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擊孩子有危害,做個「會說話」的父母,讓孩子重獲自信心!

2020-12-22 騰訊網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意思是說,我們要學會使用「愛語」。

很多時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莫大的安慰,並增添對方的勇氣。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同一把利刃,會刺傷他人的心,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1

打擊造成的後果

一句親切、溫馨的話,往往能夠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使孩子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而一句打擊、挖苦的話,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摧毀孩子的自信,使孩子無所作為。

簡·尼爾森博士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概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1、導致心靈脆弱

心靈脆弱便是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打擊孩子會讓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內心脆弱變得不堪一擊。

2、不同其他人玩

父母長時間的打擊,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從而導致不願意交朋友,覺得沒有人會願意和我這種缺點多的人在一起玩,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合群。

3、導致逆反心理

4~6歲是孩子逆反的心理,而這種時候是最需要父母關心和陪伴,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打擊,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敵對行為,導致越來越叛逆。

4、疏遠父母

打擊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疏遠父母,讓孩子對父母形成恐懼感和厭惡感,甚至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和接觸,時間長了就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佛洛依德說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將會對她的一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然而遺憾的是,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惡語的巨大殺傷力,時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職責孩子,罵孩子是窩囊廢、膽小鬼、笨蛋等。

事實上,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改變什麼,還會增加孩子的負面心理,使孩子變得逆反或是破罐子破摔。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妨換一種方式,使用溫軟的語言,讓孩子的心慢慢融化。

2

變成「會說話」的父母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過:「面對一個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的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以孩子樂意接受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引導。父母必須要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徵服。」

1、將命令轉化為請求

日常生活中,家長難免會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況,於是一些脾氣暴躁的人就會大發雷霆,開始口無遮攔地斥責、辱罵孩子。一陣暴風驟雨後,家長倒是痛快了,但孩子的心卻變得冰涼冰涼的。

我們都知道,同樣的一句話,使用不同的語氣或表達方式,收到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比如,當你打掃衛生時,發現地上髒東西掃不起來,如果你面無表情地對孩子說:「快點,去茶几上把紙巾拿過來,我急著用!」孩子很可能就會拒絕。

如果你換另一種語氣說:「寶貝,媽媽現在忙不過來,請你幫媽媽到茶几上拿張紙巾給媽媽好嗎?」孩子聽到這樣的請求,一般都不會拒絕。

等孩子將紙巾遞給你後,你再不失時機地誇讚孩子幾句,相信孩子以後會更加樂意為你服務的。

2、將否定轉化為肯定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用否定句,比如「你辦不到」「你不能這樣做」「你不行」等。結果家長越是否定,還是越是差勁。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把否定句變成肯定句,比如「相信你能辦到」「你能行」「我希望你這樣做」等。否定帶給孩子的是負能量,而肯定帶給孩子的是正能量。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應該多使用肯定句,少使用否定句。

3、將指責轉化為鼓勵

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喜歡聽順耳的話,而厭惡批評的話,孩子也是如此。具體來說,家長不要抓住孩子的短處不放,而應該多表揚孩子的優點。

比如,孩子畫的畫很差,不僅畫得亂七八糟,還畫得家裡到處都是。這時候父母如果一味指責孩子的錯誤,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對寫作越來越沒有信心。

但如果你抓住其中某個不亂的畫面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指出其中的錯誤,也許孩子就會慢慢克服存在的問題。

兒童作家鄭淵潔曾說:「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4、將責罵轉化為「愛語」

有時因為自己壓抑的情緒,無敵釋放而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可父母並不知道孩子是可以和我們一起並肩作戰,共同承擔責任的人。

