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孩子留守老家,孩子上小學時,我決定離開打拼了六年的北京城

2020-12-24 我是木子李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讀者來信:

木子李:

大學畢業後,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加入了北漂行列。到了適婚年齡,找了一個和我成長經歷類似的北漂女孩結婚了,即我現在的老婆。

結婚次年,老婆懷孕,因為我沒有精力照顧她,只能把她送回我老家,由我父母來照顧。

我們老家在南方某地級市。

沒想到,我和老婆的兩地分居居然持續了很多年。主要原因:北京的房子,我買不起,老家的房價也在蹭蹭向上漲。於是,我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在老家買了套房子,當然,老婆也在我們老家找了一份工作。

轉眼到了孩子上小學的年齡,我打算結束六年的北漂生涯,回到老婆和孩子身邊,就覺得,不想讓老婆和孩子繼續留守了,我也受夠夫妻兩地分居的日子。

北京城確實很好,但是,在老家也有我重要的牽掛。

從北京離開那天,坐在回家的飛機上,我思緒萬千。

或許,這就是殘酷的人生。

往後餘生,我會安心在我們老家的地級市做一個普通人。雖然有些不甘心,但是,為了家人,我總不能太自私了。

木子李編後語:

有一種理想叫做:詩和遠方。然,很多人最後沒有見到詩,也沒有去到遠方。因為,我們會發現,很多我們想要實現的理想,在具體實施的時候,真的很難。

如你所說,我們不能自私地活著,我們需要顧全身邊人的感受,尤其在結婚之後,老婆孩子必然會成為自己最大的牽絆。當然,我們還需要考慮另外一件事:父母在慢慢變老。

尤其人到中年,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感慨:不能再為自己活著了。

多數人的人生都是這樣:一邊選擇著,一邊被牽絆著。

大家經常說的一句話:家鄉容不下靈魂,工作地容不下肉身。

這又該是怎樣的感慨?

