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之一,德國的軍事力量不可小覷,在當時,已經完全現代化的德軍裝備精良,而且準備充足,所以戰爭一開始,能輕鬆地席捲歐洲,如果不是希特勒胃口太大,四處樹敵,後來的歷史或許就會改寫,但是後來被蘇聯拖住無法自拔,前期的風光戰果也慢慢的化為烏有。
而日本呢,也不遑多讓,自明治維新以來,各方面都快速的步入快車道,尤其相比同時期的其他亞洲國家是唯一的發達國家,在當時裝備精良,而且擁有航母,同樣作為軸心國,作為二戰發起元兇,多處樹敵,四面開花,其主要力量卻被中國的抗日戰爭牢牢拖住,因此無法擴大戰果。
作為兩個戰爭元兇,最能讓人詫異的就是他們的 軍事能力,兩個人口不多、國土不大的國家拿整個世界為敵,靠得就是軍事能力。看過稍微靠譜點的電視劇的人,肯定熟悉日本的相關編制,經常掛口邊的就是師團,是日本獨立戰略單位,其負責人是師團長,日本的師團編制並不一樣。
因為電視劇的演繹,感覺日本的師團不是很強,畢竟小兵張嘎一個就可以攪得日本人天翻地覆,所以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日本的師團不如德國的基礎戰略單位步兵師精銳,這其實是一個錯覺。
因為師團最開始是模仿德國步兵師編練的,後來隨著軍制改變,或者為了作戰形式,師團被改編轉化為甲乙丙丁等幾個不同的等級,滿員人數在11000到28000人不等。最精銳的甲種師團就有28000人之多,而其中乙種師團只有11000人左右,最差的屬於等同於師團的獨立混成旅團才只有6000人左右。
而同時期德軍步兵師編制相對來說比較統一而且,一個整編德軍步兵師全員大概17000人,其中主要作戰力量包括三個3000人的步兵團、一個差不多3000人的炮兵團、一個550人左右的反坦克營、一個500人左右的通訊營、一個600人左右的工兵營、一個600人左右的偵察營。剩下的2000人屬於後勤、或者其他不重用的編制單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甲種、乙種師團,那德國的步兵師未必是日軍的對手。而如果是丙種、丁種日本步兵師,德國人則是穩贏情況,當然這種想當然的假設是在不考慮地形、後勤、補給,而且同等火力、裝備等諸多戰爭重要因素的前提之下的結果。
在二戰當中,作為德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盟國,無論如何,日軍是不會和德軍發生衝突的,這就使得他們的最後對比無法量化衡量,只能通過其他參數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