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下)碧眼兒坐領江東

2020-12-05 與生活交朋友

上篇講到孫策斬于吉,將于吉曝屍街頭。

當夜風雨交加,天亮後,于吉的屍首就不見了。

守屍士兵報告給孫策,孫策大怒,要殺守屍士兵。

忽然一個人從堂前慢慢走來,孫策一看,居然是于吉。孫策大怒,想拔劍砍他,結果自己昏倒在地。左右忙將他救入臥房,半天才甦醒過來。

吳太夫人前來探望,對孫策說:「我兒啊,冤殺了神仙,才招致這樣的禍事。」

孫策笑著說:「兒子我自幼隨父親出徵,殺人如麻,也沒引來禍患。我下令殺妖人,正是要杜絕禍事,怎麼反而是我招致禍事?」

夫人說:「就是因為你不信,才導致這樣。如今應該多做點好事,祈禱消除禍事。」

孫策說:「我命在天,妖人奈何不了我,何必要祈禱呢!」夫人知道勸不動他,於是命左右偷偷做善事並祈禱免除災禍。

這夜二更,孫策躺在內宅,忽然颳起了陰風,燈光忽暗忽明。燈影之下,只見于吉站在床前。

孫策大喝:「我平生發誓要殺盡妖邪來安定天下!你都已經變成鬼了,怎麼還敢來招惹我!」說完取床頭劍扔過去。于吉忽然又不見了。

吳太夫人聽說後,心中憂慮。孫策強撐病體,來寬慰母親。

夫人對孫策說:「鬼神之事,不可不信。你冤殺於先生,怎麼能不遭報應?我已經令人在玉清觀內準備好祭品,你要親自去跪拜祈禱,自然就能平安了。」

孫策不敢違背母親的話,只能勉強坐轎去了玉清觀。道士將孫策迎入道觀,請孫策上香,孫策上香卻不認錯。忽然香爐生煙,結成一座華蓋,于吉端坐在上面。

孫策怒罵于吉,離開殿宇,卻看見于吉站在殿門口,怒視孫策。

孫策對左右說:「你們看到鬼了嗎?」左右都說沒見到。孫策更怒,拔劍扔向于吉,一人中劍而倒。眾人一看,此人正是之前動手殺于吉的小卒。孫策命人將他抬出去埋葬。

等到孫策出觀,又看見于吉走入觀門。孫策說:「這道觀也是窩藏妖孽的地方!」於是坐在觀前,命五百武士拆毀道觀。武士剛上屋揭瓦,卻見于吉也站在屋頂,往地上扔瓦。孫策大怒,傳令趕走道觀道士,放火燒毀道觀,卻又見于吉站在火光之中。

孫策氣衝衝地回府,又看見于吉站在府門口。孫策於是不入府,到城外下寨,傳喚眾將商議,準備起兵幫袁紹夾攻曹操。

眾將都說:「主公身體未愈,不能輕舉妄動。等身體養好,再出兵不遲。」這夜孫策住在寨子內,又見于吉披頭散髮而來。孫策帳中呵斥聲不絕。

第二天,吳太夫人傳命要孫策回府。孫策回府見夫人,夫人見孫策憔悴,哭著說:「我兒子都被折磨得不成人樣了。」孫策馬上照鏡子,見自己瘦成皮包骨,英氣全無,大驚失色,對左右說:「我怎麼醜成這樣了!」話沒說完,于吉竟出現鏡子中。

孫策摔掉鏡子,大叫一聲,傷口崩裂,昏死在地。夫人令人將他扶到臥室。

沒多久,孫策甦醒,感嘆道:「我死期到了!」於是將張昭、孫權等叫到床前,囑咐道:「今天下大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可大有作為。子布要好好輔佐我弟弟。」

孫策取出印綬給孫權說:「如果率領江東兵馬,兩陣交鋒,爭奪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能,讓各位盡力保全江東,我不如你。你要記住父兄創業的艱難,好好治理基業!」

