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反殖民化和民主化浪潮在全球興起,英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也變得岌岌可危。
1965年,南羅德西亞在白人總理伊恩·史密斯的領導下單方面宣布脫離英國統治,改國名為「羅德西亞」。
1980年,羅得西亞在非洲反殖民領袖穆加貝的帶領下實現真正獨立,辛巴威共和國誕生。
辛巴威地處非洲南部,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的內陸國家,素有「非洲麵包籃」之稱。
獨立之後的辛巴威,所謂的黑人當家做主卻陷入尷尬處境,政治上是黑人佔據主導權,可經濟上卻為白人所控制。
眼看總人口不足5.5%的英國白人後裔控制著辛巴威70%以上的土地,這讓當地黑人極為不滿,為迎合民意、鞏固政權,穆加貝啟動了激進的土改計劃,宣布將徵收500萬公頃的土地用於再分配。
之後,大量農場被黑人搶佔,白人農場主紛紛出走辛巴威,當地黑人們更喜出望外地認為,他們真正實現當家做主了……
可笑的是,一年之後,辛巴威新政府主動邀約白人農場主斯馬特回到農場,當地黑人甚至歡呼雀躍地簇擁白人回歸。
原來,正當黑人喜出望外地拿到土地時,卻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把農場管理好、沒有技術把莊稼種好,並且,大批在過去靠給白人農場打工為業的黑人失去了生活來源,大量土地根本無人耕種。
反觀過去的移民時代,白人不但帶來了技術,也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市場,製造業、農業、礦產開發這三大經濟支柱性產業被他們做得風生水起,一度把辛巴威建成非洲最富有的國家。
農業的衰敗勢必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崩潰,採礦業、製造業、旅遊業等隨之一落千丈。
進入21世紀以來,土地分配不均衡、政治腐敗、西方國家制裁等因素引發的通貨膨脹,辛巴威淪為世界上貨幣貶值最嚴重的國家,從「南部非洲糧倉」到「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的代名詞」,短短幾十年間,辛巴威從繁榮走向危機。
沒有白人的辛巴威似乎成了「無頭蒼蠅」,時至今日,姆南加古瓦仍在竭力扭轉經濟不利局勢,逐步開放本國投資限制以吸引境外投資、將虧損的國有企業轉為私有化以謀求與西方國家的合作,沒有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支持的辛巴威不知是否還能再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