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公認馬克思的名字第一出現在我國是在1899年。1899年2月,《萬國公報》第121期上刊登了英國器德(今譯基德,1858-1916,英國社會學家)著、李提摩太(1845-1919)和蔡爾康(1851-1921)譯述的《大同學》第一章《今世景象》,其中提到「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原著並沒有說馬克思是英國人,這是譯述者的誤斷)。此後,提到馬克思名字的著作(在20世紀初主要是譯著)就慢慢多起來了。本文要說的,是辛亥革命前在我國先後出現的兩本介紹近代西方名人的圖書。一本是1907年在巴黎出版印行,之後運回國內發行的大型畫冊《近世界六十名人》;另一本是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6月在天津出版的《維新人物考》。前一本書中,印有馬克思1875年拍攝於倫敦的照片,被認為是馬克思像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後一本書,介紹了包括馬克思在內的48位西方名人,被認為是在天津最早介紹馬克思的圖書,而編者華承沄(1848-1917)則被認為是最早介紹馬克思及其著作的天津人。這兩本書,目前已收入《馬藏》第一部第9卷,不久即將出版。
起初編纂《馬藏》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後出的《維新人物考》與《近世界六十名人》之間的關係。但在仔細比較研究後發現,該書是一本通俗的名人簡介讀物,在所介紹的48位名人中,有47位與《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相同;而且,這47個人的中文譯名,除4個在用字上與《近世界六十名人》略有不同,即《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華盛頓、鼐爾孫(今譯納爾遜,1758-1805,在反拿破崙戰爭中陣亡的英國海軍統帥)、惠靈頓(1769-1852,在滑鐵盧戰役中指揮聯軍打敗了拿破崙的英國陸軍元帥)、畢斯麥(今譯俾斯麥,1815-1898,幫助威廉一世完成德國統一的「鐵血宰相」),在《維新人物考》中,分別是「華盛噸」「納爾遜」「惠林頓」「俾斯麥」外,其餘則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莎士比亞、笛卡爾、牛頓、林奈、狄德羅、富蘭克林、馬克思的譯名,在兩本書中分別都是「葉斯壁」「戴楷爾」「牛端」「李鼐」「狄岱麓」「樊克林」「馬格斯」——其實在這之前,「莎士比亞」、「馬克思」這樣的譯名已經在我國出現了。
《近世界六十名人》是本八開畫冊,每頁中的主體,是名人像(照片居多,少數是畫像),對名人的介紹,主要包括中文譯名、外文名(按照其出生國家使用的文字)、國籍、職業職務或身份、生卒年月、主要成就,文字極為簡練。讓我們更感興趣或者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是《維新人物考》一書中對馬克思的簡介,竟與《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文字完全一致。《近世界六十名人》中對馬克思的簡介如下:
馬格斯,德國社會學家及法學家也。生千八百十八年,卒前八百八十三年。法國千八百四十八年革命,馬氏與聞其事。後之倫敦,從事著述。千八百六十四年,立『萬國工人會』。其最著之著作,則為『產業』。今各國主張國家社會主義,以運動選舉為作用,純然立於一政黨地位者,馬氏即為其元祖。如英法德等議會,皆有社會黨,皆宗馬氏學者也。
今案,文中的「萬國工人會」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產業」,即《資本論》——在我們目前發現的馬克思這本名著的各種譯名中,只有這兩本書用了「產業」。《維新人物考》一書中,與上段話不同的,只是在「今各國主張國家社會主義」一句中,少了個「國」字;「純然立於一政黨地位者」一句中,少了個「於」字,另外就是最後一句「皆宗馬氏學者也」中,「皆」字成了「鹹」,其實意思也都是一樣的。我們由此推測,《維新人物考》很可能是在《近世界六十名人》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當然,這在當時並不奇怪。
《維新人物考》一書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就是書中的「考」。這裡的「考」字,並不完全是「考證」的意思,更多的,往往則是借題發揮,發出一些議論或感慨,其內容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維新人物考》中只有一人,是《近世界六十名人》中沒有收的,這個人叫「亞典」,今譯梯也爾,也就是當年指揮鎮壓巴黎公社的阿道夫·梯也爾(1797-1877)。1870年9月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國崩潰後,梯也爾在1871年2月被國民議會任命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的首腦,上任後即與俾斯麥在凡爾賽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並下令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終於導致巴黎的無產階級在3月18日發動了起義,起義成功後建立了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僅存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被梯也爾當局所鎮壓。同年8月31日,國民議會授與梯也爾「共和國總統」職務,梯也爾身兼議員、政府首腦和總統三職,權力大增。