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高攀不起的NVMe,現每GB不到1元!迅龍M.2固態硬碟套裝測評

2020-12-16 listter

還記得幾年前固態硬碟剛火起來,當時裝機標配都是128G SSD+1TB HDD,後來隨著快閃記憶體顆粒降價,SSD也經歷了起起伏伏的價格波動,期間不時來一個火災水災的去影響一下內存全球市場的價格,直到最近國產內存迅猛發力,反應在終端,終於讓SSD價格從此「一蹶不振」,真正實現了白菜價普及潮,從此500GB~1TB SSD成為了起配。今天帶來的這款SSD+移動硬碟盒套裝的廠商是國內知名外設品牌奧睿科,其中固態硬碟位採用NVMe1.3的2280規格,容量為512GB,目前在電商價格也僅500左右,如此便宜,性能究竟如何?下面來一起看看吧。

這兩個組成套裝的分別是一個m.2接口的2280 SSD和一個帶有散熱器的透明固態硬碟盒,其中固態硬碟盒裝有兩條線,分別是Type-C接口和標準USB口,可分別對應自己的筆記本,目前不少超輕薄筆記本都已捨棄了USB-A口,改成了USB-C,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ype-C口,像是華為、戴爾XPS、蘋果MacBook高端超輕薄款。所以標配Type-C接口的USB還是很有必要的。

固態硬碟和採用透明亞克力材質設計,熟悉奧睿科外設的朋友肯定也不陌生了,他們家已經把這個硬碟盒之類的產品透明化成了一個特色。實際上這款SSD硬碟盒不止有黑色的散熱片,我看網上在售的甚至還有紅色、藍色、銀色,我這款是黑色,真是很有個性的設計啊。

如果你單獨購買這個m.2接口的固態硬碟,它包裝裡還有單獨的散熱墊和散熱片(紅色那個)提供,其中,甚至還提供卡位螺絲和螺絲刀一枚,配件還是蠻齊全的,不會像三星等這些大牌子的SSD買來就一個裸盤,裝的時候發現沒工具還真是惱人。

實際上為了看下內存我撕掉了表面的那層貼紙,廠家主張不撕掉貼紙,否則有失去質保的風險。可以看到,奧睿科迅龍V500系列採用了慧榮SM2263XT主控,支持PCIE 3.0x4通路NVMe 1.3控制器,快閃記憶體顆粒為我初步判斷應該是英特爾原廠3D NAND TLC,一共兩個256GB容量組成512G,實際上不用擔心顆粒問題,畢竟廠家承諾嚴選顆粒和五年質保,況且真到壽命到了,你的整個電腦早已經該換了。

慧榮SM2263XT主控在業內也十分出名了,穩定而且性能強,支持最新3D NAND,最高讀取速度可達2400MB/S,最高寫入輸入達1700MB/S。這個SM2263XT主控最大的改進就是採用了無DRAM緩存的HMB解決方案,好處是能夠大幅度提高SSD 4K的讀寫速度。

另外,如果你要享受到最快的速度,固態硬碟顆粒散熱還是要注意的,好在透明固態硬碟盒裡標配了兩個導熱矽脂墊,撕掉表面的貼膜後仔細把它覆蓋到內存顆粒上,然後再緊壓帶有散熱片的上蓋即可完美貼合。

順便提一下,這個固態硬碟盒可支持多種規格的SSD,包括2230、2242、2260和2280的m.2接口SSD,基本上市面上常見的這些接口的SSD都可以完美支持。比如老電腦淘汰下來的32G或者64G的M key或者B+M Key接口的SSD都可以裝上讓它重換新生。

這個固態硬碟盒採用JMS583高階主控,支持USB3.1 Gen2和USAO加速協議,為了不造成性能瓶頸,首選支持USB3.1 Gen2接口的USB口,像是很多老款或者低端的筆記本聲稱有USB3.1接口,但是很可能是USB 3.1 Gen1,速度等同於USB 3.0接口,而USB 3.1 Gen2才是真正的USB3.1,接口傳輸帶寬理論能達到10.0Gbps,別花了錢買的NVMe SSD卻僅享受到SATA SSD的速度,豈不是有點吃虧?不過奧睿科這套設備向下兼容,無非就是傳輸速度超慢點,倒也無妨。

