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及其當代啟示

2021-01-08 人民論壇網

【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是反映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馬克思採用階級分析方法評述了波拿巴政變的過程、原因及結果。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價值。它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的方法,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以下簡稱《霧月十八日》)是馬克思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評析歷史事件的典範,也是反映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馬克思採用階級分析方法評述了霧月政變的發生、過程及結果,生動展現了農民階級、工人階級、資產階級之間的相互鬥爭,抨擊了當時看待歷史事件的主觀主義思想和客觀主義思想,反駁了「歷史唯物主義唯一由經濟因素決定」的片面觀點。《霧月十八日》體現的階級分析理論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價值。

馬克思對霧月政變的階級分析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實行軍事獨裁。波拿巴的這一違反歷史潮流的行為遭到法國民眾的唾棄。如何理解波拿巴霧月政變?霧月政變說明了什麼問題?英雄或個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問題困擾著當時人們的思想。馬克思應好友約瑟夫·魏德邁的請求,撰寫了《霧月十八日》一文對霧月政變進行深入分析。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既廓清了法國當時的階級鬥爭狀況,又揭露了波拿巴的個人品質、流氓手段和陰謀詭計,證明了霧月政變是法國階級鬥爭造成的、波拿巴本人行動的結果,體現了客觀條件與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法國階級鬥爭怎樣造成了一種局勢和條件,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馬克思將霧月政變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月革命時期。1848年2月22日巴黎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派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積極參加了這次革命,但革命果實卻落到了資產階級手裡。第二階段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與制憲國民議會時期。無產階級發動六月起義反對國民議會,遭到了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的殘酷鎮壓;波拿巴得到多數農民的支持被全民普選為總統;資產階級共和派和資產階級保皇派圍繞立法權和行政權展開激烈鬥爭,以波拿巴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保皇派取得勝利,為波拿巴政變埋下了伏筆。第三階段是立憲共和國時期。初期為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對抗資產階級保皇派和波拿巴,以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獲勝而告終;後期為資產階級保皇派對抗波拿巴,波拿巴最終獲得勝利並成功復闢帝制。

波拿巴成功復闢帝制既非因為強大的個人能力,也非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是「先前事變進程的必然而不可避免的結果」,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農民階級相互鬥爭的結果,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失敗、農民階級取得勝利。為什麼農民階級會取得勝利?因為法國當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工業與商業不發達的國家,農民是人數最多的階級。農民由於自身生產方式的限制,組織化程度較低;他們希望有一個英雄人物來代表他們的利益,因而推選波拿巴做總統。但是,「法國農民一旦對拿破崙帝制復闢感到失望,就會把對於自己小塊土地的信念拋棄,那時建立在這種小土地上面的全部國家建築物都會倒塌下來」。

從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視域看當代資本主義

《霧月十八日》一文作為闡釋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對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它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方法,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

首先,《霧月十八日》一文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方法。當時看待歷史事件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維克多·雨果從英雄主義出發,把歷史事件完全看成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忽視客觀條件的作用;蒲魯東則從客觀條件出發,把歷史事件看成是客觀條件的必然,忽視個人的能動作用。這兩種看待歷史事件的觀點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條件和個人能動作用相互統一的結果。馬克思科學地解決了歷史事件分析中客觀條件和個人主觀能動性對立的問題。客觀條件起基礎作用,而個人主觀能動性起主導作用,兩者的作用同等重要,均不可忽視。「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表明,歷史條件和人的歷史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機械的客觀決定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曲解。馬克思從未僅強調客觀條件,而忽視個人能動作用。馬克思通過階級分析方法評述歷史事件,真正體現了主觀與客觀歷史的、辯證的統一。

其次,《霧月十八日》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如前所述,馬克思展現了波拿巴政變的階級鬥爭過程,這為我們提供了分析歷史事件的視角——階級分析方法。在馬克思之前,歷史學家看待歷史時,不是誇大了個人的作用,就是誇大了客觀條件的作用,而忽略了階級的作用。事實上,個人正是通過階級來創造歷史。階級是溝通個人和歷史的紐帶。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素包括:個人、階級、客觀條件。個人對歷史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根本的。階級對歷史發展起到直接推動的作用,但並非根本作用。只有客觀條件,尤其是生產方式條件才對歷史發展起到根本推動的作用。由此,馬克思認為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簡單描述為:客觀條件(生產方式條件)—個人—階級—歷史(新的客觀條件)。