孫權大哭,跪拜接受印綬。

孫策對母親說:「兒子我大限將至,不能侍奉慈母。如今將基業託付給弟弟,請母親好好管教他。父親和我留下的舊臣,千萬不要輕視怠慢。」

夫人哭著說:「如果你弟弟年幼,不能勝任怎麼辦?」

孫策說:「弟弟的才能是我的十倍,足以擔當大任。如果政事有疑惑,可以請教張昭,軍事有疑惑,可以請教周瑜。可惜周瑜不在,我不能當面囑咐他。」

孫策又叫來諸位弟弟囑咐道:「我死後,你們要一起輔佐仲謀。宗族中誰要是敢生異心,你們要一起誅殺。你們中誰要是叛逆,死後不得入祖墳安葬。」弟弟們哭著受命。

孫策最後囑咐大喬:「我不幸與你中途分離,你要好好孝順母親。見到你妹妹,要她囑咐周瑜,盡心輔佐我弟弟,別辜負了我與他的兄弟情誼。」孫策說完,閉目而逝,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之死寫得太過玄幻,有點看聊齋的感覺,也不知虛幻還是迴光返照,我不太喜歡這段。還不如要孫策多回憶一下與大喬的愛情故事。

現在再看這裡,我感觸最深的居然是大喬,感覺最可憐的也是大喬。大喬嫁給孫策不到一年,孫策就撒手人寰,大喬未必有孩子。大喬剩下的歲月應該不會有什麼幸福可言吧。

孫策死了,孫權哭倒在床前。

張昭說:「現在不是哭的時候。應該一面治喪,一面處理軍國大事。」

張昭令孫靜負責處理喪事,請孫權出去,接受眾文武的拜謁。

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以前漢使劉琬來江東,見到孫家諸兄弟,對人說:「我看孫氏兄弟,雖各個都很優秀,但都是短命鬼。只有孫權骨骼驚奇,不僅能大富大貴,還能享受高壽。」

孫權碧眼紫髯,這明顯不是漢人,演義裡估計就是為了表達孫權的不一般。正史中好像沒有提過孫權是碧眼紫髯,但劉琬說的話確實有記載,說明孫權長得確實不同常人。

孫權受孫策遺命,執掌江東。事情沒處理完,有人來報周瑜已經從巴丘帶兵回吳郡了。

孫權說:「公瑾回來,我就不用擔心了。」

原來周瑜守御巴丘,聽說孫策受傷,特地回來問候。快到吳郡時,聽說孫策已經死了,於是連夜趕回來奔喪。一回來,周瑜就哭拜在孫策的靈柩前面。

吳太夫人出來將孫策的遺命告知周瑜,周瑜拜伏在地說:「我到死也會效犬馬之勞!」

沒多久,孫權進來。周瑜拜見完畢,孫權說:「希望您不要忘了先兄的遺命。」

周瑜磕頭說:「我願意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

孫權說:「我如今繼承父兄基業,有什麼辦法可以守住?」

周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需要尋求高明遠見的人來輔佐,江東就可以安定了。」

孫權說:「先兄遺言:政事託子布,軍事靠公瑾。」

周瑜說:「子布是賢達之人,足以擔當大任。我沒什麼才能,怕辜負所託。我願意舉薦一人來輔佐將軍。」孫權問是什麼人。

周瑜說:「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川人。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早年喪父,對母親特別孝順。他家是土豪,曾經散家財接濟貧困之人。我當居巢長時率領幾百人經過臨淮,因為缺糧,又聽說魯肅家有兩倉米,各三千斛[ hú ] ,於是找他幫忙。魯肅非常慷慨地贈我一倉。魯肅平生喜歡擊劍騎射,寄居在曲阿。他祖母死後,魯肅回東城辦喪事。他的朋友劉子揚想約他去巢湖投靠鄭寶,魯肅還在猶豫。主公應趕緊去請他。」孫權大喜,命周瑜前往聘請魯肅。

周瑜介紹魯肅這一段,基本上與歷史上的魯肅相符。魯肅絕不是想像中的文弱書生,一代文臣。魯肅也是尚武的,文武全才,所以他能夠成為周瑜的接班人。魯肅是因為他的戰略方針,使得他一直在努力維護孫劉聯盟,不起紛爭。不能因為魯肅沒有戰績就說魯肅沒軍事才能,只能對魯肅的軍事能力不做評價。魯肅能坐穩東吳軍事統帥之位,能與關羽刀兵相據,並來一場單刀赴會,自然在軍事上有其過人之處。

實際上在大局戰略面前,軍事才能不值一提。戰略路線都走錯了,再會打仗也沒什麼用。關羽威震華夏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周瑜奉命去見魯肅,說明孫權對他的仰慕之情。

魯肅說:「最近劉子揚約我去巢湖,我準備過去。」

周瑜說:「昔日馬援對光武帝說:當今之世,不但是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要選擇君主。如今孫將軍禮賢下士,招攬人才,世所罕見。足下不用多想,跟我去投東吳就對了。」