好在我的老戴爾XPS13本身有一個USB-C的Gen2接口,測速是沒問題的。

硬碟盒上的接口是Type-C,如果接標準USB口,只需要換隨機的USB線即可。

新硬碟首先格式化一下,可以看到總容量為476.92GB,屬於正常範圍。

在AS SSD Benchmark測速可以看到,順序讀寫速度達到了920MB/s和868.03MB/s,這個速度在當移動硬碟上,絕對是相當令人滿意的了!甚至在USB 3.0接口下連續讀速度也能達到了460MB/s。

因為本身裡面這塊迅龍V500固態硬碟採用了NVMe 1.3協議,如果裝在支持PCI-E3.0 X4通道主板上,讀取速度甚至能達到2100MB/S和1600MB/S。

在CrystalDiskMark上的跑分測試結果。

作為移動硬碟來說,最實用的就是需要經常來回拷貝大容量數據,一個容量為2.5GB的電影文件,甚至系統都還沒來記得及統計出「剩餘時間」就拷完了,平均速度接近500MB/s,這也可見硬碟本身和移動硬碟盒主控的合力的作用,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

至於發熱問題,這個也是無法迴避的一個情況,所以這款型號為奧睿科ORICO TCM2-C3的移動硬碟盒蓋上加裝了較厚的散熱片,在長時間連續跑分測試後用手摸上去感覺還挺熱的,所以說這也給大家提個醒,裝機或者裝硬碟盒中,一定要把標配的矽膠散熱墊給貼好。當然了,這並非產品質量問題,NVMe協議硬碟在高強度數據讀寫測試中大量發熱也是很正常的。

最後來說下我認為的不足,裝好移動硬碟後,我發現除了這個透明小盒子還有兩根數據線是個麻煩事,況且亞克力材質本身並不是太耐劃耐磨,如果廠商適當標配一個收納袋的話可能會更完美了。

