秀的模型製作周期很長,有些甚至耗時半年至一年。「因此,每年的展覽主題都是提前一年進行制定,並向相關參展人員進行任務的分配。」
袖珍人物模型起源於歐洲,歷經數十載的發展變遷,近些年才風靡中國。此次展出的展品,匯聚了國內頂尖袖珍人物製作者的作品以及國內玩家收藏的世界級模型大師的作品。袖珍人物模型的創作題材類型十分廣泛,總體而言可分為寫實類和奇幻類兩大類。從歷史人物到身邊的名人,從還原真實面容到創作奇幻形象,古今中外、各類比例大小,可創作的題材應有盡有。與傳統拼裝模型相比,它不必過於注重考證,能給作者巨大的想像和創作空間,就像新年賽人物組裁判石乾葦所說,「人像就是我們的一張立體『畫紙』」。端詳迷你人物模型,裡頭卻充滿了傳統繪畫的技法。無論高光還是陰影,紋理還是金屬質感,均是模型作者通過手繪進行表達,一個個人物仿佛一幅幅立體油畫。不管把它放到哪裡,不管它被縮放成多小、多大,這些袖珍人像都自帶「高光時刻」,這才是它最有趣的地方。而這些創作者們被稱為「塗裝師」。
奇幻系作品的塗裝配色沒有固定的樣式,憑藉著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作品或光鮮亮麗或陰暗恐怖。同一款素體由不同的作者來創作,展現出的風格也千差萬別。此次展出的作品,就集聚了天使、精靈、巨魔酋長、廢土女戰士、機甲獸人、月光女孩等奇幻多姿的模型。與寫實類作品相比,他們色彩更鮮豔,顏色層次更豐富、對比度大。
參展作品
本次參展作者可謂「大師」雲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曾憑藉作品《天使》獲得義大利Monte San Savino塗裝組銀獎的石乾葦。石乾葦精於用色彩來表現光影,用細節刻畫形象,對塗裝技法和光影氛圍的呈現擁有獨到的理解和創新。2012年,石乾葦在海外攻讀碩士,在一家戰錘店接觸到歐洲的塗裝圈。小時候就喜歡畫畫的他仿佛找到了最好的「玩具」。他常常能從中午11點一直畫到凌晨。此次《天使》也參與展出。該作品是他用普通顏料,足足畫了兩個月,才畫出來的,完全看不出筆痕和水痕。「天使」身上金屬質感的盔甲,腳下的惡魔,一半是石頭一半肉色,全都是畫出來的。「能按教程畫出來幾乎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反覆練習,多花時間去尋找最契合自己感覺。」令人驚嘆的是,8年左右,他製作了100多個模型。
參展作品
相較奇幻類,寫實類光影色彩突出,風格更加沉穩、凝重。以參展作者周克勤為例,他注重光影、用色、質感紋理的體現併兼顧細節刻畫,因此他的作品靈動、真實,易引發共鳴。憑藉著高超的技藝,周克勤的多款作品入選了人像模型專業站點Putty & Paint的Top 50以及西班牙Volomir站點所評選的「年度全球人像模型精選作品集」。
同為新年賽人物組裁判,現任在校美術老師的韓冬是寫實類題材的代表人物,因擅長畫頭像,被人稱為「集顱者」。他的作品細節刻畫傳神,尤其擅長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他笑言自己「出了名的慢」,「有時候為了一點細節要塗幾個晚上,展覽現場上的1:35大小的一名美軍士兵盔甲上的格子,一般是用海綿往上拍,而我是用筆一個一個畫出來的。」韓冬如是說。不用其它技巧,一點一點畫出來的細節,即使放到很大也依然禁得起觀眾挑剔的目光。韓冬還鼓勵觀眾們帶上放大鏡來看展。
參展作品
超輕粘土模型創作,是模型圈近幾年新興的種類。它更接近於傳統捏麵人技術,但用的是新材料。它們很少後期上色,大多使用粘土本身的顏色,因此也無法通過修補方式「遮醜」,靠的是作者紮實的塑型功底。
「超輕粘土有很大的兼容性及可塑性,門檻低、材料便宜、上手快的特點讓跟多人喜歡上它。」新年賽超輕粘土組裁判、參展者陳夢玫說,對比傳統模型,超輕粘土模型的製作周期短很多,而且一個模型的誕生中還可以用到很多其它有趣的材料,比如軟陶滴膠軟陶滴膠、彩珠、粉彩等。「此外,超輕粘土模型與手辦模型不同,手辦模型大多都是動漫IP的延伸,而超輕粘土更多是原創,從人物造型能一直延伸到到背後的故事。」陳夢玫說。的風格偏向清靈和華麗,她希望用粘土展現各種類型的風格,尤其喜歡精靈天使這樣美好脆弱的生物。
參展作品
「關於想說的一切,我試圖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去翻譯、去轉換出來。」參展者許雲知這樣描述她的創作。與陳夢玫希望用粘土模型留住美好易逝的事物不同,許雲知則希望通過立體作品創作及綜合材料的使用,實現關於風、情緒、欲望、生靈等題材的表達,闡述出與超輕粘土這種材料本質相同的事物——自由。她的作品《magnet》《單戀》《藍墨》都體現了這種風格。
參展者椰子沾沾則擅長二次元風格的作品,她的作品對於二次元IP形象的還原度很高,並做了很多遊戲動漫相關的超輕粘土形象,每個作品都精緻、美麗、華麗細緻,並且被賦予屬於人物自己的靈魂。椰子沾沾還特別擅長把神話和傳說故事帶入自己的作品裡。在超輕粘土的世界裡,他們既是塑型師,也是調色師,還是一個編織靈感的編劇,「製造」著他們的夢幻世界……
(文中圖片為活動現場,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