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一名骨科醫生,卻鍾愛發明創造,你可能以為他「不務正業」,但他卻用諸多發明裝置,解決了很多診療與手術中的難題,既方便了醫師的工作,又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他就是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傷骨科的楊淑野醫師,從2017年至今,他自製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可移動兒童下肢骨折牽引床、股骨頸克氏針定位調整系統、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床等,獲得國家專利6項。近日他被授予「濱州工匠」榮譽稱號,這是對他精湛醫術的肯定,也是對他創新創造服務臨床的一份褒獎。
拯救不可能,自創外固定牽引裝置減輕骨折患者痛苦
楊淑野醫生自制地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徹底解決了傳統跟骨結節骨牽引存在的限制患肢在牽引床上不能活動的缺點。該裝置最大的優點是安裝固定後立即能活動骨折的小腿,可以拄拐下地行走,且材料材價格低廉,大大降低了醫療成本。
「傳統的牽引裝置,人只能躺在床上,非常痛苦。」楊淑野介紹,用上這個裝置以後,病人可以拄拐下地患者下地後,精神狀態好了,利於康復,同時也減少了長期臥床的併發症。
目前該牽引裝置已經幫許多骨折患者減輕了痛苦。當初,是一名病人的話讓楊淑野有了做這套裝置的想法。
那是一位小腿骨骨折的病人,術後在病床上躺了十天後,保持牽引仍不能下床,有一次他問楊醫生:
「大夫能不能讓我舒服一點?」就是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楊淑野,也讓他開始了發明之路。
於是他借鑑國內外的經驗,結合臨床實驗,不斷總結、改進,從第一代到第五代,耗時兩年多,最終形成了最優的一種。「最開始的需要打100多個孔、一個半小時做一套,到現在只打8個孔、10分鐘就可以做一套。」
「使用這個裝置,各種檢查、大小便、翻身、護理都非常方便。」提到自己的發明帶來的好處,楊淑野感到非常的自豪,「這個發明為的是用到病人身上,讓病人減輕痛苦,就是我的初衷。」
楊淑野的這個發明也受到了同行的認可,有一名在濱醫附院進修的四川醫生,還把這項技術帶回去幫助了更多的病人。
依靠「小推車」自製可移動牽引床,極大縮短患兒住院時間
「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對於成年人來說,術後靜養恢復即可,可對於兒童來說卻是一種折磨。起初市面上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骨折的牽引裝置,楊淑野經常遇到的兒童股骨幹骨折,6個月到3歲的孩子,一般選擇保守治療,用成人的牽引床比較笨重,至少要在醫院3周以上。長期住院牽引,對活潑好動且害怕「白大褂」的孩子造成的痛苦,以及家長身心俱疲,楊淑野都看在眼裡。
醫者父母心,在成為了一名父親後,他更加堅定了對可移動兒童下肢骨折牽引床的研發。
「有次上電梯,看到送藥的小推車,就來了靈感。」楊淑野說,「想解決問題就會持續的想,只要看到一些東西,就會馬上聯想到。」
楊淑野自製的可移動兒童下肢骨折牽引床,以小推車為基礎並進行改造,實現了牽引力量數量化,移動方便,大大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可以像小推車一樣推著孩子到處走,最快24小時就可以出院。
但是讓未痊癒的孩子回家真的安全嗎?一開始楊醫生也擔心,為此他印了名片給家長,家長有問題可以隨時聯繫到他,孩子雖然出院了,但是治療沒有中止,孩子們痊癒了,他才徹底放心。「對新事物一開始要去試,也承擔風險,這需要我們多用心,多改正,掌握得越多,就會順利把控治療過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楊淑野的裝置最終取得了成功。有許多家長發視頻表達對他的感謝,一位兩歲孩子的媽媽說,牽引車既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方便照顧孩子,複查出入院時,牽引車連娃帶車還可以放進麵包車,很便利。另一位二胎媽媽說,使用牽引車,她能照顧兩個寶寶,在自己家護理,還解決了孩子對醫院的恐懼心理。
當從視頻裡看到首例使用牽引車的孩子康復站起來的那一刻,楊淑野禁不住溼了眼眶。他說,「那一刻感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小發明助力大手術 「濱州工匠」精益求精
談到設計理念,楊淑野表示,設計東西越簡單越好,發明的醫療器械要方便醫生使用,只有醫生都會使用了,才能應用到對患者的診治上。
為克服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徒手多次穿針難以達到平行的缺點,顯著提高股骨頸穿針精準度,他還製造了一種股骨頸克氏針定位調整系統,應用後發現此裝置同時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傷。
為滿足臨床需求,他歷時一年成功研發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木質多孔骨科手術床,經臨床驗證具有體位擺放方便快捷固定牢靠、能夠滿足骨盆髖臼微創手術對C臂機全方位無障礙透視的要求而且製作費用低廉等優點,為醫院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與資金。目前已獲得山東省醫務職工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相關專利正在申請。
楊淑野所在的創傷骨科是以治療骨折及骨軟組織損傷為專業特色的科室, 近10年來利用微創治療理念處理複雜骨折、骨折畸形癒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來作為骨科醫生,平時就很忙,楊淑野搞發明只能利用業餘時間,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這些發明最終造福廣大患者。對於「濱州工匠」稱號,他說:「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其實我們創傷骨科比我水平高的老師,比比皆是。」
採訪中,楊淑野多次表示,醫院和科室給予了他莫大的支持,「感謝張鍇主任給的施展空間,王志剛主任的引領,賈龍主任的指點,還有同事們的幫助。我不會辜負醫院的鼓勵,會繼續研發創新。」
目前,楊淑野正在研發兒童可用的360度防輻射鉛衣,「因為在術中透視及行X線、CT檢查的防輻射鉛衣,現在還沒有兒童專用的,我想研製這款鉛衣希望能將對孩子的輻射損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保護孩子。」
在楊淑野的電腦上有一個專門的「骨科發明專利」文件夾,除了已製作完成的幾項,裡面還存著近二十個發明設想。這位拿手術刀的「發明大王」,心系臨床所需、心系患者疾苦,他將在未來發明之路上不斷前行。
【來源:濱州傳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