最後,《霧月十八日》階級分析方法仍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有西方學者認為:階級鬥爭的歷史分析方法已過時,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已進入後工業社會,原來的工業無產階級已被大量轉移到服務業,產業工人變成了服務工人;並且股份制使原來的一些無產階級擁有了股權,中產階級茁壯成長;因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消解了,階級鬥爭不存在了,歷史也終結了。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看來,資本主義不可能是人類社會的最後一種形態。一方面,歷史不會終結,永遠向前發展。歷史不是直線型發展,而是周期性向前發展。即事物從自身出發,然後向對立面發展,最終返回自身,實現自己發展。周期與周期之間不是簡單重複,而是繼承與超越,一個周期的終點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繼續向更高階段發展。因此,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第一個周期的起點是原始社會(原始公有制),終點是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公有制),中間經過幾次分化,表現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共產主義又成為人類下一個歷史周期的起點,永遠沒有終結的時候。另一方面,從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來看,資本的僱傭勞動制度仍然存在。只要資本的僱傭勞動制度存在,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就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也就無法消除。只不過這種對立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原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主要體現在工業領域,而現在既體現在工業領域又體現在服務業領域;原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主要通過革命形式體現出來,而現在通過暴力、運動、選舉等多種形式體現出來。

(作者為廣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5YJA710031)」、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7FMZ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陳高華譯,孟凡禮校:《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責編/韓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的核心要義可以歸納為「四論四統一」的架構體系,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對立統一的革命動力論,量變與質變辯證統一的革命進程論,無產階級品質獨特性與階級基礎廣泛性相統一的革命主體論,革命目標確定性與具體策略靈活性相統一的宗旨策略論。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對當前中國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晚年馬克思發展了其早期的交往理論,對交往類型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對戰爭、宗教改革、遷徙和移民、殖民、暴力掠奪、聯姻、國際貿易等交往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歷史考察,深化了唯物史觀理論。事實上,交往乃是馬克思終其一生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晚年馬克思在其早期交往理論的基礎上,在「人類學筆記」(即《古代社會史筆記》)《歷史學筆記》等文獻中,發展了其交往理論,拓寬了其研究範圍,深化了唯物史觀理論。本文立足於晚年馬克思的筆記群,嘗試梳理和概括出交往的類型、交往的形式等問題,並就其當代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這一思想突破了對以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道路的認識局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和平方式尋求民族復興、推動世界發展的智慧與決心,是當代中國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偉大命題。適時調整理論定位:從闡釋世界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到著力打造新型國際關係世界歷史是人類物質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在全球擴展的產物。
  • 政治主體:黑格爾、馬克思與齊澤克
    馬克思先用四個看似悖論的表述分析了什麼是無產階級,即「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並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一個由於自己遭受普遍苦難而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
  •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和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多次進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題的集體學習,先後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共產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
  • 範勇鵬、寒竹、文揚、王文、房寧、李波: 為何階級分析理論難以...
    範勇鵬研究員在主題演講中提到,從2016年美國大選的辯論議題和選民兩極分化來看,美國似乎出現了「階級政治的回歸」,階級問題重新冒了出來。這一話題立即引起了專家們的激烈討論,那麼「階級」這一概念能否準確地概括社會分野?階級分析理論能否適用於美國大選?使用階級分析法又該如何把握好「度」?觀察者網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成文,為讀者們奉上專家們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解讀。文字已經過各位專家校正與完善。
  • 南哲思享丨張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思想史方法及其限度——與西方...