現在,既然已經回到了生養你的地方,且房子也解決了,還和父母、老婆孩子團聚了,那麼,就安心找一份工作,開啟全新的生活吧。

其實很多人最終也走了類似你這樣的路。

無需覺得遺憾,認命也是一種態度。

#婚姻#

相關焦點

  • 當親戚勸說你,把孩子留在老家做留守兒童時,你會怎麼說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八個月大了,帶孩子回老家的時候,一幫親戚輪番勸說,讓她把孩子留在老家給奶奶帶。這位媽媽很煩惱,她並不想讓孩子做留守兒童,問怎樣做才能婉拒這些親戚的建議。這個問題我遇到過。當初生孩子的時候,為了方便照顧,我是回老家縣城那裡生的,是在另一個省。生完孩子後的一段時間裡,都在那裡呆著,打算等孩子斷奶之後,再回去現在的城市。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有時候回老家村裡,就有不相干的人蹦出來多嘴多舌。說什麼等孩子一歲多了,就把孩子給她爺爺奶奶放在老家,你就回去安心上班。
  • 不是生活無奈,哪個當父母的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家當留守兒童?
    現在太多年輕的父母到大城市打拼,有的是把自己的父母也帶在身邊幫自己帶孩子,這樣還算好,一家人都在一起。而另外很大一部分就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給爺爺奶奶帶。 中午和幾個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到孩子。
  • 農村老公為什麼不讓老婆獨自留在老家?
    而我,隨著年歲的增長,猛然察覺到了老家農村悄然的變化。在以前,往往是妻子留在家中,照顧公婆、孩子,丈夫和同鄉男人結伴前往大城市。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共同離開農村老家,前往大城市打拼。即使有了孩子,大多數夫妻也會把孩子託給留在農村的父母照顧,在老家求學,夫妻二人繼續留在大城市打工,而不是留下老婆,留在家中照顧父母孩子。更令人驚訝的是,年邁的父母並不會因為兒媳婦不願意留在家中侍奉自己而有意見,他們往往也支持兒子媳婦一塊出去打拼,這是為什麼呢?先說說夫妻共同去大城市打工的好處。
  • 抱著孩子尋找晚歸的老婆,找到老婆時,我扇了自己兩耳光
    最近一個多月,老婆總是晚歸,對此,我對她產生了質疑,並問她: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人了?老婆:我只是在外面做兼職。我壓根不相信老婆是在做兼職,並一口咬定,她就是在外面有人了。為這事,我單方面和老婆爭吵,老婆則說,我很累,我不想和你吵。
  • 老婆不願和我離開北京,回老家城市生活怎麼辦
    我老家是中部省份江西省下屬某地級市(四線城市),我2014年到北京工作,期間自由戀愛認識老婆,老婆是河北人,2015年領證然後生孩子。2017年在老家城市買了一套房子,2018年裝修完畢。在北京收入方面,我們2人在北京屬於普通工薪階層,我是一家上市公司普通員工,目前月到手收入9k+2k公積金。老婆在民企,一年到手收入大概10萬。支出方面,我們兩都算是比較勤儉節約,房租3000/月,孩子入託1500/月,孩子報班800/月,老家城市房貸2600/月,生活日常開支1000/月(沒細算,大概吧),另外偶爾旅遊和過年過節孝敬雙方父母不計。
  • 讀後感《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開篇語《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作者劉稱蓮老師,高級家庭教育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親自關係培訓師。最主要的是用自己的育兒知識和實踐,培養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兒。全書共6個章節,分別從生活、閱讀、學習、品格、心理、溝通等方面闡述對孩子不同方式的陪伴和鼓勵。
  • 「為了孩子,我在丈母娘家住八年,媽媽卻怪我不孝,男人也好難」
    前幾日,看到論壇有人發言:「為了孩子上學區房的問題,我們選擇讓孩子在姥姥家附近上小學,所以就在丈母娘家住了七八年。但是老家的媽媽卻覺得我忘恩負義,娶了媳婦忘了娘,逼著我回老家,男人也有自己的難處。」這名男子是家裡的獨生子,而老婆也是獨生女,因為老婆娘家所待的地方小學比自己家的學區好,所以就選擇讓孩子在姥姥學區房那裡上學,而一家人在丈母娘家一住就七八年了,而老家的親媽從始至終都覺得忿忿不平:我養的兒子,結果卻選擇了「倒插門」,說都沒地方說。
  • 「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
  • 8.4分國產催淚大片《念書的孩子》,一個留守兒童跟一條狗的故事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部豆瓣8.4分的國產催淚大片《念書的孩子》,該影片上映於2012年,是著名導演原雅軒的處女作。導演原雅軒擅長拍攝正能量題材的劇情片,除了《念書的孩子》,他還拍攝了《美麗無比》、《回家的星星》等謳歌真善美的經典影片。電影《念書的孩子》講述了一個留守兒童和一條狗的故事,影片將鏡頭對準了國內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並藉此呼籲社會對留守兒童多一點關懷和幫助。
  • 學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留守的孩子正在長大
    最近,央視推出了一部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讓很多觀眾看一集哭一集,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2分。其中第三集,名字叫《長大》,講述的是留守兒童與詩歌的故事。長大我們一路從小學開始學習語文,對於考試要求中的「題材不限,詩歌除外」肯定不陌生。
