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嫦娥五號任務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馬傳令是東平人

2020-12-22 海報新聞

九天攬月,築夢蒼穹!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而擔任嫦娥五號任務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的馬傳令,正是我們泰安東平人!

馬傳令,沙河站鎮屈樓村人,現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二室主任助理,我國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工作以來,先後參加我國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十一號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嫦娥三號,四號,5T1任務,首次火星探測,長徵七號火箭首飛,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嫦娥五號等重大航天任務,先後擔任多個型號任務副主管設計師,主管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和主任設計師,主要從事飛行器軌道設計與應急軌道重構,目標探測識別和地外天體遙操作規劃等相關的工程科研工作,解決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申請專利11項。立個人三等功一次,帶領專業組立集體二等功一次。

馬傳令2000年考入東平高級中學,在校就讀期間,連年成績穩居年級前20。他的老師說,馬傳令在高中期間就是一個活潑開朗、陽光自信的學生,他思維敏捷,學習刻苦,具有遠大的志向。

2003年進入山東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學習,2004年以專業第一轉入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先後獲山大一等獎學金和校三好學生。2007年進入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2009年底進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

(來源 :今日東平報)

相關焦點

  • 長徵五號火箭驗證發射軌道 已做好嫦娥五號發射準備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李平岐:(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是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到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約40萬公裡的直接地月轉移軌道,入軌速度超過了10公裡每秒。我們在此次任務採用了窄窗口多軌道的發射方案,將發射窗口寬度由原來的10分鐘拓寬到了50分鐘,提高了發射的可靠性。
  • 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早在落月之前,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舒燕就曾表示,一個擔憂便是著陸器會降落在斜坡上,「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處。這會給起飛帶來很大難度。」經過大量地面試驗,科研人員最終確保上升器即便落在 20 多度的斜坡上,也能夠順利起飛。
  • 長徵五號已就位 擇機實施嫦娥五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辛如記 吳媚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 嫦娥五號「剎車」制動進入環月軌道,「近月制動」究竟是什麼
    嫦娥五號還需進行一次近月制動據了解,儘管已經成功進入月球軌道,但是嫦娥五號探測器後續還需進行一次近月制動,將軌道調整到可以執行著陸等動作的高度。視頻來源:央視新聞(01:36)此前,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中進行近月制動的發動機推力達到了7500N,而此次重量達到8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使用的卻是3000N的發動機進行近月制動。為了解決重量變大,但推力較小的問題,嫦娥五號選擇通過兩次近月制動,完成月球捕獲。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歡迎回家!
    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介紹說。2014年,我國發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模擬了嫦娥五號奔月、繞月、返回的全過程,並對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進行了成功驗證,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第三個成功實施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軌道重返地面的國家。
  • 「挖土」歸來 嫦娥五號闖過了幾道關
    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大氣層時,速度通常為每秒約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號從月球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速度接近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每秒3公裡多的速度差,帶來的力道大不相同。假如嫦娥五號衝勁過猛,一頭撞向地球,整個任務都將前功盡棄。
  • 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在軌樣品轉移
    嫦娥五號究竟如何做到使命必達?嫦娥五號任務要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此前世界上從沒有過先例。任務成功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說:「就目前人類已經執行過的任務來看,只有阿波羅載人登月在月球軌道上做過交會對接,但是無人的交會對接,過去還沒有人實現過。
  • 微波雷達助力嫦娥五號軌道器和上升器「太空牽手」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高的任務。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探測器在月球軌道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成功引導探測器實現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該對接技術是嫦娥五號任務中「四大關鍵技術」之一。
  •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回顧嫦娥五號這舉世矚目的23天,人們一面為它驚險的太空之旅捏一把汗,一面為它不斷傳回的一條條捷報而欣喜和感動。
  • 「太空水漂」、「霓裳羽衣」……深度揭秘嫦娥五號攬月之旅的難點...
    在反覆學習、研究美蘇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太空飛行器實際情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通過空氣摩擦產生的阻力實現減速目的,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 嫦娥攬月|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樣品成果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嫦娥五號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嫦娥五號探測任務實現了多個首次,其中多個首次還為載人登月技術發展積累了相關工程經驗和技術基礎,比如首次上升器月面起飛、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月球軌道首次對接。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揭秘:返回器為何用「打水漂」的形式回家
    任務總體工程師秦銘晨說,崗位人員認真細緻,根據直升機的實時位置,及時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天線指向,確保了搜救信息傳輸暢通。「23天前,我們也是在這個大廳通過天鏈衛星為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提供了天基測控服務,順利將『嫦娥』送出去。今天,我們也圓滿地將她迎了回來。」此次任務的調度指揮高泉在工作現場說。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任務總體工程師秦銘晨說,崗位人員認真細緻,根據直升機的實時位置,及時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天線指向,確保了搜救信息傳輸暢通。  「23天前,我們也是在這個大廳通過天鏈衛星為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提供了天基測控服務,順利將『嫦娥』送出去。今天,我們也圓滿地將她迎了回來。」此次任務的調度指揮高泉在工作現場說。
  • 嫦娥五號發射三大看點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第6次執行探月工程發射任務。不同的是,此前任務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而此次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是嫦娥四號的2倍有餘,因此要由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胖五」發射,將其直接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記者從一院了解到,此次發射凸顯三大看點。
  • 追蹤丨嫦娥五號探測器對接組合體成功分離
    「對接助手」可靠給力此次,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研製的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中遠距離測量的「助手」,成功引導完成了嫦娥五號的交會對接任務。微波雷達是一組成對產品,由雷達主機和應答機組成,分別安裝在嫦娥五號的軌道器和上升器上。
  • 十年問天路 九天取玉盤,這支為嫦娥五號奮戰的上海團隊很能打
    【新民晚報·新民網】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了長徵五號助推器和嫦娥五號軌道器的研製任務。4個助推器提供了長徵五號起飛90%的推力。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難點在哪?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詳解
    原標題: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難點在哪?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詳解
  • 嫦娥五號「探月」歸來 實現五個首次
    負責搜索回收任務的測控與回收系統技術人員及時發現目標,有序開展回收工作。嫦娥五號於11月24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實施2次軌道修正、2次近月制動後順利進入環月圓軌道。此後,探測器經歷組合體分離、環月降軌及動力下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採樣工作。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家?穿上「防熱衣」打了個「水漂」
    這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回到地球,就是在太空中打了「水漂」後回來的。返回器從月球歸來的速度是高達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每秒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別小看了這每秒3公裡多的差距,太空飛行器如果以過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摩擦產生的劇烈高溫將帶來極大風險,因此必須解決「減速」問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讓返回器在太空中瀟灑地打個「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