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八四》作者、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說,我並不認為我在《北回歸線》上發現了本世紀的偉大小說,但是我的確認為它是一本出色的書。對任何一個能夠弄到這本書的人,我竭力勸他一讀。
【編者按】自從尼採認定「上帝死了」以來,西方的二十世紀已成為人自己照料自己的世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又衝散了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人滋生的自戀情結。亨利·米勒試圖在布滿斷垣殘壁的人世間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探討青年人在人世間苦苦拚搏、歷經艱辛之後最終以某種方式獲得成功、得到社會認可,甚至讚許的小說在西方被籠統地稱之為「成長小說」。米勒的許多作品,尤其是「回歸線小說」亦可歸入此類題材。騰訊文化「閱獨」欄目將每周固定推出「他們讀他們」系列,跟著當代文壇巨匠一起閱讀那些影響過他們的名家名著。今天,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喬治·歐威爾、T·S·艾略特和馮唐有關亨利·米勒的讀書隨筆。
《北回歸線》, [美] 亨利·米勒 著,袁洪庚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喬治·歐威爾:《北回歸線》是一本出色的書
《北回歸線》是一部小說,或者不如說是一段自傳,寫的是住在巴黎的美國人——不是囊中有錢、附庸風雅的那一類,而是窮困潦倒、不務正業的那一類。這本書裡有許多地方寫的很出色,但是它立刻引起注意的,也許是其最基本的特色,是它對風流邂逅的偶然事件的描寫。這些描寫都很令人感興趣,不是因為任何色情方面的吸引力(恰巧相反),而是因為這些描寫作了一定的嘗試,要觸及到真正的事實。它們從普通人的觀點來描寫性生活,但是,必須承認,這普通人是一種下等的普通人。這本書裡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妓院常客。他們的行為和他們講述自己的行為的話都是粗俗不堪的。總的來說,此書甚至可以稱為對人性的醜化。由於人們有正當的理由可以問,醜化人性有什麼好處?因此我必須闡釋一下我上面說的話。
米勒先生雖然選擇寫醜惡事物,但是他大概不願意接受悲觀主義者的名稱。他對生活的進程甚至有一些相當惠特曼的熱情。他說的似乎是,如果你因為對醜惡有思想準備而加強了自己,你最後就會發現,生命並非毫無價值,而是頗值得一活的。從文學的觀點看,他的書是合格的,儘管不是特別傑出。它的結構嚴謹,只有極少數幾處陷於現代作品中典型的鬆散。如果它能引起評論界的注意,它無疑會與《尤利西斯》並列,不過這樣的並列是相當錯誤的。《尤利西斯》不僅是一本好的多的書,而且用意也完全不同。喬伊斯基本上是一個藝術家;米勒則是一個觀察細膩但是感情麻木的人在把他對人生的看法說出來而已。我發現他的文章很難引用,因為到處都有不能印出來的話,不過這裡倒有一個例子可以引用:
落潮的時候,只有少數患梅毒的美人魚擱淺在淤泥中,圓頂大廳看起來像一所被旋風襲擊過的射擊廳。一切都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流回陰溝。有一小時左右之久,有死一樣的平靜,嘔吐的髒物給打掃乾淨了。突然樹木開始發出刺耳的聲音。從林蔭道一端到另一端,一陣狂叫似的歌聲響了起來。這是一個信號,宣布交易所關門。剩下的希望都給收拾掉了。把最後一泡尿撇空的時間到了。白天像麻風病人一樣溜了進來……
這一段文章節奏很好,美語的伸縮性和細膩性不如英語,但也許它有更多的生氣。我並不認為我在《北回歸線》上發現了本世紀的偉大小說,但是我的確認為它是一本出色的書。對任何一個能夠弄到這本書的人,我竭力勸他一讀。
T·S·艾略特:《北回歸線》是一部相當輝煌的作品
《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把《北回歸線》稱為「一本十分卓越的書」,「一部相當輝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的創作上,都比《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馮唐:亨利·米勒是文學大師
亨利·米勒是思想家。亨利·米勒的小說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成形的人物,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主題,沒有懸念,有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思想和長滿翅膀和手臂的想像。真正的思想者,不講姿勢,沒有這些故事、懸念、人物像血肉骨骼一般的支撐,元氣慓悍,依然赫然成型。既然不依俗理,沒有系統,亨利米勒的書可以從任何一頁讀起,任何一頁都是雜花生樹,群英亂飛,好像「陌上花開,君可徐徐歸」。在一些支持者眼裡,亨利米勒的每一頁小說,甚至每十個句子,都能成為一部《追憶似水流年》重量級的小說的主題。
外國酒店的床頭櫃裡有放一本《聖經》的習慣,旅途奔波一天的人,衝個熱水澡,讀兩三頁,可以意定神閒。亨利米勒的支持者說,那本《聖經》可以被任何一本亨利米勒的代表作替代,起到的作用沒有任何變化。別的思想家,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添加真正屬於自己一層磚瓦,然後號稱構建了自己的體系。亨利米勒不需要外力。一個小石子,落在別人的心境池塘裡,智識多的,漣漪大些,想法多些,智識少的,就小些,少些。亨利米勒自己扔給自己一個石子,然後火山爆發了,暴風雨來了,火災了,地震了。古希臘的著名混子們辯論哲學和法學,南北朝的名士們鬥機鋒,都有說死的例子,如果把那些場景記錄下來,可能和亨利米勒的犀利澎湃約略相似吧。
亨利·米勒是文學大師。崇拜者說,美國文學始於亨利·米勒,終於亨利·米勒。他一旦開始嘮叨,千瓶香檳酒同時開啟,元氣橫掃千軍。亨利米勒是唯一讓我感覺像是個運動員的小說家,他沒頭沒尾的小說讀到最後一頁,感覺就像聽到他氣喘籲籲地說:「標槍扔乾淨了,鐵餅也扔乾淨了,鉛球也扔乾淨了。我喝口水,馬上就回來。」
亨利·米勒簡介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國「垮掉派」代表作家。生於紐約曼哈頓,一歲時隨父母搬入布魯克林,1909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因不滿墨守成規的校園生活,兩個月後即輟學。年輕時從事過多種職業,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其文風大膽深刻,通過大量的性描寫以及對人性的揭露,赤裸裸地呈現了腐化、破碎的現代西方世界。195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代表作有《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線》(1939)、《殉色之旅》(1949)、《情殤之網》(1953)和《春夢之結》(1960)等,其中兩部「回歸線小說」在英語國家長期遭禁,直到1961年《北回歸線》才在美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