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是反映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馬克思採用階級分析方法評述了波拿巴政變的過程、原因及結果。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價值。它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的方法,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以下簡稱《霧月十八日》)是馬克思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評析歷史事件的典範,也是反映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馬克思採用階級分析方法評述了霧月政變的發生、過程及結果,生動展現了農民階級、工人階級、資產階級之間的相互鬥爭,抨擊了當時看待歷史事件的主觀主義思想和客觀主義思想,反駁了「歷史唯物主義唯一由經濟因素決定」的片面觀點。《霧月十八日》體現的階級分析理論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價值。
馬克思對霧月政變的階級分析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實行軍事獨裁。波拿巴的這一違反歷史潮流的行為遭到法國民眾的唾棄。如何理解波拿巴霧月政變?霧月政變說明了什麼問題?英雄或個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問題困擾著當時人們的思想。馬克思應好友約瑟夫·魏德邁的請求,撰寫了《霧月十八日》一文對霧月政變進行深入分析。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既廓清了法國當時的階級鬥爭狀況,又揭露了波拿巴的個人品質、流氓手段和陰謀詭計,證明了霧月政變是法國階級鬥爭造成的、波拿巴本人行動的結果,體現了客觀條件與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法國階級鬥爭怎樣造成了一種局勢和條件,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馬克思將霧月政變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月革命時期。1848年2月22日巴黎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派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積極參加了這次革命,但革命果實卻落到了資產階級手裡。第二階段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與制憲國民議會時期。無產階級發動六月起義反對國民議會,遭到了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的殘酷鎮壓;波拿巴得到多數農民的支持被全民普選為總統;資產階級共和派和資產階級保皇派圍繞立法權和行政權展開激烈鬥爭,以波拿巴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保皇派取得勝利,為波拿巴政變埋下了伏筆。第三階段是立憲共和國時期。初期為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對抗資產階級保皇派和波拿巴,以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獲勝而告終;後期為資產階級保皇派對抗波拿巴,波拿巴最終獲得勝利並成功復闢帝制。
波拿巴成功復闢帝制既非因為強大的個人能力,也非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是「先前事變進程的必然而不可避免的結果」,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農民階級相互鬥爭的結果,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失敗、農民階級取得勝利。為什麼農民階級會取得勝利?因為法國當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工業與商業不發達的國家,農民是人數最多的階級。農民由於自身生產方式的限制,組織化程度較低;他們希望有一個英雄人物來代表他們的利益,因而推選波拿巴做總統。但是,「法國農民一旦對拿破崙帝制復闢感到失望,就會把對於自己小塊土地的信念拋棄,那時建立在這種小土地上面的全部國家建築物都會倒塌下來」。
從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視域看當代資本主義
《霧月十八日》一文作為闡釋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對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它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方法,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
首先,《霧月十八日》一文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方法。當時看待歷史事件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維克多·雨果從英雄主義出發,把歷史事件完全看成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忽視客觀條件的作用;蒲魯東則從客觀條件出發,把歷史事件看成是客觀條件的必然,忽視個人的能動作用。這兩種看待歷史事件的觀點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條件和個人能動作用相互統一的結果。馬克思科學地解決了歷史事件分析中客觀條件和個人主觀能動性對立的問題。客觀條件起基礎作用,而個人主觀能動性起主導作用,兩者的作用同等重要,均不可忽視。「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表明,歷史條件和人的歷史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機械的客觀決定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曲解。馬克思從未僅強調客觀條件,而忽視個人能動作用。馬克思通過階級分析方法評述歷史事件,真正體現了主觀與客觀歷史的、辯證的統一。
其次,《霧月十八日》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如前所述,馬克思展現了波拿巴政變的階級鬥爭過程,這為我們提供了分析歷史事件的視角——階級分析方法。在馬克思之前,歷史學家看待歷史時,不是誇大了個人的作用,就是誇大了客觀條件的作用,而忽略了階級的作用。事實上,個人正是通過階級來創造歷史。階級是溝通個人和歷史的紐帶。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素包括:個人、階級、客觀條件。個人對歷史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根本的。階級對歷史發展起到直接推動的作用,但並非根本作用。只有客觀條件,尤其是生產方式條件才對歷史發展起到根本推動的作用。由此,馬克思認為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簡單描述為:客觀條件(生產方式條件)—個人—階級—歷史(新的客觀條件)。
最後,《霧月十八日》階級分析方法仍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有西方學者認為:階級鬥爭的歷史分析方法已過時,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已進入後工業社會,原來的工業無產階級已被大量轉移到服務業,產業工人變成了服務工人;並且股份制使原來的一些無產階級擁有了股權,中產階級茁壯成長;因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消解了,階級鬥爭不存在了,歷史也終結了。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看來,資本主義不可能是人類社會的最後一種形態。一方面,歷史不會終結,永遠向前發展。歷史不是直線型發展,而是周期性向前發展。即事物從自身出發,然後向對立面發展,最終返回自身,實現自己發展。周期與周期之間不是簡單重複,而是繼承與超越,一個周期的終點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繼續向更高階段發展。因此,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第一個周期的起點是原始社會(原始公有制),終點是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公有制),中間經過幾次分化,表現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共產主義又成為人類下一個歷史周期的起點,永遠沒有終結的時候。另一方面,從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來看,資本的僱傭勞動制度仍然存在。只要資本的僱傭勞動制度存在,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就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也就無法消除。只不過這種對立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原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主要體現在工業領域,而現在既體現在工業領域又體現在服務業領域;原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主要通過革命形式體現出來,而現在通過暴力、運動、選舉等多種形式體現出來。
(作者為廣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5YJA710031)」、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7FMZ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陳高華譯,孟凡禮校:《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責編/韓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