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開始了空間站的第一步,在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

2020-12-21 網易新聞

天宮一號運行狀態穩定

    

網易新聞:「天宮一號」已飛行一個多月了,它的運行狀態是否正常

朱毅麟:地面控制中心一直在跟蹤參數一般包括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的參數「天宮一號」裡的大氣壓力空氣成份、溫度、溼度、各系統的工作狀況、電源情況因為它要準備和神舟八號對接——工作狀態必須要正常才行。「天宮一號」裡人能否正常生活、能否呼吸正常空氣、溫度環境、溼度環境是否適合,這些都需要在地面不斷進行測量。

    

  

網易新聞:現在「天宮一號」的運行狀況如何

朱毅麟:這段時間來說都是很穩定的,一直保持正常,自從上天以後,地面的測量控制中心一直在跟蹤,不斷跟蹤,測量的參數結果表明,整個「天宮一號」一直是非常正常的,估計它很快就可以迎接神舟八號的到來。

    

網易新聞:為了要與神舟八號對接,「天宮一號」在對接之前要做哪些準備呢?

朱毅麟:首先要降低軌道,現在它運行的軌道是350公裡,真正對接時要降低到337公裡神舟八號上天以後快接近「天宮一號」「天宮一號」要調整姿態。

    

神八發射後1-2天內與天宮對接

    

網易新聞:神舟八號上天以後預計何時與「天宮一號」對接?何時具備條件朱毅麟:估計快的話,上去以後一天之內就同「天宮一號」對接,如果晚一些,就是兩天之內完成,經過一次對接後再分開,然後再進行一次對接,神舟八號一共要同「天宮一號」在軌道上進行三次對接,對接形成,運行一段時間後再分開,第二次再交會對接。

   

交會調整需要半天時間

網易新聞:交會過程需要耗時多久

朱毅麟:要讓神舟八號同「天宮一號」都在一個軌道平面裡面--350公裡的圓軌道,它們一個在前,一個在後,技術上叫做不在同一個相位,有個相位差(編者註:把兩個太空飛行器同地心連成一個線,連成線後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叫做相位差),需要把相位差縮小到零,這個過程叫做「調相」的過程

第一步是加速,而是跟蹤神舟八號,神舟八號減速減低以後,繞地球一圈的時間就短了。「天宮一號」原速飛行,它繞一圈的時間比神舟八號長一點,同樣的時間裡,神舟八號就可以往前跑一點,把夾角縮小了一點,經過幾次縮小後,它們慢慢就靠近了

交會的過程時間還是比較長,每繞一圈要90分鐘,一般來說要飛行幾次,一點點接近,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甚至半天的時間,等到它完全接近後,這時距離只有幾個釐米,這時把它們的速度調整到基本相等,速度的誤差不能超過每秒幾十釐米,方向要平行、對整,角度不能偏差零點幾度,位置和速度大小也要完全相等,這樣才能把兩者套起來,這就是一個對接的過程。

 

網易新聞:對接應該是比較迅速的?

朱毅麟:對接應該是比較短的時間,幾秒鐘就碰上了

網易新聞:交會對接整個過程中,地面控制中心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朱毅麟:基本都是靠地面控制的,尤其是現在的神舟八號上無人,完全靠地面操作,我們的地面站分布在全國好幾個地方,在太平洋、大西洋海洋上也有,對接的時候一定是在地面站的控制之下,對接的這一時刻,必須在我們控制站的範圍內。

      

網易新聞: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以後以組合體的形式行,這個難度在哪裡?

朱毅麟:它的質量更大了、長度更長了,大概接近20米左右(一個是10米,一個是8米),是一個細長的東西,不太穩定,另外它質量比較大了,質量比較大了以後要調整姿態、改變速度,需要花費、消耗的推進器也比較多了。

    

太空人暫時只能短期駐留

    

網易新聞:空間實驗室工程包括空間實驗室、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等系統,各個組件有什麼樣的功能。

朱毅麟:空間實驗室實際是一個大的工程,單說空間實驗就是天上的部分,叫做空間段,……當然現在的神舟八號還只是空間實驗室的前身,不能完全說是空間實驗室。把空間實驗室載人飛船,貨運飛船送上天少不了運載火箭,所以運載火箭也是空間實驗室大系統中的部分。這是一個複雜的工程系統,都有自己的任務,這些任務缺一不可。

    

網易新聞:如果神舟十號實現了載人,航天員需要在實驗艙駐守多長時間?

