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到孫策斬于吉,將于吉曝屍街頭。
當夜風雨交加,天亮後,于吉的屍首就不見了。
守屍士兵報告給孫策,孫策大怒,要殺守屍士兵。
忽然一個人從堂前慢慢走來,孫策一看,居然是于吉。孫策大怒,想拔劍砍他,結果自己昏倒在地。左右忙將他救入臥房,半天才甦醒過來。
吳太夫人前來探望,對孫策說:「我兒啊,冤殺了神仙,才招致這樣的禍事。」
孫策笑著說:「兒子我自幼隨父親出徵,殺人如麻,也沒引來禍患。我下令殺妖人,正是要杜絕禍事,怎麼反而是我招致禍事?」
夫人說:「就是因為你不信,才導致這樣。如今應該多做點好事,祈禱消除禍事。」
孫策說:「我命在天,妖人奈何不了我,何必要祈禱呢!」夫人知道勸不動他,於是命左右偷偷做善事並祈禱免除災禍。
這夜二更,孫策躺在內宅,忽然颳起了陰風,燈光忽暗忽明。燈影之下,只見于吉站在床前。
孫策大喝:「我平生發誓要殺盡妖邪來安定天下!你都已經變成鬼了,怎麼還敢來招惹我!」說完取床頭劍扔過去。于吉忽然又不見了。
吳太夫人聽說後,心中憂慮。孫策強撐病體,來寬慰母親。
夫人對孫策說:「鬼神之事,不可不信。你冤殺於先生,怎麼能不遭報應?我已經令人在玉清觀內準備好祭品,你要親自去跪拜祈禱,自然就能平安了。」
孫策不敢違背母親的話,只能勉強坐轎去了玉清觀。道士將孫策迎入道觀,請孫策上香,孫策上香卻不認錯。忽然香爐生煙,結成一座華蓋,于吉端坐在上面。
孫策怒罵于吉,離開殿宇,卻看見于吉站在殿門口,怒視孫策。
孫策對左右說:「你們看到鬼了嗎?」左右都說沒見到。孫策更怒,拔劍扔向于吉,一人中劍而倒。眾人一看,此人正是之前動手殺于吉的小卒。孫策命人將他抬出去埋葬。
等到孫策出觀,又看見于吉走入觀門。孫策說:「這道觀也是窩藏妖孽的地方!」於是坐在觀前,命五百武士拆毀道觀。武士剛上屋揭瓦,卻見于吉也站在屋頂,往地上扔瓦。孫策大怒,傳令趕走道觀道士,放火燒毀道觀,卻又見于吉站在火光之中。
孫策氣衝衝地回府,又看見于吉站在府門口。孫策於是不入府,到城外下寨,傳喚眾將商議,準備起兵幫袁紹夾攻曹操。
眾將都說:「主公身體未愈,不能輕舉妄動。等身體養好,再出兵不遲。」這夜孫策住在寨子內,又見于吉披頭散髮而來。孫策帳中呵斥聲不絕。
第二天,吳太夫人傳命要孫策回府。孫策回府見夫人,夫人見孫策憔悴,哭著說:「我兒子都被折磨得不成人樣了。」孫策馬上照鏡子,見自己瘦成皮包骨,英氣全無,大驚失色,對左右說:「我怎麼醜成這樣了!」話沒說完,于吉竟出現鏡子中。
孫策摔掉鏡子,大叫一聲,傷口崩裂,昏死在地。夫人令人將他扶到臥室。
沒多久,孫策甦醒,感嘆道:「我死期到了!」於是將張昭、孫權等叫到床前,囑咐道:「今天下大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可大有作為。子布要好好輔佐我弟弟。」
孫策取出印綬給孫權說:「如果率領江東兵馬,兩陣交鋒,爭奪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能,讓各位盡力保全江東,我不如你。你要記住父兄創業的艱難,好好治理基業!」
孫權大哭,跪拜接受印綬。
孫策對母親說:「兒子我大限將至,不能侍奉慈母。如今將基業託付給弟弟,請母親好好管教他。父親和我留下的舊臣,千萬不要輕視怠慢。」
夫人哭著說:「如果你弟弟年幼,不能勝任怎麼辦?」
孫策說:「弟弟的才能是我的十倍,足以擔當大任。如果政事有疑惑,可以請教張昭,軍事有疑惑,可以請教周瑜。可惜周瑜不在,我不能當面囑咐他。」
