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站在這裡時,心裡是虛的,就怕沒有足夠的模型來填充。」8年前,「80後」模型達人師偉與市群藝館策展人周蓓麗一拍即合,將每年元旦的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引進市群藝館。「場館很新,空間很大,拿什麼來吸引模友?」師偉偷偷犯過愁。
又是一年元旦。時間邁入2020年,師偉胸前別著第十四屆模型交流賽的紀念徽章,又一次「專門請了年假」,準時出現在館內。這一趟,市群藝館被模型佔得滿滿當當,一樓大廳,米色長桌一字排開,上面鋪滿了各地選手送過來的艦船、戰車、航空器、民用車、手辦等模型,隊列一頭延伸到最左邊的劇場門口,另一頭一直擺到了樓梯底下。一樓展廳被用來展示難得一見的木船模型,二樓白廂廳展示國內各社團的手辦,就連四樓報告廳也迎來多場模型交流講座。
「1日、2日兩天的交流賽,大概有5000人來參加,參賽作品超過450件,創歷屆最高。」師偉說,「它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模型交流活動。」
「從零開始,自己與自己較勁」
白天,師偉是大金空調的銷售,忙著與客戶打交道,夜晚的閒暇時光,十幾年如一日屬於模型。
「7歲開始玩,一開始接觸的是火柴盒模型,後來是高達、坦克、船、飛機,玩得比較雜。」學生時代,他和許多男孩子一樣,攢零花錢玩模型,購買人生第一套噴塗工具,技術也隨著愛好逐漸「進階」。
一個靜態仿真比例模型,通常沒有現成的套件、圖紙或是照片,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考據過程本身就是樂趣所在。」為了儘可能還原歷史,模友們往往不惜花上數月或是一兩年時間,埋首故紙堆,尋找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艦船信息。最幸運的是找到當時的照片或設計圖紙,如果只有隻言片語的文字敘述,那難度就更大了。
在師偉的作品中,最得意的要屬1:700比例的二戰時期英國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如今陳列在朋友開的模型店裡,耗費了他近三個月時間。最耗時的則是日本「大和號」戰列艦,足足花了兩年時間。「不少紀念品商店也賣模型,但都是流水線生產,模型比較粗糙。而在模型圈內,大家是自己與自己較勁,木帆船模型上的白線、小到幾乎看不見的輪轂,都是自己搓、自己做的,每一處細節都要儘可能還原歷史。」師偉感慨,「有時候耗費的精力簡直不亞於重新製作一艘船,這就是工匠精神。」
他常提到「工匠精神」這個詞。在夜深人靜的晚上,花一兩個小時,考據模型的歷史、塗裝適宜的顏色,耐得住冷清,做模型的快樂就這麼簡單。「撇開專業不專業,單單從想去做一個模型到真正實現它,這個過程裡就能找到很多成就感。」
原汁原味還原宋代汴河客船
2007年,師偉和三五好友一起創辦了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一開始規模小,就在模型店裡辦,後來移師軍事體育模型俱樂部的食堂,直到2012年第一次走進群藝館,才有了專門的展覽空間。隨著模型賽知名度的打響,步入第14屆的模型交流賽,迎來了來自日本、俄羅斯等地的多位外國選手。
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的時長很短,除周邊展覽持續時間較長外,賽事本身僅持續兩天。其中,元旦為參賽日,2日為評獎日。從1月1日早上9點多起,市群藝館門口就排起長隊,都是帶著模型來參賽的模友們。令師偉哭笑不得的是,有模友因為模型太大,直接從酒店借了推車,把參賽模型推到現場。
「模友們大多有本職工作,學生、法官、醫生、律師、銀行高管等,平日裡大家都在各個微信群交流,到了元旦飛來上海,借交流賽線下聚聚,約飯還容易撞檔期。」至於師偉自己,每次都把難得的年假留到年底,就為了籌備這項賽事。
在師偉看來,交流賽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模型、喜歡模型、走近模型。賽事之餘,他在市群藝館一樓舉辦的「凝縮的木船展」同樣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展廳中,有在世界航海模型聯合會世界錦標賽中奪得金獎的瓶中船「克魯森施滕號」,瓶口極為細長,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有宋代的汴河客船、貨船,船上的櫓槳、木格窗、門上貼著的「吉祥如意」對聯,精巧、細緻,還原度極高。展櫃中,還出現了一組模型製作工具,有狹長的鑷子、鐵絲鉤、雙面膠、絲線等。「全部都是模友自製的,用來製作瓶中船。」師偉說,瓶中船難度高,技術通常不外傳,「即便看到了公開展示的工具,也不知道怎麼去用。這也是玩模型的樂趣。」
前不久,師偉攜帶不少國內的模型參加日本靜岡模型展。日本艦船模型愛好者對他說的幾句話,令他尤為感慨。「他對我說,國外模型愛好者以中老年居多,而中國模型賽的參賽者大多是年輕人。這就是模型的活力。」他說,「身為見證者與參與者,我會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