魯肅聽從周瑜的話,跟隨周瑜來見孫權。

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談論,終日不知道疲倦。

一天,眾官都散了,孫權留下魯肅一起喝酒,到了晚上直接同床而臥。

半夜,孫權問魯肅:「如今漢室衰弱,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基業,想學習齊桓公、晉文公輔佐王室,成就霸業。您有什麼可以教我的?」

魯肅說:「昔日漢高祖想輔佐尊崇義帝卻沒有實現,是因為義帝被項羽殺了。如今曹操就像項羽,將軍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我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也不能夠一下子除掉。我認為,只有鼎足江東,來觀察天下局勢變化。如今應趁著北方多事,剿除黃祖,討伐劉表,佔有長江以南,據江而守。然後稱帝建號,爭奪天下,這如同建立高祖那樣的基業啊。」

孫權聽說後大喜,披衣起身拜謝。第二天,孫權厚賜魯肅,並賞賜魯肅之母很多衣物等。

這就是一些人常說的魯肅「榻上對」。我經常會說到魯肅的戰略是與劉備聯盟,與曹操三分天下,然後就會有人要我多看書,說魯肅要聯盟的不是劉備,而是劉表,讓我好好看看榻上對。

現在我就看到了。這榻上對就兩點內容:第一,坐山觀虎鬥,看北方諸侯表演,自己渾水摸魚。第二,打荊州,佔據長江以南,進則圖謀天下,退則割據一方。

我覺得當時孫權感興趣的不是魯肅分析天下形勢,也不是打荊州的建議,而是魯肅說中了孫權的心思並表示支持。所以從此之後,無論張昭怎麼說魯肅壞話,孫權都非常信任重用魯肅。

歷史上的孫權表現的比較含蓄,聽完魯肅的話並不像演義這樣直接起身拜謝,而是謙虛地說了句「我只想輔佐漢室,沒爭天下的能力」。

魯肅又向孫權推薦了諸葛瑾。

諸葛瑾,字子瑜,琅琊南陽人。博學多才,也是個孝順人。孫權拜他為上賓。諸葛瑾勸孫權不要與袁紹結盟,而且要歸順曹操,然後再找機會弄曹操。孫權於是讓陳震回去,寫信拒絕袁紹結盟之意。

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哥哥。歷史上孫策去世時,孫權的姐夫弘諮將諸葛瑾推薦給孫權,被孫權重用。