朱毅麟:我們要在2015年以前正式發射空間實驗室,在現在「天宮一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然後在2015年前後正式搭空間實驗室,規模也和現在的「天宮一號」差不多,10米長、3.5米的直徑,大約10噸左右。

但這還是一個微小型的空間站,只能開展一些短期有人照料、長期無人自主飛行的空間站,裡面最多能進三個人,但只能短期進行,短的有幾天,最長的有一兩個星期,到時候就看運輸飛船能運多少東西,多長時間運一次上去,如果運輸飛船的運輸量不大,或者運輸飛船只能半年或更長時間運一次,那麼空間實驗室裡航天員待的時間就不長,現在的計劃是短期有人照料,大概是幾天到一兩個星期,如果一兩個月那就不行了,上面的東西必須要有後備,貨運飛船要補給,不補給的話上面的東西就用完了,所以現在還是短期有人照料,長期無人值守,開展一些小規模的科學實驗。

    

網易新聞:真正的空間站將來能夠達到多長時間的駐守?

朱毅麟:按照現在世界上(的先例),那就很長了,人能上天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因為不斷有運貨飛船,早期有太空梭,現在太空梭沒有了,俄羅斯的「進步號」運貨飛船,每次可以運兩噸半;另外還有歐洲的自動轉移飛行器,一次可以運七噸貨物;日本的H2飛行器,也可以一次運6噸貨物,國際空間站上有六個人,在那兒可以待很長時間,半年以上,也可以經常換人。

我們國家按照載人航天辦公室公布的計劃,我們國家在2020年左右發射的空間站大概由三個艙組成,按照有些專家說的,集團公司總經理說,我們將來的空間站大概是60噸級,就是三個艙,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每個艙一般都是20噸左右,大概18到20米長,加起來60米長,到了2020年左右,我們國家肯定會有貨運飛船了,八九年以後出來了貨運飛船,這時候就看看貨運飛船每次能運多少貨物,如果像「進步號」一樣,每次可以運兩噸半,如果未來的空間站也是三個人,那就可以時間長一點,一個月或兩個月,具體的時間長短要根據將來空間站的具體實際來定,我現在也不太清楚,估計正在研究這些事兒,但至少不會像現在的空間實驗室一樣小,因為是長期需要人照料,短期自主飛行的。

 短期自主飛行就沒有人,在天上就像衛星一樣,但還是要保證裡面的系統正常工作,因為無人運行一段時間後最後還是不斷有人上去,這樣時間就會很長了。

    

    

    

神八返回防熱結構非常重要

網易新聞:神舟八號返回時會經歷四個階段:自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大氣層階段和著陸階段,朱老師,在這四個階段當中,最危險的階段是?

朱毅麟:其中最重要的幾個關,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壓,首先離開軌道,在軌道上速度是每秒接近8公裡的高速,要回來的話得先減速,然後離開運行軌道往下掉,下掉過程中從350公裡的軌道200公裡、100公裡,在100公裡以下,80公裡時大氣的密度越來越大了,進入大氣層,這時候叫「載入大氣層」,越往下大氣的密度越來越濃,速度也越來越快,這時摩擦產生的溫度非常高的,

所以載人飛船返回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防熱結構,需要很嚴密的防熱結構,外面可能燃燒起來了,火光熊熊,幾千度的溫度,都要靠防熱結構把它擋住,保證飛船裡的溫度正常,經過這幾十秒後,主要速度就降下來了,經過大氣阻力的衰減,速度從原來的每秒七八公裡進入到每秒一公裡左右的速度,再慢慢下來,打開降落傘著陸。所以最危險的一段就是載入大氣這一段.雖然很危險,但我們神舟五號、六號、七號飛船,都是經過這個階段的。

  

    

網易新聞: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對接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史上有怎樣的意義呢?

朱毅麟:我想意義還是非常大的,就拿載人航天來說,要掌握載人航天,有三大最關鍵的技術,第一個關鍵就是人上天以後要能夠回來,在第一個人真正上天以前,我們所發射的衛星絕大部分都是一去不復返,上天以後就隨它,工作完後兩三年就報廢了,一般很少有回來的,有人以後必須要保證它安全返回,這是最重要的基本條件,載人航天的第一個關鍵技術就是保證人上天,安全返回,這是我們在神舟五號中實現的,解決了第一個關鍵技術。

   第二個關鍵技術,將來你發射空間實驗室也好,實行空間站也好,哪怕將來飛往月球也好,這個關鍵技術叫做出艙活動,航天員在空間站出艙活動,這是第二個關鍵技術。

   載人航天的第三個關鍵技術就是交會對接,要進一步發展空間站,進一步發展載人登月都需要交會對接的技術,兩個飛行器在空間中交會對接。

 這三個技術掌握以後,才能說我們真正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全部技術,否則還是缺一點兒,這是最後一步技術,有了這個技術,又有了前面所講的安全返回、出艙活動,下一步建造大型空間站就有了基礎,將來如果再考慮載人登月飛行,那也有了基礎,這是很重要的,應當說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很重要的一步。

    

網易新聞:中國計劃在2020年建設完成自己的空間站,完成需要哪些實驗呢?