  • 懂事的孩子:留守兒童把跨年禮物留給妹妹,因為她是我家人
    事情是這樣的,安徽阜陽一家小學的班主任為了迎接新年,特地為全班的小朋友都買了蝦條和雪餅作為跨年禮物,寓意著新的一年裡每位同學都可以取得「100」分的好成績,原本只是一件平平無奇的小事,在零食發放下去後,班上的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將零食開口吃掉了,但是老師卻無意間發現班上的一位男同學「張壯」並沒有將零食吃掉,而是選擇將零食收了起來,經過老師的詢問,這才得知張壯同學是想把這份零食帶回家中留給自己的妹妹吃,
  • 武漢疫情發生後,我決定再也不分開帶兩個孩子了
    其中一位孩子的奶奶說道:「等到放假了,就讓我們剛滿2歲的老二來上一個月幼兒園,兩個小孩不能一起帶,太累人了。」不由得想起了我的朋友阿琳,阿琳和先生分隔兩地,奶奶在老家需要照顧侄兒侄女,不得已,大寶從斷奶後就一直放在老家,請奶奶順便帶著,等到上幼兒園後,又去了鎮上的外婆家,方便上幼兒園。
  • 肇慶多舉措關愛留守兒童 為孩子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關愛留守兒童,你我志願同行」送去歡聲笑語溫情幸福  為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肇慶市民政局依託全市「雙百計劃」社工站和社工機構在5月30日至6月8日期間組織社工和志願者開展「關愛留守兒童,你我志願同行」主題系列活動,增強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意識,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一是開展「六一」兒童節關愛活動。
  • 留守女童把攝像頭當父母,對鏡頭大喊:爸回家,網友:喊得心好痛
    他一遍遍在心裡說:  「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啊!可以不要離開我嗎?」2、留守兒童的遺憾: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曾看過一個話題:成為一名留守兒童是怎樣的體驗?  從小學起,她就跟著奶奶留守在老家。  她羨慕別的同學可以賴床,可以跟父母撒嬌;她羨慕別人,不用等過年時才能見到爸媽。她更羨慕,別人生病時父母的噓寒問暖。
  • 80.90後留守兒童共同的記憶,直達靈魂的感動,《念書的孩子2》
    歡迎收看本期的電影,七七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留守男孩進城讀書,他堅持要把家裡的狗帶到城裡,然而沒過多久就遇到災禍的電影《念書的孩子2》。坐計程車前往城裡的家時,路開又看到了一隻和小膽兒很像的狗,他想讓司機停車,但父親卻執意讓司機繼續往前開。父親告訴路開,他必須忘記小膽兒努力適應城裡的新生活,在父親的帶領下,路開走進了新家,家裡空無一人,母親去幫別人看孩子,要很晚才能回來。到了晚上母親回到了家裡,她走過去摸了摸路開的額頭,路開的頭很燙髮燒了,母親打電話叫來了醫生,折騰了許久,路開終於退燒了。
  • 繪本:不知道老家的孩子
    一儒老師創作了一篇繪本稿《不知道老家的孩子》,送給小朋友們的六一禮物。(介紹:本文主人公:「一一」,不是破折號呢,讀音YIYI哦!)「一一」出生在一座北方的小城市,這是一座特別的城市。夏天早晚涼,冬天家裡暖。
  • 工作多年,我才懂得「不要在最好的年紀選擇安逸」是最大的謊言
    比起那些極少數在外面打拼出人頭地的精英外,大部分人最後只能在耗儘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之後,最後選擇灰溜溜地回家,其實在外面久了,感覺在老家,那種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也不錯,或者說周末約個姐妹唱唱歌,看看電影,逛逛街,這種日子並非一無是處,工作只是調味品,並不是必需品,更沒必要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與其比起來在外面無房,無車,也無家,留在老家又何嘗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曾經的激情早已退卻,留下的只是那想回而不敢回的家鄉
  • 大城市打拼的異鄉女孩,你好嗎?離開家鄉,生活變成了活但我喜歡
    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拼的你,是否偶爾也會想要放棄?又是為了什麼而堅持呢? 離開家鄉後,生活變成了活 大學室友考研失敗後來到我所在的新一線城市,她到的當天,約我一同去看房。她準備在這裡找工作,租房是頭等大事。
  • 小學是孩子成長關鍵期,一年級是幼小銜接關鍵期,您準備好了嗎
    但等孩子上小學開始,慢慢地讓孩子改掉看電視、玩手機的習慣,甚至會將家裡的電子設備儘量不出現在二寶面前,作為寶媽的我也起帶頭作用,不會在二寶面前玩手機,慢慢的陪二寶改掉這個習慣。武亦姝以高考總分613分考上優越的學校,但是在她中學前的成績並不理想,直到中學時的成績就突飛猛進,發生很大的變化,那是因為武亦姝的父親為了能讓她好好學習,就決定每天四點半後就不再用手機了。
  • 「孩子交給我們,你們放心吧!」——貴州爸媽被困老家一個多月,浙江...
    看到三個孩子在視頻裡開心地說著最近的生活,劉永松夫妻倆忍不住紅了眼眶。轉眼,他們離開孩子已經一個多月了。力洋村的志願者看望三姐弟劉永松是德江縣龍泉鄉人,在浙江打工多年。1 月 17 日,他和妻子趕回德江辦戶口,把三個孩子留在了寧海縣力洋村家裡,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夫妻倆困在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