曹操聽說孫策死了,想起兵南下。侍御史張紘勸諫說:「乘人治喪討伐別人,不義。如果沒攻下,反而變友為敵。不如藉機善待他。」

曹操覺得有道理,於是請奏封孫權為將軍,領會稽太守,又任命張紘為會稽都尉,拿著官印去江東。

孫權見張紘回吳,非常高興,命他與張昭一起處理政事。

張紘又向孫權推薦了顧雍。

顧雍,字元嘆,是中郎蔡邕的徒弟。顧雍不飲酒,沉默寡言,為人嚴厲,公正無私。孫權任命他為丞,行太守事。

從此孫權威震江東,深得民心。

陳震回去見袁紹說:「孫策已死,孫權繼位。曹操封孫權為將軍,與他結盟。」袁紹大怒,於是起兵七十多萬,攻向許昌。

未知勝負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新舊兩版演員大比拼,誰演得最好?你最喜歡哪一版?
    《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可謂是經典得不能再經典,從布景、場面、細節非常良心。整部戲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宮廷禮儀,都看得出下了苦工,投了大價錢。正因為導演與編劇,懂英雄,懂大歷史,才演繹出了那份滄桑與悲涼。那麼新舊兩個版本的角色演繹,大家決定誰演得最好呢?你最喜歡哪一版呢?
  • 再讀《三國演義》:第七回(上)袁紹磐河戰公孫
    手下士兵死傷大半,好不容易才回到江東。從此孫堅與劉表結仇。劉表的迷之操作。說他忠於漢室吧,也沒見他帶兵去討伐董卓,救皇帝。收到袁紹的一封信,就興師動眾,不遺餘力地攔截孫堅,也不像有圖謀天下的樣子。結果還讓孫堅給跑了,與江東結下梁子。我就很好奇,要是劉表把傳國玉璽搶去了,會怎麼處理。難道會交給袁紹?袁紹拿著與孫堅拿著有什麼區別?
  • 再讀《三國演義》: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讀《三國演義》,其樂無窮。其實我已經十多年沒讀過了,讀書時候讀的最多。但那時候經歷的少,可能只是對英雄,戰爭的熱血更加感興趣而已。如今重讀,應該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悟和認知。過去是囫圇吞棗,這次我選擇慢讀,並記錄一下再讀《三國演義》的想法。東漢天下傳至桓靈二帝時,天下已經動亂不堪。桓帝禁錮善類,重用宦官。
  • 再讀《三國演義》:第十六回(上)呂奉先射戟轅門
    按演義中走,袁術也應該先取江東。袁術即使拿下徐州,北方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勢力龐大的袁紹,南邊有剛剛崛起的孫策,西面有與袁紹結盟的劉表。袁術的地盤本就面臨著四面受敵。袁術如果先拿下江東,再慢慢由南向北發展。北方讓曹操與袁紹相互制約,袁術慢慢攻取荊州,益州。曹操與袁紹開戰,就有向北發展的機會。即使不如意,也可以據長江天險退守江東,偏安一隅。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上)趙雲截江奪阿鬥
    上回說到龐統、法正勸劉備在席間殺劉璋。劉備說:「我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決不能這麼幹。」二人再三勸說,劉備只是不從。第二天,劉備又與劉璋在城中喝酒,交流感情。酒至半酣,龐統與法正商議說:「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
  • 再讀《三國演義》:第四回(上)廢漢帝陳留踐位
    上回說到,董卓在設宴款待群臣時提議廢少帝,袁紹公開跟董卓叫板,兩人拔劍針鋒相對。董卓想殺袁紹,被李儒攔住了。袁紹估計也慫了,也沒繼續鬧下去,提著寶劍向百官告辭,棄官奔向冀州去了。董卓對袁隗說:「你侄子太無禮了,我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寬恕他的。廢立之事你怎麼看?」袁隗還能說啥呢,只能贊同董卓啊。在董卓的淫威之下,群臣都只能屈服。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下)卜周易管輅知機
    上回說到左慈戲曹操,幾百個屍首追打曹操。曹操見群屍在黑風中站起,驚倒在地。沒多久,風停了,群屍都不見了。左右扶曹操回宮,曹操因受驚臥病不起。曹操得病,喝藥都沒用。剛好太史丞來許昌見曹操,曹操令許芝卜易。
  • 再讀《三國演義》:第五回(下)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祖茂突然從林後殺出,想砍死華雄,卻被華雄一刀砍於馬下。《三國演義》中,不僅僅活著的是英雄,像祖茂這種打醬油的小角色,也非常對得起英雄這個詞。祖茂對孫堅忠心耿耿,自己引開敵人,讓孫堅逃出生天。有勇有謀,視死如歸,敢單槍匹馬襲擊華雄,雖然技不如人被反殺,但仍然是個令人敬佩的英雄。
  • 再讀《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上)馬孟起興兵雪恨
    上回說到曹操殺了馬騰後,準備南徵,卻聽說劉備要取西川,一人出來給曹操獻策。獻策之人,是治書侍御史陳群,字長文。曹操問:「陳長文有什麼良策?」孫權沒有救援就力乏兵衰,丞相一定能得到江東之地。如果得到江東,那麼荊州也可以一鼓作氣平定。荊州平定後,再打下西川,天下就安定了。」曹操說:「長文的話,正合我意。」隨即起兵三十萬,直接下江南,令合肥張遼準備糧草,作為供給。
  •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另類之最」
    呂蒙,字子明,汝南人,碧眼兒孫權坐領江東的時候投效孫氏。此人武藝不低,智商頗高,繼周瑜、魯肅之後成為東吳第三代軍事核心領導人。他採納了陸遜的建議,白衣渡江,使荊州苦心經營的報警系統——烽火臺成為一堆垃圾,從而順利奪回了劉備拖賴十多年的荊州城,並順帶著捉住了神勇過人的關羽父子,可謂春風得意。誰料活呂蒙卻遭死關羽附體追魂,在慶功宴上七竅流血而死。
