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瘟神」:史上有哪些橫行於世的傳染病,古人又是如何防疫的?

2020-12-14 深夜聊齋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這首讀來令人盪氣迴腸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描寫的1958年6月,我國餘江縣終於消滅了血吸蟲病的歷史事件。

考古人員曾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古屍中發現過血吸蟲蟲卵。這說明,早在2100多年前,這種疾病就是困擾古人的一大頑固性流行病。

瘟疫,一般指由病毒引起的,能夠在人群中普遍流行的,且致人於死命的強烈傳染性疾病。縱觀歷史,與血吸蟲病的抗爭,也僅是祖先們與瘟疫鬥爭的一個縮影罷了。

在歷史上,還有哪些比血吸蟲病更可怕的「瘟神」?古人們又是如何與它們鬥爭到底的呢?

(一)天花

天花是人類遭遇過的最古老的的病毒之一。據估計,天花大概形成於一萬年前,它產生以後,曾讓古代世界六成的人感染,而四分之一的患者會被奪走生命。

從世界視野來看,因為罹患天花而去世的名人不在少數,比如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有史可考的首名天花病人,因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

而英國女王瑪麗二世,法王路易十五,沙皇彼德二世等也都死於天花。在天花大流行的18世紀,歐洲因其而喪命者多達上億人。

在我國古代,最早記錄天花的是東晉時期的醫藥學家葛洪

「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肘後備急方》

這裡的「虜瘡」就是天花。從他的記載來看,早在東漢時期,天花就跟隨當時交趾國的戰俘傳入了中國。對於天花患者的症狀,葛洪也進行了比較詳盡的描寫:

「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後,瘡斑紫黑,彌歲方滅。」(《肘後備急方》)

天花患者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在染病後長出大量皮疹,並以臉部居多,嚴重者很快發展成水皰、膿皰,即便不死,也會留下紫黑色的瘡斑。

天花雖然傳染性很強、病死率也很高,但卻可以有效預防,在世界上最早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的,正是中國人。

早在明代,人們就知道用天花患者的痘痴研粉,吹入健康人的鼻中,通過使其感染的辦法,進而使之獲得免疫力。雖然這樣做成功率不高,甚至還會危及生命,但這也是開了歷史先河之舉(最終,世衛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

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天花患者恐怕就是順治和康熙這對父子了。康熙因為兒時得過天花而有了免疫能力。因此,在他的父親順治死於天花後,孝莊太后才選擇了已經具備免疫力的康熙即位。

(二)瘧疾

瘧疾又稱為打擺子、冷熱病,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能讓人既發冷又發熱的疾病,而其中的嚴重者還會造成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

因為瘧疾主要是靠蚊子散播,所以在世界歷史上,溫暖溼熱的地中海沿岸曾是瘧疾的溫床。在歐洲,瘧疾也曾經在羅馬帝國大殺四方,以至於人們還把它稱之為「羅馬熱」。這種傳染病也被許多歷史學家列為羅馬帝國最終衰落的原因之一。

中國最早關於瘧疾的文字記載,則出自於《周禮》:

「四時皆有病疫......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古人認為,人之所以會得瘧疾,是因為有「邪氣」侵入了身體,並與人體內的「正氣」做鬥爭。

當「正氣」暫時壓制住了「邪氣」,人就會感覺體熱出汗,而當「邪氣」反制了「正氣」,人就會惡寒戰慄。因此,得瘧疾者才是猶如處在冰火兩重天。

比如,在《水滸傳》中,就有武松得了瘧疾,在柴進莊上烤火的描寫。一個能夠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大漢,也被瘧疾折磨得痛苦不堪。

儘管瘧疾來勢洶洶,在古代,關於治療瘧疾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葛洪在他的《肘後備急方》中,就列有多個防治瘧疾的藥方:

「青篙一握,以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而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屠呦呦正是參考了葛洪的這個處方,從黃花蒿中成功提取青蒿素治療瘧疾,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三)鼠疫