心情不好時可以告訴孩子:「今天媽媽心情不好,可以讓媽媽安靜一下,給媽媽點時間嗎?」

如果沒有控制好情緒衝孩子發火,要對孩子說:「寶貝,是媽媽的錯,媽媽今天心情不好,但媽媽永遠愛你。」

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忘了向孩子表達「愛語」。

相關焦點

  • ...父母打擊孩子有危害,做個「會說話」的父母,讓孩子重獲自信心!
    01、導致心靈脆弱心靈脆弱便是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打擊孩子會讓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內心脆弱變得不堪一擊。02、不同其他人玩父母長時間的打擊,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從而導致不願意交朋友,覺得沒有人會願意和我這種缺點多的人在一起玩,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合群。
  •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父母要激勵孩子自信心,不要語言打擊孩子
    因為只有父母給予孩子正面的讚賞,才能讓孩子體會到進步帶來的好處,才能體會到那種進步被讚賞的感覺,這樣有助於孩子形成自己的上進心,去想要更加努力,去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2.寬容孩子的錯誤 家長對於孩子的錯誤不要揪著不放,也不要狠狠批評孩子。對於有些錯誤,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寬容,讓孩子自己明白內疚就好了。
  • 當「聽」孩子說話的父母,而不是壓制孩子情緒的父母
    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具有天然的權威感,因此父母往往喜歡從上向下看的姿態來對待孩子。典型的日常行為,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與孩子的對話慣常用命令的語氣,「我是為你好,你就得聽我的。」「我歷盡風雨,閱歷豐富,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
  • 父母「吝嗇」會毀了孩子,孩子的這3個「請求」,父母最好別拒絕
    家長的一生會面臨孩子無數的請求,溺愛孩子的家長,是無論孩子什麼請求都會答應。而一些理智的家長會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是否對孩子有利,如何再決定是否同意孩子的請求。但如果孩子有這3個請求,家長最好還是別拒絕,否則傷害了孩子就一生都難以彌補。
  • 父母的寬容,是孩子成長的底氣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最需要父母寬容孩子的,畢竟孩子只是一張等待父母塗抹的白紙,父母越是寬容,才越能描繪出更精美的圖畫。如果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的一點瑕疵,就很容易對孩子吹毛求疵,不僅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維繫,更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喪失前行的動力和方向。
  • 想要孩子自信?父母要從這3點做起
    最近參加了一場家庭教育分享會。和現場的父母們聊起來關於孩子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時,竟然有70%的家長選擇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每個家長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大方,然而身邊有不少孩子膽小、不敢去嘗試,做父母的就會著急、擔憂。孩子為什麼會不自信呢?如何讓孩子自信起來?其實,很多孩子不自信,卻是跟家長有很大關係。
  • 作為父母,你會「說話」嗎?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要避免說兩種話
    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父母鼓勵、肯定的話語會激勵孩子,而對孩子講一些否定、難聽的話語,很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正如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父母做好這4點,孩子性格更開朗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積極主動點,像個小主人一樣招呼客人。但有些孩子比較內向,經常喜歡自己待在一個角落裡,這讓父母們很是頭疼。
  • 孩子怨恨父母是有原因的,5種父母只會毀了孩子,你做過幾種
    其實,恨一個人也是分好幾種的,一種就是別人做了你不喜歡甚至讓你特別受傷的事情之後,你可能會恨他,還有一種就是本來關係特別的好,但是他做了讓你無法原諒的事情之後就變成了恨,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恨自己的父母呢,親子明明就是世界上最緊密的關係,那麼,就來學習一下,為什麼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會變成仇恨。
  • 「你怎麼不說話」!性格內向的孩子,需要父母「棉花式教育」
    我對表外甥的印象始終是「內向、不善言談」,沒想到在親戚家中,有小朋友陪伴,他依然顯得有些拘謹,不敢抬頭交談。表姐頓覺臉上無光,便對孩子怒吼:「你這孩子,真是沒出息!簡直就是個啞巴!快點說話!」一旦進入社交環境,他們會感覺「私人領地」的秩序被擾亂,會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之後他們便下意識地用沉默安撫內心的不安,即便是和父母過度交談,他們也會有這樣的「危機感」。孩子不喜歡說話,需要家長的「棉花式教育」引導孩子嘗試主動交談。
  • 睡覺愛「打呼嚕」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3個危害父母該知道