孫策又叫來諸位弟弟囑咐道:「我死後,你們要一起輔佐仲謀。宗族中誰要是敢生異心,你們要一起誅殺。你們中誰要是叛逆,死後不得入祖墳安葬。」弟弟們哭著受命。
孫策最後囑咐大喬:「我不幸與你中途分離,你要好好孝順母親。見到你妹妹,要她囑咐周瑜,盡心輔佐我弟弟,別辜負了我與他的兄弟情誼。」孫策說完,閉目而逝,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之死寫得太過玄幻,有點看聊齋的感覺,也不知虛幻還是迴光返照,我不太喜歡這段。還不如要孫策多回憶一下與大喬的愛情故事。
現在再看這裡,我感觸最深的居然是大喬,感覺最可憐的也是大喬。大喬嫁給孫策不到一年,孫策就撒手人寰,大喬未必有孩子。大喬剩下的歲月應該不會有什麼幸福可言吧。
孫策死了,孫權哭倒在床前。
張昭說:「現在不是哭的時候。應該一面治喪,一面處理軍國大事。」
張昭令孫靜負責處理喪事,請孫權出去,接受眾文武的拜謁。
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以前漢使劉琬來江東,見到孫家諸兄弟,對人說:「我看孫氏兄弟,雖各個都很優秀,但都是短命鬼。只有孫權骨骼驚奇,不僅能大富大貴,還能享受高壽。」
孫權碧眼紫髯,這明顯不是漢人,演義裡估計就是為了表達孫權的不一般。正史中好像沒有提過孫權是碧眼紫髯,但劉琬說的話確實有記載,說明孫權長得確實不同常人。
孫權受孫策遺命,執掌江東。事情沒處理完,有人來報周瑜已經從巴丘帶兵回吳郡了。
孫權說:「公瑾回來,我就不用擔心了。」
原來周瑜守御巴丘,聽說孫策受傷,特地回來問候。快到吳郡時,聽說孫策已經死了,於是連夜趕回來奔喪。一回來,周瑜就哭拜在孫策的靈柩前面。
吳太夫人出來將孫策的遺命告知周瑜,周瑜拜伏在地說:「我到死也會效犬馬之勞!」
沒多久,孫權進來。周瑜拜見完畢,孫權說:「希望您不要忘了先兄的遺命。」
周瑜磕頭說:「我願意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
孫權說:「我如今繼承父兄基業,有什麼辦法可以守住?」
周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需要尋求高明遠見的人來輔佐,江東就可以安定了。」
孫權說:「先兄遺言:政事託子布,軍事靠公瑾。」
周瑜說:「子布是賢達之人,足以擔當大任。我沒什麼才能,怕辜負所託。我願意舉薦一人來輔佐將軍。」孫權問是什麼人。
周瑜說:「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川人。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早年喪父,對母親特別孝順。他家是土豪,曾經散家財接濟貧困之人。我當居巢長時率領幾百人經過臨淮,因為缺糧,又聽說魯肅家有兩倉米,各三千斛[ hú ] ,於是找他幫忙。魯肅非常慷慨地贈我一倉。魯肅平生喜歡擊劍騎射,寄居在曲阿。他祖母死後,魯肅回東城辦喪事。他的朋友劉子揚想約他去巢湖投靠鄭寶,魯肅還在猶豫。主公應趕緊去請他。」孫權大喜,命周瑜前往聘請魯肅。
周瑜介紹魯肅這一段,基本上與歷史上的魯肅相符。魯肅絕不是想像中的文弱書生,一代文臣。魯肅也是尚武的,文武全才,所以他能夠成為周瑜的接班人。魯肅是因為他的戰略方針,使得他一直在努力維護孫劉聯盟,不起紛爭。不能因為魯肅沒有戰績就說魯肅沒軍事才能,只能對魯肅的軍事能力不做評價。魯肅能坐穩東吳軍事統帥之位,能與關羽刀兵相據,並來一場單刀赴會,自然在軍事上有其過人之處。