比之前兩種瘟疫,鼠疫顯得更加臭名昭著,將其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可怕的烈性傳染病,一點也不為過。

在世界範圍內,最為著名的一次鼠疫是流行於十四世紀,讓整個歐洲為之戰慄的黑死病(因患者皮膚會皮下出血而變黑而得名)。

當時,黑死病通過跳蚤的叮咬,在老鼠之間、老鼠和人間傳播,其發病之快、死亡率之高(約30%),令人聞風喪膽。據統計,當時歐洲有一半的人口(約2500萬)死於黑死病。

而在同時期的東方,明朝萬曆和崇禎年間二次的大疫也是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

特別是到了崇禎年間,鼠疫甚至成為了毀滅明王朝的急先鋒,我們來看下面這些令人悚然的記載:

1、「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明史紀事本末》)

2、「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明史紀事本末》)

上面第二條史料中記載的景象,正是發生於闖王李自成進京以前。這正是明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當時,因為京城爆發鼠疫,明軍守城士兵已經失去了抵抗能力,雖然有大明朝二百餘年的經營,但固若金湯的北京城幾乎還是被大順軍不戰而下。

鼠疫固然來勢洶洶,但也並非無法可解。比如清人吳宣崇就曾經專門寫過一本名曰《鼠疫證治》的著作,專門論述防疫方法:

1、「家中人不可坐臥貼地,奴裨小兒俱要穿鞋,農人亦宜穿草鞋,以隔地氣。」

防鼠疫要穿鞋,更不要直接坐在地上,以此來隔絕人體與病原體的接觸。

2、「當無事時,庭堂房屋,灑掃光明,廚房溝渠,整理潔淨,房間窗戶,通風透氣,凡黑溼處切勿居住。」

防鼠疫要勤打掃衛生,常通風,曬太陽,保持屋內的環境衛生。

3、「聞近鄰有鼠死,即要時時照察,埋鼠掩鼻轉面,勿觸其氣。」

防鼠疫要及時處置死鼠的屍體,及時隔絕傳染源。

4、「宜時常用如意油拭鼻孔,以闢邪氣。」

防鼠疫還要用「如意油」擦拭鼻孔,以隔絕邪氣,類似於今天的戴口罩。

結語:

據《中國救荒史》的不完全統計,中國歷代發生大的疫災的次數為:周代1次,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次20,明代64次,清代74次。

而隨著人口的增多,瘟疫的殺傷力也日益增強,每次造成的死亡人數也更加驚人。

其中的始作俑者,也肯定遠不止天花、瘧疾、鼠疫這三位「瘟神」。

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人很早以前就已經致力於瘟疫的研究,並已經提出了許多方案預防和控制瘟疫的發生。

比如,古人對瘟疫的認識非常清晰。除了有人迷信的將瘟疫歸因於鬼怪作祟以外,也有許多人將它們稱之為「疫氣」,認為瘟疫是由一種異常的「氣」所導致的。

三國曹植曾寫過一篇《說疫氣》,其中有段記敘是: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曹植是文學家,尚能知道瘟疫其實是一種「氣」。而作為專業人員,明朝傳染病學家吳有性則從醫學的角度,對當時的瘟疫加以解釋:

「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瘟疫論》)

將瘟疫看做是一種「邪氣」,雖然距離現代的病毒學相差甚遠,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實屬不易。而像葛洪、吳宣崇等醫學先賢,更是對克制瘟疫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方案,他們的防疫思想,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非常適用的。

所以說,病毒固然可怕,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從來都是可防可治的,即便它是「瘟神」一般的存在。

