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元旦數千人湧進群藝館,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打造模型盛宴
從9號線宜山路站出來,人潮都湧向了古宜路125號的上海市群藝館。元旦當天,第十三屆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如約而至,賽事涵蓋軍事、民用、科幻、手辦、戰棋等絕大部分模型題材,今年參賽作品數更是首次突破300件大關,製作精妙程度進一步提升。
背著書包、拿著相機,絡繹不絕的模友將群藝館擠得滿滿當當。在擺出所有參賽作品的展臺前,模型迷低頭、彎腰、湊近看,有時在一個作品前就要停留許久。現場也有不少「親子檔」,父親帶著五六歲的孩子,詳細解釋模型的由來與製作手法。「早上門一開,大家就湧了進來,好多人是從浙江、江蘇,甚至北京、福建、深圳等地趕來的。」市群藝館活動部主任史曉風說,12月31日、1月1日兩天賽事期間,群藝館共計迎來8000多位觀眾,「作為公共文化場館,新年第一天能吸引這麼多年輕人走進來,是一個人氣很旺的起點。」
模型交流賽人潮湧動
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舉辦至今,已吸引29個省市千餘人次參賽,活動單日人流量最高超過5000人次,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靜態仿真模型專業賽事。「活動知名度、權威性、標杆性逐年提升,以此吸引了全國大量模友。」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總策劃師偉回憶道,最初,交流賽幾乎「有東西就展」,組別也有限;隨著規模不斷擴大,賽事每年都在增加組別,模型製作的水準、場景的講故事水平,都令專業裁判感到欣喜。
現場能看到各種類型的模型,有坦克、飛行器、艦船,也有科幻題材、手辦作品等。來自福建的「90後」曾智浩第一次參賽,便憑藉自行設計的那坦廢土機甲獲交流賽科幻機械組銅獎。「男孩子都喜歡機器人、汽車、科幻,接觸久了後,越玩越精深,很享受模型創作的過程。」他鍾愛機甲模型設計,最早從高達模型入門,發現「國內大神太多」,便開始「另起爐灶」,希望走出一條有自己風格的道路。那坦機甲充滿著濃鬱的廢土風格,橙黃色的機身壯碩無比,武器暴露在外,粗俗、狂野。「模型的樂趣在於你可以天馬行空地去創造,如何搭配武器,如何按照你的想法去實現它,這個很重要。」如今,剛畢業一年的曾智浩還開了一家名為「未知數」工作室,專門從事模型設計與創作。
憑作品《噓!》獲場景組銅獎的吳佳盛,更看重模型所承載的歷史故事與現實意義。《噓!》還原了二戰時期,坦克中的英軍在荷蘭鄉村偵查的場景。不論是坦克的造型,還是鄉村建築的樣式,都與現實相差無幾。不過,他成為一個模型迷的時間並不算久。2015年,他看了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狂怒》,喜歡上軍事坦克,進而開始玩模型。一開始製作坦克單品,技法成熟後嘗試往場景方向轉變。「一開始我是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的觀眾,去年拿了坦克套件來,沒拿獎;今年帶了新作品,以後年年都要來。」吳佳盛介紹,《噓!》的靈感來自一張外國模型雜誌上的二戰照片,模型「發燒友」有一個共性,他們會因為看到某張照片、某件實物興奮不已,進而通過資料考據,用模型立體還原現實場景。「比起坦克單品,場景更有意思,它能給人創造一個遐想的空間。場景擺放在那裡,不需要語言或文字,就能讀懂背後的故事。」
吳佳盛《噓!》
「模出旌戈——中國軍警模型作品展」同期在群藝館展出,展覽模型均出自一個完全由軍人和公安幹警組成的模型愛好者團隊「旌戈團」。展覽中能看到中國自主研發的「殲」系列戰鬥機、國產戰艦、潛艇、警車等,甚至還有一個中國最南端的哨所,白色圍牆上鮮紅的「戰風鬥浪,衛國戍礁」數字,令人心生敬佩。這些模型,承載的是一位位軍人的真實人生。被戰友稱呼為「朱校長」的朱肖崢,曾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基地,自幼酷愛模型,今年曾獲馬來西亞世界比例模型公開賽場景組金獎。「朱校長」的場景類作品《血染的風採》位於展廳入口處,據他介紹,創意來自同名軍旅歌曲,歌詞是悼念在越南戰場上為國家犧牲的將士。「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我看到TAKOM出品了59式坦克後,耳熟能詳的旋律和坦克模型完成的模樣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件作品就這樣誕生了。」坦克、黃土、舊屋、紅旗,用無聲的語言將「尖刀連」動人心魄的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
朱肖錚《血染的風採》
同樣令人期待的還有「以模匯友——中外靜態模型大師作品聯展」。主辦方邀請了西班牙模型大師米格·希梅內斯、日本MAX塗裝技法創始人渡邊誠、日本航空器模型寫實創作大師林周市、中國職業模型藝術創作人吳巴銀等國內外12位大師參展,呈現最精彩的模型。師偉介紹,渡邊誠此次頗有誠意地帶來5件作品,包括其最擅長的高達模型與飛行器。渡邊誠是國內科幻模型愛好者的啟蒙大師,早前網絡沒有那麼發達,獲取模型製作技法的渠道有限,介紹MAX塗裝技法的模型雜誌通過掃描、傳閱等方式在圈內流行開來。「可以說,大家在不熟悉大師本人時,已經學習了很多他的技法。」
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航海模型協會、MODELZ模型俱樂部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