朱毅麟:1.主要有對人本身的實驗航天員本身可以作為實驗對象,考驗航天員長期在空間條件下工作、生活,生理、心理有些什麼反應,另外,長期在失重情況下工作,心臟功能會慢慢衰退,這對於人將來返回到地面是不利的,所以首先要進行一些人體醫學的實驗。

    2.可以進行生物學實驗,比如植物的種子,甚至一些小動物在失重狀態下的生活狀態,它們的生理技能有沒有改變。

   3.材料的加固實驗,利用失重狀態,在失重調整下沒有對流的現象,有一些密度不一樣的流體,在空間狀態下不會有沉澱,不會發生對流,可以把密度不一樣的金屬熔化在一起混合得非常均勻,地面如果要做這些實驗,免不了都要沉澱,重的在下面,輕的在上面,一些材料不可能混合得很均勻。

    4.製作純度非常高的半導體晶體。

    5.研究生命的現象,細胞、微生物、低等植物的生長情況。

    

    (完)

相關焦點

  • 在國際空間站發射13年後,中國也開始了空間站的第一步,在首個空間...
    天宮一號的中國特色網易新聞:和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歐洲「空間實驗室」相比,甚至後來的國際空間站相比焦 維新:天宮一號,後來接著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在國外沒有搞這種小型實驗室的。從重量上來說,天宮一號就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特色之一,另外還有交會對接的問題。交會對接,顧名思義,至少是兩個太空飛行器的對接,如果我們搞三次對接,就得有六個太空飛行器,但現在我們搞小型的科學實驗室,天宮一號可以在軌運行兩年,六次對接四個太空飛行器,和六個太空飛行器比,我們就可以少花費兩個太空飛行器。再次,我們還可以驗證複合體控制的技術。
  • 「天宮一號」答小記者問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的第8次發射。隨後,「天宮一號」接受了眾多小記者的視頻採訪。 以下,是文字實錄。
  • 天宮助力,是星辰大海徵途更進一步
    1975年1991年,美國和蘇聯開始正式合作並實施了阿波羅聯盟計劃,將來自兩國的太空飛行器對接在一起。對接三個小時後,兩國太空人打開了艙門,並首次在太空中握手。國際空間合作開啟了新的篇章。1998年,國際空間站項目著陸。該項目由美國領導,來自15個國家的5個太空機構參加了該項目。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合作需要許多方面的支持,例如技術資金。美國的信任特別重要。
  • 東方紅一號48年沒墜地,天宮二號為何突然降軌?不能讓他們得逞
    、太空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多人多天在軌飛行、太空燃料補加等技術,通過神舟6號至神舟11號的發射,以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任務的順利實施,標誌著第二步目標的順利達成;第三步就是建立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可就是這麼一個任務明確、規劃清晰的載人航天工程,也總有那麼一些不懷好意的國外勢力惡意曲解解讀,就在兩個月前已經完成任務使命並超期服役兩年半的天宮一號下墜南太平洋航天墓地,此新聞一出立馬引起國外媒體的騷動,一時間各種針對中國航天的負面評論接踵而來,筆者想問問這些人,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時我們就已經明確向世界發布了天宮一號的詳細任務計劃,包括了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各自兩年的服役壽命期限,為什麼還要揣著明白裝糊塗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怎麼回事 中國空間站什麼時候開始建造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 天宮一號墜毀日期公開,新的實驗室已備好,天宮二號蓄勢待發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的發布,天宮一號返回地球的時間為3月30日至4月4日之間。時隔七年它終於能回到地球了。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宮一號就是成就之一,它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它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在完成數次對接和一年的拓展任務飛行後,它終於到了要功成身退的時候了。天宮一號墜毀,又重新將大眾視野重新拉回到它這個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飛行器身上。可殘片墜落可能會傷害到人這種說法竟然也能被人拿出來當作焦點,這完全是在杞人憂天。
  • 天宮空間站和17個國家合作,為何會沒有美國?原因出在美國身上
    這些舉動都讓中國堅定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發展出自己的航天技術,也要自己製造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站,所以天宮空間站的建設走上了步伐。事實上,中國天宮空間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從1999發射神舟飛船後,中國實際上就已經進入了天宮號路程當中,這其中,神舟1號到如今的神舟12號發射,其實發展的就是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近年來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展的其實是中國動力火箭技術,而後的天宮1號和天宮2號等都是天宮空間站的運行模塊,也同樣在發展中國的空間模塊對接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目標
  • 嫦娥探月後:空間站建設!美國被拒後國際空間站被迫超齡服役!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1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回應探月工程完成後是否進入載人登月時稱,目前中國的主要是任務是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以及空間實驗室的部署。按照官方的初步意向,要先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待技術攻關完成、空間站建成並運行良好後,再論證是否要開展載人登月。
  • 中國又厲害了!剛剛,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
    黃震說,在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天舟一號將與目前正在軌飛行的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將實施我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並計劃開展多次推進劑補加試驗,突破和掌握推進劑補加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在能源供給問題上最後的障礙。