參考資料:《中國救荒史》《鼠疫證治》《明史紀事本末》《肘後備急方》《瘟疫論》《七律二首·送瘟神》《說疫氣》

相關焦點

  • 古代有「送瘟神」習俗,瘟神到底為何物?古人有哪些驅趕方式?
    今天我們且不說這一場瘟疫的起因是否源自於食用「野味」,只和大家聊一聊古人是如何驅趕瘟疫的。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眾所周知,古時候只有中醫,且預防和診療條件都非常艱苦,但中國卻從沒出現過類似於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 瘟神是誰?民間傳說中的瘟神有很多,有一位卻是意想不到
    瘟神一說最早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這應該是最早瘟神的形象了。
  • 在近百年來中國瘟疫史上,防疫是如何制度化和行政化的
    那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又暴發過哪些重要的疫情呢?晚清:中國衛生制度現代化的前夜隨著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大。其中,西方的醫學在中國開始茁壯成長。醫院和診所變得越來越多,並在防疫和治療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西方的醫療教育也開始在中國得到傳播。
  • 再讀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澤東在讀罷通訊,心潮起伏,激情賦詩:七律二首·送瘟神讀6月30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其一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 長沙行動丨漫畫、書畫、詩詞、花鼓戲...天心區防疫宣傳有溫度接地氣
    (天心區書法協會成員用書法作品宣傳防疫。)  天心區融媒體中心每日推出1期防疫宣傳片,情節短小精煉,沒有說教,用接地氣和趣味的方式告訴市民疫情防控期間的注意事項和防控方法,形式新穎且易於接受。最近一期緊貼當前疫情關注熱點,推出「如何做好返崗上班時的個人防護」。前面還就如何處理用過的口罩、天心區保供穩價等進行了宣傳。這批視頻在轄區各大樓宇電視、電子顯示屏播放,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宣傳了防疫知識。
  • 正月十六陝西府谷木瓜城送瘟神(地方民俗文化)
    正月十六紅火的重頭戲就是斷瘟(送瘟神)。正月十六,會大的那一年,送瘟神在後晌,會小點的那一年,送瘟神在前晌,送瘟神就意味著元宵節盛會的結束,但唱戲還有兩場。記得一九五八年是狗年,因為我妹妹屬狗。頭年臘月間就打過春了,這年的天氣特別暖和。
  • 古代瘟神長啥樣?西王母缺少仙女範兒,大黑天神挺像印度溼婆
    在這種情況下,古人往往將瘟疫因何而起、如何而滅簡單地歸為鬼神作祟,這就產生了瘟神信仰。古人認為瘟神能夠統率散布瘟疫的疫鬼,既能造成瘟疫懲戒人間,又能收回成命,重置太平,進而產生了對於瘟神的信仰崇拜和祭祀儀式。
  • 中國文化中的瘟神與疫鬼
    當時,汴梁有12座城門,每座城門每天送出去的死屍多達2000多具。 明崇禎16年、清光緒20年,均有大規模鼠疫爆發。崇禎、光緒均非昏君,是瘟疫讓他們成為了末代帝王。 面對瘟疫,古人無能為力,他們認為這是老天爺對於人類的懲罰。負責實施懲罰的鬼神就叫做瘟神、疫鬼。
  • 京都三大祭 日本「送瘟神」形式五花八門
    「送瘟神」作為日本重要的習俗和祭祀活動,至今依舊廣為傳承。其中「祇園祭」就是為驅散疫病、消災降福而設立的,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成為「京都三大祭」之一。此外,日本不同地區也有各種送瘟神的習俗。
  • 從《送瘟神》詩中感悟眾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們刊登毛澤東的不朽詩篇《七律二首·送瘟神》,並刊發賞析文章,旨在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發揚戰勝一切艱難困苦、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奏響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恢宏戰歌。
  • 民國政府如何應對傳染病?
