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讀奧威爾的《1984》:思想犯,自由即奴役

2020-12-16 光陰的讀書沙龍

王小波說讀到奧威爾的《1984》是他在大學裡終身難忘的經歷。

在讀完整本書之前,我並不能夠理解這種終身難忘。但讀完之後卻真正地感受到一部小說在思想上對人的震撼。

確實,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小說,它的內容真實的讓人害怕,讓人想躲開,想放下,想逃避,但又無處可逃。我想,它可能是一本能夠穿越過歷史的小說。

尤其是在小說的敘述過程中,竟然直接插入伊曼紐爾.戈爾茨坦的《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理論與實踐》將近30頁的內容。這在通常的小說中是極為罕見的,甚至是,至少於我而言,是目前看到過的唯一的一部小說。

作者敢做這樣極端的插入,就足以顯示出作者在小說的形式表達的犀利。這也是震撼我的一個地方。

01思想犯

第二是因為在文本中提到了思想犯這個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家的「法不誅心,唯論言行」,其實是反對思想犯這樣一種論罪模式的。只要一個人的言行,不違反法律條規,他就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一個人的思想是隱藏起來的,它是可以多變的,哪怕他有罪惡的一面,但只要不付諸行動,都不算屬於違法犯罪,都是可以安全的生活的。

但是這部小說裡主人公溫斯頓所恐懼的實際上就是思想。他做的工作是抓住那些思想犯,而他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又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質疑,或者是不認同。他自己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思想犯罪的人,他一方面認為自己就應該受到處罰,一方面他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思想是錯誤的。

這其實是他清醒的一面,但是在混亂的社會關係中清醒是最危險的。所以,他的行為和思想處在兩個極端矛盾中間,而他成為了最危險的人。

這種感覺,讓人覺得非常的荒誕,同時也讓人覺到社會的無情。

這大概就是文章震撼人的第二個方面。

世上有真理,有非真理,如果你堅持真理,甚至敢於整個世界作對,你也不會瘋掉。

02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自由即奴役

戰爭即和平

這樣的思想,或這樣的語言本身就是矛盾的。但這種矛盾又是合理的,就像是矛盾套著矛盾而使得矛盾變成正確的一樣。

一個社會的發展或者一個社會結構的維持都是需要有一定手段的。這些手段於部分人是有義的;於另一部分人而言,可能就是有害的。

所以,所謂的自由並不是完全的,而是有條件和有限制的。想要獲得更多的自由就要遵循更多的管制。所以制定標準的人就是奴役自由的人,而獲得自由的人即是接受奴役的人。

了解了奴役和自由的關係,再去理解無知和力量的關係,也就容易多了。

知識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而無知帶給人的力量也是極具破壞性的。領導一群人,尤其是烏合之眾,其實並不需要讓他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因為分析的越多,力量可能會因此而分散。

由此可見,盲目、毫不質疑,可能是社會建你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只要讓人狂熱,就有人跟隨,你都有機會活得成功。

不可能把文明建立在恐懼、仇恨和殘忍之上,她是永遠不會長久的。」「為什麼不能?」「他不會有活力,他會一朝解體,他會自取滅亡。」「一派胡言,你還以為愁恨會比愛更具有消耗力。」

03 個人的死亡不是死亡

文章中有很多精彩、深刻、深邃的話語。我覺得過多的解釋反而可能會消耗文字本身的力量。所以我不再闡述,也不再說我的理解,只是把它列出來:

你不得不習慣,沒有結果的活著,沒有希望的活著。

如果目標不是保命,而是保持人性,最後會有什麼根本的區別呢?某些失敗,未必比某些勝利差。

生活在一個沒有槍枝,沒有快速致命的毒藥的世界裡,自殺需要孤注一擲的勇氣。

正統意味著不思考,不需要思想,正統就是無意識。

我們唯一的真實生活是未來。過去是更為重要的。

過去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爭奪市場。

戰爭的基本行為是毀滅,不一定是毀滅人的生命,卻可以毀滅人類勞動的產品。

只要他們不允許有比較的標準,他們就永遠不明白他們備受壓迫。

寡頭政治的實質不是父子相傳,而是某個世界觀和某種生活方式的延續是死人強加給活人的。

人們從來沒有學會思想,只是往他們心裡、肚裡、肌肉裡儲存了有朝一日砸亂世界的力量。

面對痛苦世界上沒有英雄。

記憶是自發的,記憶在個人的控制之外。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將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一個人想被人愛,但更願意被人理解,那種感覺更好。