相關焦點

  • 「快」人一步,如此簡單,ORICO 迅龍M.2 NVMe固態硬碟套裝
    最近筆者在ORICO社區獲得一份迅龍M.2固態硬碟套裝,包括迅龍V500 M.2 NVMe固態硬碟和TCM2-C3 M.2硬碟盒。究竟它有什麼亮點,實際使用效果如何?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先從迅龍V500 M.2 NVMe固態硬碟說起吧,畢竟和M.2硬碟盒相比較,它才是主角。
  • ORICO奧睿科迅龍系列ssd固態硬碟套裝初體驗
    相比之下,固態硬碟在讀寫速度、外觀體積重量、能耗、防震能力等方面都優於普通的機械鍵盤,價格方面自然也會稍微貴一些。近期有機會體驗了一套奧睿科內置SSD,ORICO奧睿科迅龍系列SSD H100 512G搭配2.5寸透明硬碟盒2139C3-G2。具體產品品控、傳輸速度如何?下面會詳細評測。
  • M.2和SATA固態硬碟,如何選擇?哪個更好?
    簡單來說,M.2接口sata協議(總線)下的固態硬碟,和普通的sata固態硬碟僅僅是物理接口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M.2接口nvme協議(pcie總線)下的固態硬碟,跟普通的sata固態硬碟才會有較大的差別。
  • ORICO(奧睿科)迅龍固態硬碟套裝體驗:升級電腦就是這樣簡單
    但這兩種升級方式都需要將電腦拆開才能夠實現,對於不喜歡折騰的小白用戶,比如我來說,就會覺得非常的麻煩,所以外接硬碟盒擴展電腦存儲空間的方式就非常適合我。剛好最近拿到了ORICO(奧睿科)迅龍固態硬碟套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它的讀取速度怎樣。
  • 把數據裝進口袋,奧睿科 迅龍-翼高速移動固態硬碟
    想要不限速又不用擔憂容量的問題,不妨看看這款奧睿科 迅龍-翼高速移動固態硬碟,256GB大容量SSD,大容量存儲又有傳輸速度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它的大小並沒有因為容量大而比傳統U盤大很多,輕輕鬆鬆放進口袋的高速大容量SSD,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性價比之選——鎧俠(原東芝存儲)TC10 系列 SATA固態硬碟簡測
    購買理由上次將筆記本電腦的三星固態裝到臺式主機後,感覺250g作為倉庫盤在容量上是少了點。畢竟現在一個3A大作動輒就60-70gb,於是打算另購一個更大容量的sata接口固態硬碟。選擇的是鎧俠(原東芝存儲)TC10系列 480GB固態硬碟,原廠顆粒,質量有保證一些。
  • 性價比SSD也有猛龍的速度:ORICO奧睿科迅龍V500固態硬碟評測
    說起電腦硬碟,從早期的機械硬碟,到目前主流M.2固態硬碟的普及,它給予了電腦全新的活力。在配置電腦的時候手頭寬鬆的全系使用固態硬碟,手頭緊的會採用M.2固態硬碟+機械硬碟的組合解決方案。我的電腦是3年前組裝的,當時價格方面 M.2固態硬碟都比較高,考慮到玩遊戲,PS等,選擇了128G的M.2固態硬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M.2固態硬碟的價格也比較親民,我的128G的M.2固態硬碟娛樂工作時就有點捉襟見肘,讓我一直都有更換更大存儲的衝動。就在近期,我拿到了一款ORICO 迅龍V500 512G的M.2固態硬碟和可與M.2固態硬碟搭配的硬碟盒。
  • 百元固態怎麼選——酷獸M.2固態硬碟使用體驗
    大家好這裡是樂正咲,最近阿咲的舊筆記本電腦自帶的硬碟容量不太夠了,而且玩遊戲很卡,所以想給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更換一款M.2固態硬碟,讓自己用起來更舒服一點。咲在天貓上逛了一圈,在考慮了自己的使用需求之後選擇了這款酷獸的M.2固態硬碟。
  • 速柏CUBEX CP2000 NVMe M.2固態硬碟評測
    近年來,固態硬碟已經成為遊戲電腦、高性能工作站等產品的標配,高速的存儲速度能為用戶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提升整體的使用體驗。尤其是對於追求性能的遊戲玩家、專業工作者等中高端用戶來說,採用M.2接口的NVMe高性能固態硬碟更受歡迎,結合日益親民的價格,M.2 SSD逐漸成為市場中的主流。
  • M.2 NVMe成主流——裝機選金士頓A2000固態硬碟更划算
    新裝電腦選硬碟其實很有學問,若是幾年前,硬碟大部分還是會選擇機械硬碟,性能差距不大的時候,選擇容量即可;而現在,固態硬碟已經成為更多用戶的選擇,但是究竟要選那種固態硬碟呢?現在固態硬碟大體分兩類,SATA和M.2。至於mSATA、PCI-E固態硬碟比較少見,可以忽略不計。
  • 固態硬碟PK機械硬碟誰的性能更優秀?至少在這幾方面機械硬碟輸了
    在我剛接觸電腦的年代128MB內存和40GB硬碟還算是主流配置,而現在8GB內存和1TB硬碟已經算不上是多高的配置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選擇更大容量的內存和固態硬碟來提升電腦的運行速度。說到固態硬碟可能除了電腦玩家之外還有很多人不是特別了解,並不清楚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有哪些優勢。這次我就向大家展示不同的硬碟在實際使用中的體驗有多大差別。