實際上在大局戰略面前,軍事才能不值一提。戰略路線都走錯了,再會打仗也沒什麼用。關羽威震華夏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周瑜奉命去見魯肅,說明孫權對他的仰慕之情。
魯肅說:「最近劉子揚約我去巢湖,我準備過去。」
周瑜說:「昔日馬援對光武帝說:當今之世,不但是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要選擇君主。如今孫將軍禮賢下士,招攬人才,世所罕見。足下不用多想,跟我去投東吳就對了。」
魯肅聽從周瑜的話,跟隨周瑜來見孫權。
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談論,終日不知道疲倦。
一天,眾官都散了,孫權留下魯肅一起喝酒,到了晚上直接同床而臥。
半夜,孫權問魯肅:「如今漢室衰弱,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基業,想學習齊桓公、晉文公輔佐王室,成就霸業。您有什麼可以教我的?」
魯肅說:「昔日漢高祖想輔佐尊崇義帝卻沒有實現,是因為義帝被項羽殺了。如今曹操就像項羽,將軍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我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也不能夠一下子除掉。我認為,只有鼎足江東,來觀察天下局勢變化。如今應趁著北方多事,剿除黃祖,討伐劉表,佔有長江以南,據江而守。然後稱帝建號,爭奪天下,這如同建立高祖那樣的基業啊。」
孫權聽說後大喜,披衣起身拜謝。第二天,孫權厚賜魯肅,並賞賜魯肅之母很多衣物等。
這就是一些人常說的魯肅「榻上對」。我經常會說到魯肅的戰略是與劉備聯盟,與曹操三分天下,然後就會有人要我多看書,說魯肅要聯盟的不是劉備,而是劉表,讓我好好看看榻上對。
現在我就看到了。這榻上對就兩點內容:第一,坐山觀虎鬥,看北方諸侯表演,自己渾水摸魚。第二,打荊州,佔據長江以南,進則圖謀天下,退則割據一方。
我覺得當時孫權感興趣的不是魯肅分析天下形勢,也不是打荊州的建議,而是魯肅說中了孫權的心思並表示支持。所以從此之後,無論張昭怎麼說魯肅壞話,孫權都非常信任重用魯肅。
歷史上的孫權表現的比較含蓄,聽完魯肅的話並不像演義這樣直接起身拜謝,而是謙虛地說了句「我只想輔佐漢室,沒爭天下的能力」。
魯肅又向孫權推薦了諸葛瑾。
諸葛瑾,字子瑜,琅琊南陽人。博學多才,也是個孝順人。孫權拜他為上賓。諸葛瑾勸孫權不要與袁紹結盟,而且要歸順曹操,然後再找機會弄曹操。孫權於是讓陳震回去,寫信拒絕袁紹結盟之意。
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哥哥。歷史上孫策去世時,孫權的姐夫弘諮將諸葛瑾推薦給孫權,被孫權重用。
曹操聽說孫策死了,想起兵南下。侍御史張紘勸諫說:「乘人治喪討伐別人,不義。如果沒攻下,反而變友為敵。不如藉機善待他。」
曹操覺得有道理,於是請奏封孫權為將軍,領會稽太守,又任命張紘為會稽都尉,拿著官印去江東。
孫權見張紘回吳,非常高興,命他與張昭一起處理政事。
張紘又向孫權推薦了顧雍。
顧雍,字元嘆,是中郎蔡邕的徒弟。顧雍不飲酒,沉默寡言,為人嚴厲,公正無私。孫權任命他為丞,行太守事。
從此孫權威震江東,深得民心。
陳震回去見袁紹說:「孫策已死,孫權繼位。曹操封孫權為將軍,與他結盟。」袁紹大怒,於是起兵七十多萬,攻向許昌。
未知勝負如何,且聽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