    第一編敘述疫情如何蔓延,第二編記載防疫行政如何展開,第三編收錄與防疫有關的電文、法令和演講稿。三編合計690頁。承蒙謝泳寄贈所藏該書之第一、第二兩編,筆者又在上海圖書館覓得該書,將第三編複印攜歸,並將第一編中的若干缺損頁面予以補印。細讀過後,覺得有必要對於此次疫情展開更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本項研究以1918年的肺鼠疫為中心,卻不以之為全部。
  • 德國再改傳染病防治法 為加碼防疫措施提供法律依據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當天表示,此次修法為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提供了法律授權。這是德國自疫情暴發以來頒布的第三版傳染病防治法。18日當天,在柏林聯邦政府區和國會大廈一帶有近萬人集會抗議,反對當天的修法以及政府實施的防疫政策。由於示威者拒絕離場,警方當天罕見地動用了高壓噴水車驅散人群。
  • 端午節,古人的「衛生防疫日」
    古人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上山採藥,殺菌防病等。這些習俗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預防意識。端午節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傳,被稱為「衛生防疫日」。蘇軾的《六么令·天中節》寫出了端午節防疫驅毒的民俗文化:「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 一杯牛奶把李登輝送走了,如同送瘟神
    喜歡把自己稱作巖裡政男的李登輝死了,徹底離開了這個他在茲念茲的世界,聽說是一杯牛奶送他上路的,這對於李登輝其實是好事,與其纏綿病榻苟延殘喘,不如儘快上路留給世人清淨。世界牛奶有很多品牌,全國也有很多,適用對象和功用都不一樣,有補充維生素的,有補鈣的,有老人用的,有兒童用的,牛奶給世界的永遠是滿滿的愛心。
  • 天天說瘟神,瘟神到底是誰?隱藏這麼深難怪我們不知道
    而古代科學水平不發達的時候,就比較麻煩了,人們搞不清瘟疫的原因,於是就有了瘟神的傳說。瘟神,顧名思義就是傳播瘟疫的惡神。當然,這都屬於迷信或者神話的說法,古代人們習慣在神話中探究事物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科學水平不發達。現代人雖然已經不迷信什麼瘟神了,但仍然習慣用瘟神來比喻給人帶來災難的人或事物。
  • 和電影《傳染病》相比,現實中美國的疫情故事有哪些不同?
    而在電影史上,其實也有一部關於病毒在美國大爆發的電影,影片中美國的感染人數同現實中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部電影,名字就叫做《傳染病》。影片中的美國疫情和現實中相比,有許多不同的地方。1.傳染源頭在《傳染病》中,美國病毒的爆發是由一名美國女子,在亞洲旅遊時感染,然後帶回了國,然後開始傳染蔓延。但在現實裡,美國病毒的源頭仍然難有定論,因為雖然外境傳入了一些,但美國已有專家調查發現,在更早的流感病人中,也曾發現過新冠病毒。
  • 廣東僑鄉別樣過年:不拜神,抗瘟神
    廣東僑鄉別樣過年:不拜神,抗瘟神 2020-01-28 21:03:12   發端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投入一場抗擊「瘟神」的行動中。距離武漢一千公裡之遠的廣東潮汕僑鄉,也不例外。東莞口罩企業提前復工 李映民 攝  1月28日是農曆大年初四,是潮汕地區傳統的「迎神」日子。往年此時,位於廣東陸豐市碣石鎮的玄武山景區的元山寺是人山人海,香客會把景區擠得水洩不通。
  • 道教文化裡瘟神是哪位神仙?別再說人家瘟神了,瘟神竟然是褒義詞
    瘟神,在現代詞彙中,人們把它理解成不好的話,貶義詞。但是,小編翻了翻歷史資料,發現在曾經的一段時期內,瘟神這個詞原來還是個褒義詞呢。是民間百姓對即為神仙的正經尊稱。所以,以後再有人說你瘟神的時候,你可以毫不客氣的懟回去。
  • 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在《歷史視角看瘟疫》課程中,講述了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中國古代最早發生的傳染性瘟疫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蠱」「瘧疾」「疾年」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