  • 極致性能 龜甲 T3000 NVMe M.2固態硬碟評測
    傳統的SATA接口固態硬碟由於帶寬的問題,性能被限制在了600MB/S以內,而最新的NVMe協議,可以讓固態硬碟的速度突破3000MB/S,而最新的PCIe Gen 4接口,則能讓固態硬碟的性能突破7000MB/S,這樣對於我們消費級的電腦來講,升級NVMe M.2固態硬碟,日常使用體驗將會大幅提升。
  • NVME固態搭配USB3.2硬碟盒是什麼神仙體驗?
    從一個從IDE接口硬碟時代過來的人來看,不禁感嘆如今存儲領域的發展之快,隨著M.2 SSD的普及,開始價格高高在上的NVME固態也慢慢變得平易近人,目前的PC和筆電端基本上都配備有M.2接口,M.2 SSD似乎對2.5寸SSD也漸有了取代之勢。
  • 閒置硬碟只能吃灰?ORICO M.2雙協議硬碟盒,NVMe與SATA隨意換崗
    現在數據存儲發展很快,有臺式機的基本都用上了SSD固態硬碟,少數朋友已經拋棄SATA3.0的SSD,進階升級為速度更快的NVMe,一些網友退役的老款的M.2 SATA,一換下來就變成吃灰貨。同樣是M.2的固態硬碟,NVMe協議的SSD待遇就好得很——因為如今市面上這種瘦長條的M.2硬碟盒非常豐富,隨隨便便就能買到,套上盒子秒變C口高速移動硬碟,咋就沒人做個適合M.2 SATA協議SSD的盒子呢?別著急,還真有。ORICO最近推出的一款「魚鰭格」鋁合金外殼M.2硬碟盒,就在「傳統」NVMe單協議款型上,做出一款兼容NVMe/SATA雙協議版本。
  • 硬碟有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之分
    硬碟作為精密設備,塵埃是其大敵,所以進入硬碟的空氣必須過濾。 原理:機械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只有0.1μm~0.5μm,較高的水平已經達到 0.005μm~0.01μm,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
  • 教你如何自己更換筆記本固態硬碟和內存,升級電腦不求人
    今天老闆拿來七臺筆記本電腦,客戶要求換m.2固態硬碟和加內存,原機硬碟已經被拆掉,只有一根ddr4 2666 4g內存,需要改配置。幹活的時候抽空拍了幾張照片作為教程,希望不會自己更換配置的小夥伴們用得上。
  • 電腦裝機必備硬體,ORICO 迅龍V500 M.2 性價比首選
    數碼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似乎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很多,就拿固態硬碟來說,從最早出現固態硬碟到現在主板都會內置專門的接口用於用戶擴展使用 。目前較為普遍的裝機組合就是SSD+HDD,固態作為系統盤使用,機械硬碟主要用來當存儲盤使用,隨著硬碟接口的不斷發展,目前市面上也分為SATA、mSATA 、M.2等多種接口。
  • 三星980 PRO NVMe M.2固態硬碟獲卓越產品獎
    其中,三星980 PRO NVMe M.2固態硬碟榮獲2020年度卓越產品獎,作為行業標杆,代表同類產品最高殊榮。三星980 PRO NVMe M.2固態硬碟是三星品牌存儲2020年推出的旗艦級產品,該產品亦是三星品牌存儲旗下,首款全面支持PCIe4.0協議的高性能固態硬碟。
  • 科普| 為什麼M.2固態硬碟會這麼受歡迎
    因為接口的變化,安裝NVMe M.2 SSD的時候就不需要接線了,也不需要找SATA線和其他的跳線,也不用擔心不同的SATA界面出現傳輸速度限制的情況。一般機械硬碟的都區委讀取速度為150MB/s左右,而SATA SSD的讀取速度能夠打到600MB/s,NVMe M.2 SSD最高甚至可以達到3500MB/s以上,固態硬碟在功耗上低於機械硬碟,與常規的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更輕,由於固態硬碟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使用時噪音值為0分貝,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衝擊、振動。
  • 三星980 PRO NVMe M.2固態硬碟 樹立新標杆
    今天筆者給大家帶來一款出自三星之手的——三星980PRO PCIe4.0固態硬碟,是一款定位於旗艦的高性能SSD產品, 一登場便打破固態硬碟多項記錄。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加清晰的了解三星980PRO PCIe4.0固態硬碟強悍的性能,筆者接下來將進行CrystalSSDMark測試,這也是當下固態硬碟公認的測試軟體,成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