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快時尚,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和日本的優衣庫可以說是業界的三大巨頭,佔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而近兩年卻出現了不一樣的局面,在快時尚業績下滑的大趨勢下,H&M2018年以來股價累計下跌6.3%,Zara2019年來股價累計下跌11%,反觀這邊,在優衣庫身上依然看不到任何要衰落的影子。
如果經常逛街你會發現,優衣庫跟快時尚並不是一回事。
ZARA和H&M等快時尚一直以來緊追時尚潮流,不斷上新變換風格,通過「秀場款」和「設計師款」來彰顯品牌格調;而優衣庫則主打簡單樸實的基礎款,每一季度投放的新商品數不過500種,還不到前者的10%,個別基本款更是萬年不變,優衣庫更追求面料的變化,在開發新材質上投入了很大的成本。
2003年,優衣庫推出HEATTECH系列自發熱溫度內衣,持續暢銷了十幾年。這一面料的產品也從男性內衣、女裝,一直覆蓋到T恤、襪子等。之後的超薄羽絨服,輕薄柔軟,易於穿脫攜帶,適合通勤,也成了優衣庫的拳頭產品。
夏天,它有 AIRism系列「會呼吸」的內衣,透氣清爽。受疫情影響,今天夏天,優衣庫還將AIRism功能內衣所用材料運用到製作口罩上,不僅能達到有利的防護作用,還具有良好的散熱性和透氣性,夏天佩戴也不悶熱。
當然,如果只是常年售賣普通款衣服,優衣庫的「基本款」也很難對上年輕人的調。為了討好年輕人,優衣庫近幾年還作出了很多改變,聯名款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與愛馬仕女裝總監合作的U系列或動漫公司合作的UT系列,就是在基本款式的T恤上,點綴不同的圖案,以此來提升文化氣質。並且,還打破了設計師服裝只適合在特定場合穿的缺陷,讓設計感走向日常。
拋開疫情影響不說,在服裝業這幾年很多品牌都遭遇寒冬,優衣庫也受到波動,但對比同行來看成績還是不錯的,特別針對中國市場。
2018年-2019年,優衣庫中國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3%,至5025億日元(300多億人民幣);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0.8%,達到了890億日元。
不但如此,它的線上銷售也非常猛,優衣庫已經連續六年蟬聯天貓雙十一服裝類TOP1。去年雙十一當日銷售額突破15億,男女裝細分銷售額它都排在第一,甚至就連內衣銷售,一不小心還拿了一個第二。
就連柳井正都說過:優衣庫的成功,有一半歸功於中國市場。
除了業績上的突出表現,優衣庫這兩年在技術和數據化的應用層面的突破也可圈可點。
6月5日,優衣庫的原宿店正式開業,該店位於日本東京市JR原宿站正對面新落成的多功能複合建築空間」WITH HARAJUKU」的1樓和地下1樓。這家店是一處線下的實體店與數位技術相融合的店面,充分利用了數位技術為顧客提供服務,並讓顧客體驗以原宿為靈感的時尚和文化商品,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將通過廣告視效、服飾搭配和服務等,成為傳遞時尚信息的樞紐。
一樓入口迎面而來的便是全新的「UT POP OUT」主題展售空間,展示當下與各個藝術家和品牌合作,以及跨越音樂及文化等的設計T恤,體現地區共存共榮的願望,同時吸引個性化消費。
位於地下一層的「StyleHint原宿」,是優衣庫第一個與穿搭APP「StyleHint」聯動的銷售空間。優衣庫和GU共同開發的StyleHint是一個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讓顧客尋找自我風格並與優衣庫服裝搭配。在地下一層的一面牆上裝配240塊自助提示屏,提供給顧客自助搜索,可以拍攝自己適合的衣服,對比判斷。
合作出店的GU從2019年開始啟動數位化預測分析項目,將消費者的需求信息用於商品開發,首先在鞋和包類嘗試。顧客在網上發表個別商品的設計和功能意見,與後臺的分析計算功能聯絡起來,提供數位化商品,這項預測消費、提供數位化商品的功能,值得期待。
全拓數據認為,優衣庫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穩住市場佔位,也給服裝行業帶來一些思考。質高價優的服裝體系,是優衣庫的立身之本;而數位化是在大數據時代的銷售模式。優衣庫利用時尚資源,在實體店提供「值得一去」的特色價值,不僅銷售商品,還通過升級版數位化手段,進行產品打造以及企業經營,綜合起來產生極強的產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