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韓忠林/文 記者 左冬辰/圖
關於鄭州的春天,你有哪些記憶?遇到這個問題,鄭州經五路與緯一路交叉口附近的居民會不約而同想起「天屎」。
這不,又是一年春來到,「天屎」如約而至,「天屎路」再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河南商報記者探訪「天屎路」
不幸「中招」
如果說「鳥不拉屎的地方」指的是荒蕪、沒有前景的地方,那麼鄭州「天屎路」一定代表著繁華、熱鬧。
鄭州緯一路,被市民稱為「天屎路」,原因是此處樹木鬱鬱蔥蔥,成為許多鳥類棲息地。它們不經意間排洩的糞便,讓很多人中招。
在喧囂的城市中,有這樣一處樂土,到處都是鳥鳴,讓人十分愜意。4月11日,河南商報記者來到了「天屎路」一探究竟。
明媚的陽光透過樹葉灑在路面上,舒適的春風恣意地吹拂著臉頰,唧唧咋咋的鳥叫聲此起彼伏。若不是因為嘈雜的汽車聲,會讓人覺得仿佛置身公園。
就在河南商報記者幻想著美麗的畫面,「超脫」於喧囂都市之外,領略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時。一坨「天屎」從天而降,將河南商報記者帶回了現實。
河南商報記者身手矯健,一個「閃現」過後,「天屎」擦著耳朵落在肩膀上。還好,河南商報記者英俊的臉龐沒有被破壞。
當時,「天屎」離河南商報記者的秀髮只有0.1公分。整個世界都「凝固」了。就在那一瞬間,很多躲避「天屎」的炫酷動作閃過河南商報記者腦海,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天屎」的威力有多大
路過「天屎路」的鄭州市民,不少人和河南商報記者有同樣的經歷。
然而,他們只是偶爾碰到一次。相比而言,停放在這段區域的共享單車更是「面目全非」。
河南商報記者在「天屎路」看到,此處停放的共享單車,大都很久沒人使用。單看座椅上大大小小的「天屎」印記,就不會有人騎。
除了座椅,很多共享單車渾身上下都沒能倖免於難。它們靜靜地站在停車線內,繼續承受著「天屎」的洗禮,等待著好心人前來救助。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這些共享單車,始終沒有等到拯救它們的蓋世英雄。
不過,從輩分上來說,鳥類在這裡棲息,至少十多年了。而共享單車是最近幾年才過來的。作為「晚輩」,總不能「鳩佔鵲巢」吧。
受「天屎」影響比較大的,還有附近的環衛工人。鳥糞落在地面上。很難清理,環衛工人經常用高壓水槍衝,效果並不明顯。因此,現在的「天屎路」,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白色斑點。
儘管附近的居民和環衛工,時常會中招。不過,他們對樹上大大小小的鳥巢愛護有加。
他們經常會救助一些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的小鳥,還會為他們搭建人工鳥巢。
為了子女教育
它們會在七八月份搬到黃河邊
對於棲息在緯一路的鳥類,鄭州市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董朝偉再熟悉不過了。
在他眼裡,這些小精靈,是大自然送給鄭州的「大禮」。
「這是一種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董朝偉介紹,在鄭州「天屎路」棲息的鳥類,大多是夜鷺,具有重要的生態、科學、社會價值。
夜鷺屬於夏候鳥,每年3月從南方飛回鄭州,4到7月繁殖後代,10月就會陸續啟程前往南方過冬。
別看夜鷺只是一隻小鳥,在子女教育方面,它們跟人類一樣毫不含糊。
「夜鷺以小魚小蝦為食。」董朝偉稱,夜鷺鳥如其名,白天一般都在巢穴休息,晚上會飛到黃河邊覓食。
董朝偉認為,大批夜鷺之所以選擇住在鄭州緯一路,一方面因為這裡樹木軀幹粗大,利於築巢,另一方面是因為周邊居民比較愛護它們,讓它們有安全感。此外,夜鷺是「戀巢性」動物,一旦習慣了一處巢穴,就不會輕易「搬家」。
不過,到了每年八九月份,夜鷺為了教後代遊水、捕魚,會不辭辛苦地舉家搬遷到黃河邊的「學區房」。
「同在藍天下,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鳥類是咱們的朋友,雖然無法讓鳥兒講衛生,但是一年它們就在這裡待幾個月的時間,希望大家能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包容它們。」董朝偉呼籲鄭州市民善待夜鷺。
「夜鷺屬於野生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病菌。」董朝偉提醒,遇到樹上掉下來的夜鷺,千萬不要帶回家飼養,可以實行原地救助或者聯繫野生動物救助部門。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