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天轉涼。
等過了繁花似錦的春天,熬過了酷暑難耐的夏季,我等待的那個人依然沒有出現。秋啊秋,讓人愁。
再美的花,再綠的葉,到了秋天還不是該凋零的凋零,該枯萎的枯萎。我的青春年華就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一點點耗盡。
如花美眷抵不過似水流年。我雖日日梳妝打扮,塗脂抹粉,想要永葆青春,可歲月的痕跡還是漸漸爬上我的眼角。
罷了。
獨自一人深居在此,花容月貌也好,沉魚落雁也罷,又有什麼意義呢?你這可恨的月亮,為什麼明知我難以入眠,還偏偏照進門戶,亮堂堂的,惹得我思念如潮水。
只能半夜獨登高樓,眺望遠方……
這一切,化作一首詞:
蝶戀花宋·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你看,圍著欄杆的園子裡,菊花像是發愁一樣。為什麼?原來它上面圍繞著煙霧,這不禁讓人想起賀鑄《青玉案》「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
愁情愁緒,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如煙似霧,可是與碧草、柳絮、細雨等景物結合,就看得見摸得著了。
蘭草泣露,是含著露水的蘭草仿佛在哭泣。杜甫在《春望》一詩中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樣是借含著露水的花和一驚而起的鳥,表達內心的傷痛,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天氣漸漸轉涼了,所以絲羅做的帷幕(簾幕)顯得有些輕,有些薄,擋不住陣陣寒意。
如果拉開一點帘子,就更感覺冷了。看到天空中南飛而去的燕子,不免又睹物思情。
為什麼說燕子雙飛去?很顯然,是為了反襯抒情主人公孤身一人。孤獨的感覺撲面而來。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孤身一人好不容易捱到晚上。但是那天上的一輪明月,好像故意跟抒情主人公作對一樣,太不懂得人間的離愁別恨了,更不懂得抒情主人公內心的悽涼與無奈。
從晚上一直到拂曉,皎潔的月光斜斜地穿過門戶,照射在房間裡面,照射在床前。
月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體記憶。它是思鄉、懷遠、相思、念親的情感寄託物。從李白的《靜夜思》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月亮是繞不開、躲不掉的情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思鄉之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念親之月,更是人格之月。
所以,當這一輪明月打到房間裡,照在窗前,篤定會引起人的相思之情,對自己心上人的一種刻骨懷念。
你說,這月亮是不是太「壞」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兩句詞,非常有名。
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引用它,以此形容做學問的一種境界,後來也被人拿來比作事業的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
它的本意是什麼?
昨天晚上,西風(就是秋風)起來了。怎麼樣呢?樹上的葉子都紛紛地凋零、掉落下來,抒情主人公內心產生什麼樣的波瀾呢?
自然是由物及人,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運,同時也感嘆時光流逝,心上人遲遲未歸。
可是又能怎樣呢?
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只好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尋找遠方的心上人;是翹首等待自己所想的人早日歸來。
可事實上,「望盡」,是說看到天邊的盡頭了,始終都沒有回來,看不見一絲希望。
欲寄彩箋兼尺素。
所以,最後只能通過寄信的方式表達這份思念之苦。
可惜的是,可恨的是,山長水闊知何處?山高路遠的,抒情主人和戀人天各一方,又有誰知道這封信可以寄得到哪呢?
就算飛鴿傳書,寄出去了,又有誰能保證對方能收到呢?
猜你想看:
有些熱鬧是一群人的孤獨:讀懂這首詞,憐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