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徵討殷商南方諸侯的「南國戰役」獲得全勝,周朝取得了天下的共主地位。
周人一片歡呼雀躍,隨即舉行了盛大的慶典。
古代貴族十分重視祭祀,《左傳》曾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戰爭。
周人開國大典共有三場,在牧野舉行了「告捷禮」,在殷都朝歌舉行了「社祭」,在周人的老家宗周鎬京舉行了「獻俘禮」。
先說說「告捷禮」。
「告捷禮」,主要是告慰上天,按照程序,周人一連舉行了五天。
《史記周本記》是這麼寫的:「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意思就是,周武王駕著載有文王神位的「主車」,檢閱軍隊,自稱「太子發」,向文王的牌位稟告牧野之戰的勝利。這是因為八方諸侯都非常仰慕周文王的賢德,而武王正是以文王的名義號召天下諸侯伐紂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了感謝前人栽樹,周武王還祭祀了周太王、吳太伯、虞公仲雍、周公季歷、周文王、伯邑考等六人。
這六個人,周太王是周武王的曾祖父;周公季歷是武王的祖父;吳太伯、虞公仲雍是周文王的大哥和二哥,他們的後裔分別建立了吳國、虞國;伯邑考是武王的大哥,沒有等到戰勝商朝就死了,很有可能是被紂王殺死的。
又殺了一百名生俘的殷貴族作為犧牲,來告慰天宗上帝及祖先之靈,祭奠犧牲的周軍將士。
祭祀用牛五百零四頭,羊、犬、豬二千七百零一隻。考慮到當時的生產力,場面不可謂不鋪張。
在完成了這一系列儀式後,「告捷禮」順利完成了。
再來說下「社祭」。
社祭是在殷商的首都朝歌進行的。在商朝人的宗廟中舉行周國勝利的祭祀,是赤裸裸、明晃晃的威懾,簡直是對殷人的羞辱。這無非是對殷商遺民宣示,天命已經歸周了。
這跟後世的德意志帝國,在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儀式,道理一樣。
社祭開始前,武王先修葺和清理了土地神的祭壇和商紂王的宮殿,鹿臺雖然被焚毀了,但自己面子上也要好看一些。
社祭開始後,一百名精銳的周軍士兵扛著彩旗,作為先導,在前方開道。
武王的弟弟曹叔振鐸(曹國的開國之君)獻上並護衛著天子的專車(陳常車),周公旦手持大斧,畢公手持小斧,待衛在武王兩旁。散宜生、太顛、閎夭,這幾名賢臣良將都手持寶劍護衛著武王。
武王站在社壇前,群臣都跟在身後。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輔好了草蓆子,召公奭獻上了五彩的布帛,姜太公呂尚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
伊佚高聲朗讀禱文:「殷的末代子孫紂,他完全敗壞了商湯等殷商先王的良好德行,侮辱和輕慢神靈,不進行祭祀,昏庸暴虐的對待百姓。他罪惡昭彰,上帝早就知道了。」
聞言,武王叩頭至地,說:「我承受上天的命令,革除殷商這個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意。」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
典禮結束,周武王召集了殷商的耿氏、蕭氏、摯氏等大貴族,殷商政府的一幹舊官員,以及眾多小貴族、裡君、賢民們,發表自己的執政宣言。
武王先是和顏悅色,說商朝的百姓沒有罪,有罪的只是紂王一人,現在已經誅殺了紂王,大家都放心好了。
隨後,他話鋒一轉。周人奪取政權,是上天的命令,你們今後要聽命於周,要互相監督,檢舉舉報,如有不聽周朝的命令而敢於作亂者,一定還會再次出兵討伐。
至此,「社祭」全部完成,對數量眾多的殷商遺民,這是一場恩威並施的震懾。
壓軸大戲即將登場:「獻俘禮」。
武王在收到四路大軍南下大獲全勝的消息後,除了一部分鎮守東方外,率領其餘軍隊班師,凱旋而歸,選定日期在宗周鎬京舉行「獻俘禮」。
「獻俘禮」是在宗周的宗廟裡舉行的,一批最重要的俘虜要在這時候才殺掉。
好像有些疑問,周朝不是號稱奉行周禮嗎?這麼周武王這一套下來,除了殺人就是殺人呢?
在當時,周禮還並沒有創建,周人遵行的也是原來殷商的禮儀。
殷商敬畏上天,經常以戰俘作為犧牲來人祭和人殉。周人剛剛奪取天下,仍然延續殷商舊俗,獻俘殺人也就不意外了。
武王主持典禮,向歷代先王稟告戰事勝利,姜太公舉著高懸紂王頭顱的白色旗幟,以及紂王兩個妻子頭顱的赤色旗幟,先進入廟中。
然後其他周朝文武官員,又舉著高懸其他殷商貴族首級的旗幟陸續進場。
腦補一下畫面,感覺場面非常血腥,但在商周時期,大家對此都習以為常,直到東周時期還仍有地方在沿用這種禮儀。這個禮儀,被稱為:獻馘(guó)。
周武王首先主持殺掉一百人,這一百人被認為是「助紂為虐」罪惡最大的。姜太公主持殺掉大貴族,六師師長主持殺掉小貴族。
當然了,周武王、姜太公、六師師長只是下達命令,並不會親自充當劊子手,實際執行的是司徒、司馬指揮的小官吏們。
隨著手起刀落,人頭落地,慶祝克商的慶典達到了高潮,周人歡呼雀躍,現場奏響了《武》、《萬》、《明明》、《崇禹生開》等莊嚴肅穆又不失隆重的樂曲。
在金鼓鐃歌的鼓樂聲中,這場浩大的開國典禮達到了尾聲。
周人通過「告捷禮」、「社祭」、「獻俘禮」,宣揚了國威,振奮了軍心,他們可以自豪的說:天下是我們周國的了!
策劃│撰文:任微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