    除了打呼嚕,燈燈媽媽還發現孩子說話特別慢、吐字也不清晰,完全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小區同齡的孩子,已經像個小話癆,每天都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而燈燈只會說「爸爸」、「媽媽」之類的疊詞。與此同時,燈燈的反應也比較慢,個子也比同齡人矮一截。
  • 國內最常見的三個情景,父母的虛榮心,與孩子無關
    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可愛。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又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禮貌。但是不同的父母對於這些期許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些父母希望孩子擁有這樣的品質,完完全全是為了讓孩子以後能夠過得更好。
  • 孩子有這3個小「問題」,父母覺得太淘氣,但專家卻說智商高
    在外面,我們經常能看到,有的孩子乖巧可愛,一副彬彬有禮的模樣;而有的孩子喜歡調皮搗蛋,不聽父母的管教,即使回到家也會上躥下跳,讓父母一刻也不得安寧。 其實,有的孩子看似不聽話,有很多問題和毛病,特別不討人喜歡,但這樣的孩子卻非常難得,因為這是智商高的表現。
  • 孩子說話特難聽?不是天生情商低,很可能是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說話難聽」的表現,但是即便如此,很多父母仍然沒有重視起教會孩子「好好說話」的必要性。於是有的父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說話難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天生情商低。」
  •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不會好好說話,影響孩子對未來的期望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都知道好好說話的重要性。但你知道嗎?你的孩子未來生活裡,藏著父母與他說話的方式。小可小時候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周圍的鄰居都她聰明,成績好,可是五年級一次考試時,她發揮失常了,考了69分,回去後爸爸對她一頓罵,連著一個月,每次她要做點什麼事的時候,父親總是會打擊她,「你能做成個啥!我看你以後也是沒出息!」
  • 常講為孩子好的父母,大多會陷「煤氣燈效應」,孩子遲早會窒息
    回想一下,你是否在生活中也對孩子有意無意中進行著各種打擊: "你太笨了!"、"你怎麼這麼醜。"、"你沒用、你不行"等等。而對孩子進行這樣挫敗的人,又恰恰是孩子最信賴、最親近的父母時,這種打擊將是雙倍的,孩子慢慢就會不自信,並且認同父母給他貼上的各種標籤。
  •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做到正念
    從心理學上來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很有名的實驗,證明了在激勵下的孩子究竟能夠創造出怎樣的「奇蹟」。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在1968年的時候做過一項實驗,他從1-6年級中隨機各選了3個班級,並對進他們進行一次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 孩子做不做家務大不一樣,有這4個好處,父母要有所了解
    應該讓孩子吃苦還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家裡是做家務好還是不做更好?其實,對於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的答案,各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一,就算是同樣的一個問題,同樣的答案,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一樣。但是,在做家務這個問題中,家長們應當注意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 姜文稱女兒全世界最漂亮,父母眼中閃光的孩子,長大後差不了
    姜文稱女兒全世界最漂亮,父母的肯定很重要姜文是很有名的導演,這個硬漢導演還是個寵妻狂魔,姜文的電影中,會把周韻拍的很美,在姜文心目中周韻就是他的女神,其實姜文和周韻在一起之前,曾經有過一段婚姻。姜文對孩子的肯定,就算是在外貌上面,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種鼓勵,會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更有自信心。父母無理由貶低孩子,到底有多可怕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光,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好。無論孩子有多麼的努力都一味地貶低孩子,這樣的貶低孩子再優秀也會很沒有自信心。
  • 父母越會「說話」,培養出的孩子越優秀,溝通方式和技巧很重要
    父母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不是每一種都是正確的方式,也不是每一種都可以被孩子接受,想要孩子有出息,就要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在同事的口中聽到這樣的一個例子,同事的鄰居有一個5歲的女孩,每天就喜歡對著家裡的玩具說話。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有自閉症或者是有其他的毛病,鄰居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病,結果得到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