權力不是手段,權利是目的。為了終極目的,一切手段都是正當的。

死亡從來不會在某個預料的時刻到來。

杜松子酒是他的生命,他的死亡,他的再生。

相關焦點

  • 讀書記|讀奧威爾的《1984》:荒誕而又真實的
    ——《1984》以前似乎在哪本書裡看到過說,小說是比歷史更真實的歷史。因為歷史為尊者諱,或為上者諱,很可能會被篡改。但以生活為原型創作的小說,卻能夠真實的反映當時的真實生活。所以想要真正的去了解一個時代,可以去看那個時代的小說。
  • 《1984》:當思想不自由時,你的人格也將不獨立
    《1984》的作者是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他經歷過西班牙內戰與二戰的苦痛經歷,對戰爭與和平、極權與民主、社會關懷與人類理想有著深刻的思考,著有《動物農場》、《1984》等。喬治奧威爾在《1984》這本書裡,以一個虛擬的大洋國為背景,統治者是代稱為老大哥的人物,人們都生活在一個思想不自由的政治生活裡,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有所謂的思想警察監視著,一旦有表現出與黨思想有差異的地方
  • 奧威爾《1984》主題解析:人最珍貴的東西,是愛與自由
    出生於1903 年的著名英國作家喬治 奧威爾,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親身參與並經歷了1936 年的西班牙內戰和1939 年二戰期間的反納粹活動之後,他對戰爭與和平、極權與民主、社會與人類理想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刻思考。所以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對世人有深遠的影響,《1984》便是其著作之一。
  • 喬治·歐威爾《1984》: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有自由可言嗎?
    從文學的角度看,它的藝術水平並不高,但卻勝在極為深刻的思想。一想到書裡那些「新話」,想到奧威爾的神預測,想到書中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就覺得背脊發涼。《1984》描繪的是一個恐怖的極權社會:大洋國實行高度集權統治,歷史和語言被隨意更改,家庭倫理關係被強制廢除,國民的生活被「電幕」時刻監視著,思想和本能日漸退化。
  • 奧威爾的《1984》:人性的悲歌
    奧威爾的小說最神奇之處在於,不同類型的社會都可以對號入座。單看書名,還以為是奧威爾寫的針對20世紀中後期出現的一系列事件的諷刺小說,然而實際上,這是一本奧威爾在一九四八年寫就的書,為了規避麻煩,他把後兩個數字顛倒做了書名,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
  • 《1984》:政治諷喻小說,多一個人讀,就多一份自由!
    我見到「多一個人讀,多一份自由。」這句標語,是在淘寶營銷店上,這句話實在是聳人聽聞了。但在我二零零八年第一次讀完《1984》後,我鄭重地在書扉頁下寫下了三行字,也是摘自摘自書中的原話。「自由即奴役」、「戰爭即和平」、「無知即真理」,而後我深深地反思著,再寫下了我自己的感受「破除迷霧,獨立思考,做自由的公民。「自由即奴役」門廳盡頭有一張並不適合放在室內的過於巨大的彩色宣傳畫。宣傳畫上只有一個一米多寬的龐大面孔。
  • 奧威爾的《1984》如何影射了當下?
    從了解這部小說的內容開始:在《1984》中,我們看到了奧威爾所描述的時代,在這裡有著「雙重思想」(在一個人的思想中同時保持並且接受兩種相互矛盾的認識的能力)、「新話」、「思想警察」、「友愛部」——處理痛苦、絕望和殲滅任何有異議的部門;「和平部」——負責軍備和戰爭的部門;「小說處」——泵出大量的色情作品來收買群眾
  • 很慶幸,在這個時代還能讀到奧威爾。
    很多人知道喬治 · 奧威爾(1903-1950)、《1984》都是源自村上春樹的致敬之作《1Q84》,實際上這部享譽世界文壇的小說影響深遠,書中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潮語」等詞彙一直沿用至今。 反烏託邦,繞不開《1984》 奧威爾雖一生短暫,卻做出很多超越時空的預言,《1984》更是其代表之作。
  • 文化漫遊:對奧威爾的《1984》進行空間的解讀
    對於這個還有些許反抗思想的人來說,唯一逃脫視覺監視的只剩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在這裡他還可以勉強寫出自己的思考,雖然是破碎的、毫無邏輯的。  其二,電幕也起到今天的電視作用。它對大眾進行思想意識形態灌輸,以期達到對大眾的思想統治和思維幹擾。這種做法的結果使得個體的思想即使沒有被全部統治,僅存的自由意志和自我識別也會被弄成非常混亂的碎片。
  • 書評:奧威爾仍不過時
