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20世紀上半葉的南非白人政治陣營來說,國民黨和統一黨佔有多數議席,獲得多數選的支持,進步黨則是一個只有1個議席的小政黨。統一黨與國民黨間的主要差異不是左右的問題,而是民族構成問題。儘管國民黨也有不少的英裔成員,但它實際上是一個阿非利卡人政黨,獲得大多數阿非利卡人的選票,特別是到60年代阿非利卡人構成了國民黨2/3的選民。統一黨和進步黨不可能獲得議會多數。
除了民族裂痕外,選舉機制對統一黨和進步党進一步不利。南非實行差別待遇的選區制,阿非利卡人居住的、人口不足的鄉村地區獲得過多的議席。統一黨力圖成為代表所有白人集團的政黨,但自第二次世界人戰以來,它越來越失去阿非利卡人的支持,而更多地成為英裔政黨。每一次選舉的結果表明兩個主要政黨間存在基於語言上的分裂。國民黨操控選舉制度,並且操縱選民,使統一黨處於不利局面。統一黨的選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納塔爾省和東開普。
在議會中,國民黨贏得105席,統一黨只獲得49個議席,統一黨要想通過憲法或議會選舉手段不可能獲得政權。就政策來說,兩個政黨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國民黨倡導政府的共和國形式,而統一黨則贊成英國君主制,主張和大英國協保持密切聯繫。但在1961年,統一黨很不情願地接受了南非脫離大英國協、成立南非共和國這一既成事實,表明該黨已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綱領。
在膚色問題上,兩個政黨在基本的目標上是一致的,所有的白人政黨都支持白人統治,贊同種族隔離制。除非這個政黨保證維護白人的特權,否則,沒有哪個政黨能從白大選民中獲得支持。他們之間的不同主要是在一些具體政策上。如果說國民黨的種族政策是反動的,那麼可以說統一黨的政策則是極端保守的。
統一黨對國民黨諸多的膚色法令、安全措施給予支持,如果說與國民黨不同的話,它贊成更加隱蔽地、靈活地執行種族隔離制,而不是赤裸裸的、僵化的種族隔離制。政府的宏觀種族隔離政策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是行不通。統一黨反對將種族隔離法制化,要求廢除種族隔離製法律,但它不反對社會隔離。
統一黨還主張給予有色人和黑人名義上的議會代表權,採取比較靈活的、溫和的政策,緩和種族間的矛盾與衝突,最終使白人優越地位更長久。統一黨在議會內的影響也很有限。其政策有較多的自由主義色彩,對白大選民的吸引力很小。在1961年的選舉中,統一黨僅獲得1個議席。另一方面,由於統一黨的政策過於保守,又吸引不了非白人,甚至不能充當白人與非白人政治的橋梁。
1959年統一黨議員中更激進的11名成員脫離該黨,另組進步黨。進步黨仍堅持膚色政策。它倡導回到19世紀的「開普自由主義」。在選舉權上,它主張要有教育和財產資格的限制,而不必考慮其種族身份,這樣的話,白人將獲得至少20至30年的穩定多數。
國民黨執政後,各省黨員不同的政治態度反映到國民黨的上層和政權機構內,具體表現為黨內「開明派」與「頑固派」或「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鬥爭。這種鬥爭緊緊圍繞著執行政策的分歧和權力的爭奪。在某種情況下或在某個問題上,兩派中的一些人的態度會有所變化,甚至互相轉化。但是執政的國民黨內兩派的爭論和鬥爭,只是南非白人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其實質是執行怎樣的政策,採用什麼的辦法才能更好地維護白人的統治與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