  • 天宮二號:誰呀?天舟一號:送快遞的!親,記得給好評呦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入軌後,將按預定程序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先後進行自動交會對接、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多項實(試)驗。期間,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約2個月,天舟一號獨立飛行約3個月。完成既定任務後,天舟一號將受控離軌,隕落至預定安全海域;天宮二號留軌繼續開展拓展試驗和應用。
  • 如美太空武器可破壞天宮空間站,中國會重新考慮美加入空間站嗎?
    》的文章,一時間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天宮空間站獨步宇宙的說法紛紛出籠,因為第一個被發射上天的曙光好功能艙將於2024年退役!  從現在開始到2030年,還有整整9年,似乎看上去還很長,美國對於空間站的需求並不是那麼迫切,但就NASA而言,它正在實施重返月球,未來還有登陸火星的計劃,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NASA的經費已經捉襟見肘,畢竟美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美國了!
  • 新知問答|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有什麼區別?
    人類目前共有四代空間站,中國要建設的是一個相當於第三代空間站水平的天宮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完成,壽命十年,亦可通過維護延期。相較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空間站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先說一下前三代空間站的歷史和特點。
  • 揭秘中國空間站:長啥樣?怎麼建?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啟動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隨著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按規劃,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
  • 新年將至,中國航天送上「重」禮,航天三步走最後一環開始!
    第二個空間站是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被稱為國際空間站。中國的天空一號空間站,在前兩年發射成功後,目前已經滿足了短期的實驗室需求,只不過仍處於試驗階段,正式的可穩定長期使用的空間站,計劃將在未來開展建造。
  • 中國天宮一號墜落!美國萬人沉浸在歡呼中,為何兩天後卻傻了?
    對於中國如此飛速的發展,西方的有些國家總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是絕不可以,也絕不可能超越他們的。因此,隨著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成就越來越顯著,很多西方國家便開始打起了輿論戰,肆意捏造和抹黑中國。
  • 除了中國再無二家!全球唯一空間站將停擺,未來只有「天宮」可用
    近日,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科研生產聯合體副總裁弗拉基米爾·索洛夫耶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會重新考慮是否在2024年後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此前,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表示,國際空間站表層已出現"小孔",並"開始散架",或將在2024年停止使用。
  • 中國對美國說不:拒絕其加入中國空間站,理由太讓人舒服了
    現在國際空間站壽命所剩不多,各國都沒有大型空間站的計劃,未來一段時間在太空上只有中國天宮系列空間站,這也吸引了世界許多國家申請加入中國空間站,這其中就有美國,但最終被中國拒絕,理由則有些似曾相識:你們科學價值和技術沒達到我們標準。
  • 中國空間站即將上天,普京突然要「另起爐灶」,美直呼:趕緊停止
    圖為普京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空間站即將上天,俄羅斯也公布了新一代空間站的建造計劃,美國媒體直呼:趕緊停止,否則美利堅要落後了,對此有網友評論,普京突然要「另起爐灶」,難道國際空間站這次真的不行了圖為禮炮7號空間站歷史上的空間站總共有11個,分別是前蘇聯發射的禮炮系列,和平號,美國的天空實驗室,本世紀初投入使用的國際空間站,以及亞洲大國發射的天宮一號,之前的空間站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 人民日報新知:逐夢深空有「天宮」
    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充分證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可擔當空間站建造主力火箭的重任,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實質階段。未來,空間站工程任務將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在11次飛行任務中發射核心艙、實驗艙並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及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 太空上有幾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或將在2024年成為唯一的空間?
    所以在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號」空間站。它總共接待了3名太空人,進行了270多項研究試驗,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的照片,4萬多張地面照片等等工作。在1979年7月11日進入大氣層被燒毀。1976年2月17日,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被建成了,它是首個可讓人類長期居住的空間站研究中心。是世界上著名的空間站之一,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太空人都去拜訪過,該空間站為人類服役到了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