    作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兩部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場》和《1984》的作者,喬治·歐威爾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絕大多數讀者對他的認識也僅止於這兩部小說。傑弗裡·邁耶斯的《奧威爾傳:冷峻的良心》被認為是迄今最權威的奧威爾傳記;奧威爾本人的信件和日記,以及他在《動物農場》和《1984》之前的諸多作品,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
  • 什麼在一點一點殺死被奴役會使你失去自由;是你自願拋棄自由
    什麼在一點一點殺死你被奴役會使你失去自由;有時候,是你自願拋棄自由《娛樂至死》什麼在一點一點殺死你?這是我在一年前錄的第一支視頻,希望大家喜歡。有時候,被奴役會使你失去自由;有時候,是你自願拋棄自由,比如當你刷著短視頻,看著真人秀的時候,你哈哈哈哈的同時,是不是完全失去了理智和思考?既然如此,你又如何追求個人的發展以及自由?波茲曼在前言中寫道,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預言。
  • 1984丨我們生來帶著枷鎖,卻無時無刻嚮往自由
    喬治奧威爾曾這樣說過: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 一部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而這本《1984》,則是最能體現他精神與思想的一本書。《1984》以一個虛擬的大洋國為背景,將筆觸對準了大洋國令人窒息的政治生活。
  • 驚人的預言:奧威爾的《一九八四》
    最近,我們從美國政要講話中常聽到「奧威爾式的專制」,原來這奧威爾是個英國作家,他在1948年出版了一本諷刺烏託邦的政治寓言小說《一九八四》。這本書在當時沒什麼影響,但是到了70年後今天,看完這本書的人常常會後背發涼,感覺書中的描述如夢魘般讓人窒息,更感嘆一個生長在老牌資本主義帝國英國的老頭怎麼可能預言的如此精準?
  • 人生而自由,需學會獨立思考——簡評反烏託邦題材佳作《奧威爾》
    作者:鯨心"慄子樹下,我出賣你,你出賣我"——喬治.奧威爾《1984》人們總是抱有期待,期待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抵抗世間的一切苦難。在《1984》中,作者直到最後都沒有明確寫出那些終日隱藏於幕後窺探公民隱私的思想執法者是如何工作的,但在《奧威爾》中,玩家將親身體驗這種感覺。一切透明的數字時代在原作《1984》中,作者筆下的神鬼莫測的老大哥用無處不在的電屏來監控所有公民的日常生活。
  • 《1984》--一部精神的幻滅著作
    在讀這部小說前先簡要了解一下作者的一生,奧威爾一生擠壓在不可逃避的矛盾中,出生中產階級,卻因貧困處處受排擠。後身入社會體驗疾苦,貴族的口音又讓他不得底層人民的心。後投身西班牙的社會主義革命,又受蘇聯獨裁者的追殺,最後早卒。活在那個年代,卻看著未來變換。
  • 重讀《1984》:無處不在的網絡「老大哥」正在看著你
    好的文學作品就像至親的好友一樣,常讀常新,讓你念念不忘,當你看到某種東西時就會想起它。《1984》就是一本讓我常想起的小說。而今重讀,卻又另一番思考。《1984》是英國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在1948年寫的政治寓言小說,反映了極權主義社會對人思想自由的控制和人性的泯滅。在小說中奧威爾將世界分成三個國家:歐亞國、大洋國和東亞國。而小說主要講述的大洋國政府機構英社發生的故事。大洋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位於權力金字塔頂端的是老大哥,下面依次是內黨、外黨和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
  • 中方:美國試圖利用自身優勢「創造奧威爾筆下的《1984》並將其輸出...
    中新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 張子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7日在北京說,事實證明,正是美國「拒絕以公平、對等、透明的方式進行競爭」,正是美國試圖利用自身優勢「創造奧威爾筆下的《1984》並將其輸出到21世紀」。
  • 王小波的《2015》《2010》,致敬奧威爾的《1984》
    《1984》封面王小波不止一次提過奧威爾的《1984》看他的《2015》和《2010》還有黑鐵時代可見受奧威爾的影響之深亦可說是他的靈感之源電影《1984》劇照而王小波與奧威爾一樣不小心都成了預言家《1984》影響了王小波
  • 趙立堅:美國試圖利用自身優勢創造奧威爾筆下的《1984》並將其輸出...
    正是美國試圖利用自身優勢「創造奧威爾筆下的《1984》並將其輸出到21世紀」。以下為原文:《環球時報》記者:5日,美國國務院推特轉發美國務卿蓬佩奧、副國務卿克拉奇表態稱,整個世界開始團結在一個核心共識上,即中國共產黨將拒絕以公平、對等、透明的方式進行競爭。中國共產黨正試圖利用5G技術創造奧威爾筆下的《1984》,並將其輸出到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