    不語怪力亂神:差異分析方法及其限度差異分析方法是一種主要由西方「馬克思學」發展出來的、用於解釋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關係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西方「馬克思學」對差異分析方法的應用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局部的差異分析,代表人物是雪梨·胡克。胡克的馬克思研究受到盧卡奇和柯爾施的重要影響,重視對馬克思辯證法的闡釋,反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在當代理論語境下,自然歷史觀一方面指向了對《資本論》進行倫理化解讀的批判,另一方面則指向了對「歷史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不懈探索。但是,無產階級運動和歐洲革命實踐的歷史形勢迫使馬克思必須通過更進一步的理論探索,亦即政治經濟學批判,以更為直白和客觀的方式為無產階級揭示階級社會的發展規律。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性在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中有增無減。
  • 以馬克思哲學批駁「非道德論」觀點
    就此問題,我們不但要深入以伍德為代表的「非道德論」主張內部,對其作出有效回應,而且需在唯物史觀視域內確立「馬克思哲學的道德訴求」及其內涵。  當然伍德等人並非否認馬克思具有某種道德或正義理論,但他們將後者與古希臘時期的「德性正義」嚴格區分開來,認為它繼承於近代洛克、盧梭、康德、費希特等以正義作為評價社會制度及其美德的「法權正義」範疇。因而在馬克思看來,「正義是法權概念或法定概念,是一個與法律和依法享有的權利相聯繫的概念。
  • 考古材料的真實性問題:廢棄過程理論研究及其啟示
    考古探索 考古材料的真實性問題:廢棄過程理論研究及其啟示 本文嘗試系統梳理廢棄過程研究的理論、方法與經典實踐,分析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希望對今後的研究提供思考與借鑑。
  •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顯而易見,馬克思通過唯心主義哲學批判,消除了形上學的玄想和唯心主義的迷誤,恢復了哲學、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為真正的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全新思維方式,使哲學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方法,為改變世界提供了理論保障。這種哲學的變革是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
  • 繼承科學理論 堅定理想信念 推進偉大事業
    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第二,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運用系統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有力捍衛了唯物史觀。我們迫切需要堅持辯證思維和系統觀點,認清機遇和挑戰的新的發展變化。
  • 階級分析法漫談之一:理論上的困惑
    談及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人們常常把階級分析法當作重要內容進行介紹。作為一名歷史教書匠,不免要把相關問題思慮一番。一階級分析法是指用社會學的階層理論,觀察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的方法。這種方法假定歷史人物的思想與言行受到其在社會中階級地位的極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艾倫·伍德艾倫·伍德是當代英美學界關於馬克思正義理論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和羅伯特·塔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提出的「塔克—伍德命題」已成為引發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或政治哲學激烈爭論的關鍵起點。2018年5月和6月間,李義天教授對伍德教授進行了訪談。
  • 大數據資本主義時代的馬克思
    下文將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對理解和批判大數據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馬克思在當下的重要性,然後介紹了大數據資本主義的概念,分析了數字勞動的悖論、數字資本主義危機和當下的意識形態,最後以對大數據資本主義替代方案的思考結束全文。 二、馬克思對當下的意義 今天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馬克思?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馬克思也承認資產階級編纂學家早就敘述過階級鬥爭的發展歷史,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而馬克思認為他的貢獻就在於他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矛盾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社會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25)在馬克思的政治理論分析中,不僅階級會消亡,而且作為政治權力運行環境乃至載體的國家也會消亡。
  • 意識形態批判的譜系:馬克思、韋伯與盧卡奇
    由此,形成了一種流布甚廣的理論錯覺:「韋伯針對馬克思的原理提出,資本主義的起源並不歸因於物質因素,而在於精神上的價值觀念。」其實,韋伯本人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結論中就曾做出過澄清:「我在這裡當然不想以對文化和歷史原因的片面的唯靈論分析來替代同樣片面的『唯物論』分析。這兩者都是同樣可能的」。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20世紀70年代,當代政治哲學隨著羅爾斯《正義論》的出版而逐漸復興,也引發了學界關於「何謂正義」「誰之正義」「正義何為」的廣泛爭論。分析馬克思正義論的內在規定與實踐邏輯,成為一種與此並時偕行的學術研究。
  • 論列寧新聞思想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價值
    (二)繼承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思想  列寧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既是馬克思恩格斯革命事業及其科學理論的繼承者,同時也是其豐富者、創新者和發展者。今天我們加以回顧和總結,從理論上認識其理論價值及其歷史貢獻,感覺雖然已時代久遠,但卻歷久彌新,使我們能夠體會到它超常的學術活力,感受到它明顯的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