大權在握後,為了儘早還清戰爭賠款,結束德軍佔領,梯也爾政府兩次發行國債,以高額利率(5%)吸引購主,還以增加間接稅和提高關稅等措施爭取收支平衡。結果,法國不僅很快籌足了50億法朗的賠款,而且經外交努力將賠款兌換為黃金,終於使法德兩國在1873年3月籤訂了撒軍協定。該書沒有提巴黎公社事,而是對梯也爾在議和之後「不三年」就將賠款「掃數清償」表示出了極為讚羨的態度——在編者看來,梯也爾「為總統數年,心力交瘁」,而「所尤奇者,海防邊防一時並舉措,國家如磐石之安」,總之,梯也爾使國家「轉危為安」,真可謂創造了「中興偉績」(1873年3月,法國國民議會確曾特意通過了肯定梯也爾「對祖國立有大功」的決議;法蘭西學士院隨之接納梯也爾為院士)。編者還說,他在《馬關條約》籤訂後,「曾將典亞善後事宜開具清折」呈給了政府,翁同龢閱後,「極口」稱讚。關於梯也爾,現在一般只要接受過高中教育的大陸讀者,當然都知道他是鎮壓巴黎公社的劊子手,但我們今天在讀這本百年前的小冊子時,是不能苛求古人的。事實上,早於該書之前,王韜就在1873年出版的《普法戰紀》中,讚美過梯也爾(他當時譯作「爹亞」);而直到1932年,「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羅家倫在《國難期間知識分子的責任》的演說中,也是以梯也爾等人為例,激勵當時的青年,要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振作起來的。
《維新人物考》一書的編者華承沄,出生於天津著名的華氏家族,字漱石,曾任浙江縣丞,1894年後任廣東候補道。在廣東任職期間,得風氣之先,關注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是當時較早感知中國社會需要改革的封建知識分子。他在書的序言中表示,「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就要學外國」。該序還把中國和日本做了比較,認為「日本區區島國而勃然興」的主要原因,就是向西方「借才」;雖然中國也開始學習西方,但日本是「借才以造才」,而中國是「借才而依賴其才」。該書在簡介了俾斯麥的生平後,還提到了洪文卿(1839-1893,即清末外交家洪鈞)見到俾斯麥時,俾斯麥說的「華人來德則購器,日人來德則講學。二十年後日本其盛中國之衰乎」一段話。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維新人物考》中所介所考的人物,主要就成了學界中的「實驗名家」和政界中的「公忠體國」者,而《近世界六十名人》中所收的雨果、託爾斯泰等文人,還有法國的拿破崙、羅蘭夫人,義大利的馬志尼、加裡波第,更不用說多位無政府主義者如法國的邵可侶、俄國的克魯泡特金、蘇裴雅(今譯索菲亞·佩羅夫斯卡婭,1854-1881,俄國民意黨人,1881年炸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主要組織者),以及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斯·米歇爾等人,都被刪除了(該書僅保留了《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即俄國的巴枯寧,在介紹中主要突出的是他對專制制度的反抗)。有意思的是,該書是以南沁甘(今譯南丁格爾,1820-1910)殿後的。在編者看來,「南氏以天地之心為心,有參贊化育之功,無彼界此疆之限,宜乎頌遍華夷,名垂竹帛」——編者在序言中一再強調「仁義」二字,這樣安排,應該說是特意的。
回頭再簡單說一說《近世界六十名人》。《維新人物考》中被刪除的那些無政府主義者,實際上正是《近世界六十名人》的編者們當時刻意關注,甚至還可以說是想要直接效法的人物。1906年,近代中國第一批無政府主義者李石曾(1881-1973)、張靜江(1877-1950)、吳稚暉(1865-1953)等人在巴黎達盧街發起成立了「世界社」,宣稱以「傳布正當人道,介紹真理之科學」為宗旨,當時還得到孫中山先生、蔡元培先生的支持。該社除了編輯出版宣揚無政府主義的《新世紀》周刊(至1910年停刊,共出版121期)外,還出版《世界》畫報。《世界》畫報以圖為主,內容新潮,圖文並茂,分「世界各殊之景物」「世界最近之現象」「世界真理之科學」「世界進化之略跡」「世紀記念之歷史」五個欄目,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彩色畫報。《近世界六十名人》可以說是《世界》畫報的增刊,根據吳稚暉後來所說,由於《世界》畫報是隨時事變化出版的,當時才將「古今名人」別為一種,「所謂六十名人者,非謂世界名人盡於六十。蓋以六十之數,製成一冊,不多不寡,紙數適得其中。由第一六十,從而至於十百六十,將取古今中外名人遺像得者,盡羅無遺,蔚為大觀。」因此,《近世界六十名人》只是計劃中的第一集,「當時因欲適合環境之需要」,「皆取文化事功為我國所注重者」;至於「首之以貞德,殿之以居梅禮(即居裡夫人)」,則是「欲為女界吐氣也」;「而於提倡進化學說之人特多者,又為推動當時之社會也」。後來,「因民國肇建,旅居巴黎之同人,次第奔走於國內,《世界》僅刊兩冊,《世界六十名人》僅刊一集,遂至中輟。」——這些話,是吳稚暉在世界書局1937年重新複製出版《近世界六十名人》時說的,時過境遷,也就沒有再解釋當時書中為什麼會收那麼多無政府主義者的原因。
最後要說的是,《近世界六十名人》中那張馬克思1875年拍攝於倫敦的照片,紅軍時代曾被印在中央根據地發行的紙幣上;在此之前,還用在了1920年8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封面上,該書由陳望道(1890-1977)翻譯,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今年是這本書出版100周年。(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副研究館員、《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