  • 「閱讀12」三國演義
    讓孩子自己選擇一本書進行閱讀打卡, 孩子在書架上挑了挑,挑了本《三國演義》。學校裡的閱讀打卡的活動是從12月2日開始的,活動剛開始的那幾天,孩子特別的有熱情,也很有動力,在寫完作業後,可以讀好幾本書。從他閱讀存摺上面的打卡記錄可以看出來,2號當天,自己給登記了6分,三國演義的第6回、《神奇校車之水的故事》還有牛津樹的《poor old mum》,新鮮勁沒有堅持幾天。3號只讀了三國演義的第8回,選了一本牛津樹;4號沒有讀三國演義,選了一本之前看過了的《沒頭腦和不高興》插圖版的,很快就看完了。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下)孫權遺書退老瞞
    上篇說到趙雲截江奪阿鬥,放孫夫人回吳。孫夫人回吳後,告訴孫權張飛、趙雲殺了周善,截江奪了阿鬥。孫權大怒說:「現在我妹妹已經回來了,與他沒啥關係了,殺周善之仇,不能不報!」於是召集文武,商議起兵攻取荊州。
  • 太史慈和孫策並列為江東第一勇士,所向無敵,真的是張遼所殺麼?
    太史慈,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與江東小霸王孫策並列為「江東第一勇士」。其弓馬純熟、武藝高強。原為劉繇所部,後來與孫策大戰棋逢對手,為孫策收服,後太史慈成了孫策手下大將,助孫策橫掃江東。不過《三國演義》中卻將太史慈描繪成被張遼射死的的悲劇下場。《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記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陣亡)」,《三國演義》雖說以歷史為依據,但其終究是一本小說,不足考究,那麼太史慈到底是否真如演義中所記載的那樣為張遼所射殺麼?
  • 《三國演義》的孫尚香是女豪傑《三國志》卻說她飛揚跋扈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孫尚香被作者描繪成一個有勇有謀、重情重義的女中豪傑;而在陳壽的《三國志》裡,則說孫尚香仗著自己是孫權的妹妹,驕豪不法,到底哪一個才可信呢?我們先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此書中孫尚香的戲份不少,主要戲份出現在第五十五回、第六十一回,另外在第五十四回也是她出場的鋪墊,第八十四回交代了她的結局。
  • 再讀《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下)曹孟德會合三將
    這一段在《三國演義》中非常有名,曹操借人頭安撫軍心。作為統治者,為了大局,不得不犧牲少數人的利益去維護穩定。只是被犧牲掉的王垕實在是無辜。王垕雖是虛構人物,但歷史上確實是有原型的,曹操也確實幹過這種事。曹操奸雄的稱號真不是白得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重中之重。東漢末年,屢鬧饑荒,很多勢力都是因為沒有糧草,不戰自潰。袁術、袁紹兄弟能夠強大,就是因為糧草充足。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上)關雲長單刀赴會
    上回說到劉備領益州牧,孫權又打起了荊州主意。張昭獻計說:「劉備所倚仗的,諸葛亮罷了。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現在在咱們這做官,為什麼不將諸葛瑾一家老小拿下,讓諸葛瑾入川告訴他弟弟,令他勸劉備交還荊州:如果不還,一定連累我的老小。諸葛亮顧念同胞之情,一定會答應。」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下)伏皇后為國捐生
    上回說到關羽單刀赴會,魯肅用計失敗。孫權想起兵取荊州,卻聽說曹操又要南徵。曹操要起兵南徵,參軍傅幹上書勸諫曹操:我聽說用武要先立威,用文要先立德,威德相濟,然後成就王業。過去天下大亂,明公用武平亂,平定天下十分之九。如今不聽王命的,只有吳和蜀。
  • 再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上)七星壇諸葛祭風
    上回說到周瑜站在山頂,觀望江面,突然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左右將周瑜救回帳中,諸將前來看望,都一臉懵逼地相互看著說:「江北百萬大軍,虎踞鯨吞,還沒開戰,都督就倒了。如果曹兵殺來,該怎麼辦?」於是慌忙一邊派人報告給吳侯,一邊請醫官來調治。魯肅見周瑜病倒,心中煩悶,跑去見諸葛亮,說周瑜暈倒之事。諸葛亮問:「您怎麼看?」
  • 再讀《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下)關雲長義釋曹操
    部下回報說:「前面山路狹窄,早晨又下過雨,溝壑內積水流不出,馬蹄陷在泥土中不能前進。」曹操大怒,呵斥道:「軍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怎麼會有遇到泥濘道路就不走之理?」於是傳下號令,讓老弱受傷的士兵在後面慢慢走,強壯的擔土背柴,搬草運蘆,填塞道路。即時行動,違令者斬。眾人只得下馬,在路旁砍伐竹子樹木,填塞山路。
  • 再讀《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上)柴桑口臥龍弔喪
    上回說到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舊傷復發,墜落馬下。左右忙將周瑜救回船,士兵傳話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大怒,咬牙切齒地說:「你說我打不下西川,我發誓一定要打下!」這時吳侯派弟弟孫瑜到來,周瑜將他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