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教授也許是最「文藝」的工科男:自幼閱讀詩書,精通文史,人文知識淵博深厚,大學期間曾出過歷史題材的書籍《雍正之死》,還出版過一些翻譯作品,如《藍色長袍的國度》、《胡迪尼傳奇》等,秒殺一大批文科生。
論讀書的勇氣,劉教授也秒殺一大批理工科學子: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保送本系研究生,但劉教授並不按常理出牌,放棄保研資格,按照自己的理想考研轉到北京外國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主修同聲傳譯(北外的高翻院被譽為翻譯界的終極夢想)。
忙碌的求學生涯之外,劉教授還在中關村與他人合夥開電腦公司,混得風生水起,90年代便年收入過千萬。發現開公司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之後,他還曾經嘗試過讀人大歷史系的研究生,而且幾乎拿到北郵管理學院博士。
他還曾參加郵電部公文考試,成績出類拔萃,成為當年部門最年輕的處級幹部。
終於,在三十歲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最適合的是科研,於2001 -2004年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三年之內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獲得優秀獎,成為該系歷史上第二快畢業的博士。他在科研工作上也成績斐然,累計被引用超過一萬五千多次,多次進入中國愛思唯爾計算機類高被引學者名單;他還是我國最早定義物聯網的「前輩」之一,出版教材《物聯網導論》作為物聯網領域的開篇專著備受業內人士好評。
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畢業後,劉教授受邀到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任教,科研成績卓越,獲得科大終身教授的待遇。但是,劉教授再一次放棄了這份榮譽,選擇回到清華大學當教授,一年之內入選國家青千、國家傑青、長江學者;走完了別人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完的路。2018年,劉教授離開清華、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任計算機主任,但同時仍擔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No Pay Leave)。為國內科研發展與教育奉獻自己的力量。
劉教授的人生選擇可謂敢想敢做,看到這裡,誰還能說自己的事業為時已晚?
有感於劉雲浩教授向後輩傳道解惑的用心,AI科技評論對劉教授做了簡單的訪談。
1、您一共做了幾次這樣的問答,在這過程中有什麼感受和體會?
作為教師,講授一節課本身就包括課堂的宣講和課後提問回答2個部分。比較特別的是流傳出去的大規模問答。
這是清華大學每年針對高中學生進行的暑期學校以及到全國各地中學的iTsinghua講座中,與高中學生以書面形式交流形成的,傳出來的可能有4-5次。
清華大學iTsinghua program是希望能給廣大可能沒有機會在清華讀書的同學們打開一些視野。
我的感受是,同學們對於前沿知識極度渴望,對於應試之外的內容興趣盎然,大家提問的水平也非常高,有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要非常仔細地思考才能回答,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收穫很大。
2、您認為,大眾對AI的認知有哪些特點,以及有哪些誤解?
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技術成功用於多個領域,而AlphaGO更是第一次實現了圍棋比賽中AI戰勝人類冠軍。在這樣的背景下,AI再度成為熱點話題。
除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AI在解決很多問題方面具有無可爭議的優勢外,人們也對AI產生了一些誤解,比如認為AI無所不能,或者是AI具有了所謂的思考能力等同於擁有了意識,而擁有了意識等於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
關於AI發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必將有長時間的兩面意見。新技術誕生的時候產生尖銳的對立意見,在人類歷史上並不罕見。例如,攝影術在晚清年間傳入中國,不少人認為這是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種巫術,能攝人魂魄,致人死命。當然,也有炸藥這樣為了採礦和工程而發明,後來卻更普遍地用來製作武器殺人的例子。
人工智慧作為人類的科技發明之一,也無例外。希望我們可以吸取歷史的經驗,及早制定相應的規範,建立應有的監督與懲戒機制,讓可控的AI給為我們帶來無限的積極的可能。
3、您對有意願進入AI行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會大大提高研究積極性和工作的效率。對於一個熱門的方向,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歡,很可能輸給真心喜歡的人。
其次,技術的發展瞬息萬變,掌握紮實的基本功格外重要。從大多數從業者的角度來說,目前AI主要還是在算法方面要進一步突破瓶頸,因此主要基礎還是數學和編程,認真學好基礎知識是一個有回報的選擇。
或許是希望同學們能少走彎路,劉雲浩教授非常熱衷於引導後輩,不僅連續幾年在暑期學校講座之後回答學生數千問題,而且還書寫寄語鼓勵學生,這裡將2019年和2020年的寄語分享如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