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偶奶奶」衛臘梅向記者展示她創作的「嘟嘟唇」魚抱枕。 記者 劉居星攝
戴著虎頭帽的娃娃、穿著旗裝的米老鼠、裹著東北大花布的雄雞、蓋著漂亮小被子酣睡的搖籃姑娘……8月20日,記者走進位於西安市南稍門的衛臘梅家,仿佛走進了一個奇趣形象雲集的童話世界。
「我每天被布偶包圍著,為它們苦思冥想、設計創意,也為賦予它們靈性而歡欣鼓舞。」衛臘梅年過七旬,她手裡誕生過央視春晚等多個節目組的人偶演出服,也誕生過昆明世博會吉祥物金絲猴「靈靈」、第四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吉祥物朱䴉「慶慶」。衛臘梅並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她的「童話世界」從退休那年才開始構建。
衛臘梅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肉聯廠度過,工作幾乎跟工藝美術不沾邊。退休後,她毅然決然去「北漂」,具體做什麼,心裡早有打算。閒暇時間喜歡看雜誌和電視的衛臘梅一直關注迪士尼,覺得那些可愛的卡通形象是快樂的載體。因為有手工基礎,她就想著把卡通形象製作出來,讓它們走進千家萬戶。
1997年年底,衛臘梅來到北京一家玩具廠工作,接到的第一個活兒就是央視一個節目組使用的卡通演出服。這對於初入行的衛臘梅來說是一個挑戰。設計什麼樣的形象、用什麼樣的面料,當時她完全沒有概念。摸索了半個月後,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熊」在她手中誕生了,受到很多人喜愛。
第二年,玩具廠接到了兩個大單:一個是為兔年央視春晚《玉兔迎春》節目製作道具布偶服;一個是為昆明世博會製作吉祥物和其他布偶服。現在說起來,衛臘梅仍對那幾個月的經歷印象深刻,好長一段時間,她平均每天只睡3小時,為布偶一個個設計形象、畫圖、製版、選料,再反覆修改,甚至一度兩天兩夜沒休息。
從平面到立體,從構思到成品,衛臘梅投入了全部心血。任務圓滿完成後,她休息了一個月才緩過來。
2010年,考慮到年齡和身體狀況,衛臘梅回到了西安。沒過幾年,她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繼續製作布偶玩具。
「我經常給年輕人說,做一件事情要當幹一個工程那樣,才能做好。」衛臘梅說,幹工程要經過積累、研究、開發、設計、施工等階段,做布偶也不例外。生活中,她處處留心,路邊一則廣告的配色很漂亮,就默默地記在心上;看到一個漂亮的圖案,會琢磨半天;遇到一塊特別的布料,就想著怎麼裁剪利用……一個中國象的設計圖,她前前後後修改了30多版;魚抱枕的嘟嘟唇,她構思了兩年……
「我設計製作的東西首先要有生命,我可以跟它們對話。它們不僅僅是一個布偶,它們是有生命的。」衛臘梅說。
衛臘梅屋裡的每個布偶,都在她一針一線的縫製中顯得十分靈動。除此之外,這些布偶還更為「民族化」,虎頭帽、東北大花布、牡丹圖等中國元素被巧妙地使用,鳳翔泥塑、戶縣農民畫等特色也在布偶上得到呈現。衛臘梅說,她正在探索做一系列「陝西八大怪」主題布偶,其中,「帕帕頭上戴」已初步成型。
衛臘梅如今還是西安市婦女手工協會的理事,她在追逐自己布偶夢想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職責,帶動更多婦女學習這門手藝。近年來,衛臘梅多次忍著暈車的不適,到陝南為貧困婦女進行手工培訓。她還打算將多年來珍藏的布偶原創設計圖貢獻出來,幫助貧困婦女更快提高收入和生活質量。在衛臘梅的「童話世界」裡,更多人將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幸福生活。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