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2019年影響通脹的主要是非洲豬瘟和增值稅減稅,以及這些因素對核心通脹的影響。
關於豬瘟對豬價的影響,以下量化結果值得投資者關注:
1、非洲豬瘟帶來生豬加速出欄、能繁母豬存量急劇下降,就產能而言,3、4月份或是量觸底的時候。
2、從供需角度來看,2019年豬肉供應缺口或達510萬噸左右,雞肉生產若恢復充分,有望補上缺口200萬噸。進口、牛肉、儲備等難以有效作為。
3、生豬和豬肉價格對能繁母豬產能的累計彈性為-3左右。產能下降20%左右將會促使豬肉價格增速年內達45%-55%。
4、從節奏上看,豬價通脹高點出現在7月及10月至2020年春節前後。
5、我們預計豬價大概率年內同比能上50%,對CPI貢獻2個點左右。若不考慮增值稅,四季度CPI能上3.4%。
增值稅下調對通脹影響:
1、基於產業供需彈性和VAR雙重測算,我們得到增值稅下調將影響CPI約0.3-0.5個點,影響PPI約0.7-1.1個點。
2、從節奏上來看,2020年1季度是受增值稅下調影響最明顯的時候。
貨幣政策總基調不大會變,但下半年降息概率下降:
1、綜合上述測算以及這些因素對核心通脹的影響,我們預計2019年CPI在四個季度的分布為:1.9%、2.6%、2.8%、3.0%。
2、成本推動型CPI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穩定宏觀槓桿率(即債務/名義GDP比例)。
3、上半年中國經濟企穩疊加下半年通脹預期上行,使得貨幣政策難以持續大幅寬鬆(例如降息),但全球經濟仍然偏弱的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基調不會發生變化。
正文
影響今年通脹的最大的兩個變量是豬肉價格的上漲和增值稅的下調。本篇報告的核心目標就是測算這些因素給核心和整體CPI造成多大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會不會影響貨幣政策。
經過仔細測算,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基於歷史比較和量化測算得到,我們認為豬肉價格年末增速可能達到45%-55%,將推高CPI通脹最高達2個百分點。能繁母豬產能最低點或在3、4月份,但豬價同比增速的高點在7月和10月至明年春節。若不考慮增值稅等其他方面的影響,豬價能把CPI在下半年推到3%以上(第一部分)。
基於彈性法和VAR方法測算得到,增值稅下調將使CPI通脹中樞下移0.3-0.5個點,考慮了增值稅後,下半年的通脹仍然可以控制不超過3%(第二部分)。
綜合考慮,我們認為四個季度通脹將為1.9%、2.6%、2.8%和3%,不會導致貨幣政策發生大的變化,但下半年降息概率的確有所下降。這個通脹水平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穩定宏觀槓桿率(即債務/名義GDP)(第三部分)。
1.1.歷史經驗:豬疫對豬周期的推波助瀾作用非常明顯
歷史豬疫爆發,後續都伴隨了豬價的加速反轉。前幾輪豬周期也有類似的豬疫在推波助瀾。2006年以來:
在第一輪豬周期中,2006年夏季高致病性藍耳病疫情開始大規模爆發,2007年蔓延至全國,導致豬價持續快速上漲。2007 年8月疫情得到緩解,豬價出現回落。但由於供應不足,豬價在短暫回調後立即反彈,2008年3月份豬價達到此輪周期的高點。
在第二輪豬周期中,2009年下半年開始,口蹄疫、豬瘟、藍耳病等多種疫情同時大面積爆發,從而2010-2011年豬價持續向上。
第三輪豬周期前期,2014年的下半年,豬丹毒等再次爆發,推動第三輪豬周期的反轉。
同樣,歷次豬疫爆發,後續都伴隨了能繁母豬等供給端的縮減,但與歷次疫情不同的是,目前非洲豬瘟還沒有有效的疫苗可以治療。因此可能對供給側擾動的時間更長,強度更大。
1.2.19年3、4月份養豬(能繁母豬)產能或達此輪周期最低點,但對豬價的影響達8-12個月,彈性在-3左右
能繁母豬存欄自2016年以來緩慢放緩,2018年下行加速。當非洲豬瘟導致死亡率上升後,能繁母豬產能於四季度以來出現斷崖式回落的狀態(圖1)。
不過,我們不能把這個進行簡單線性外推,當前財政補貼等政策可能使得產能或在3、4月達到底部後會有所恢復。另外,豬價能夠使得毛豬利潤明顯好轉,也使得企業有意願補產能,的確母豬價格3月以來已經有所提升(圖2)。
能繁母豬領先豬價約3-4個季度,因此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豬價確定性上漲,但能漲多少是個問題。我們在AR(1)模型下,將豬肉價格的增速對能繁母豬增速的滯後項(PDL模型)進行回歸,發現:
生豬價格、豬肉價格對能繁母豬產能的變化在彈性分別為-3.1和-2.7(12個月內累計)。換句話說,能繁母豬存欄增速每減少1個點,豬肉價格增速加快2.7個點,生豬價格加快3.1個點。
1.3.非洲豬瘟及其處理方法使得豬周期的「W」型雙底得以確認
豬周期回落過程中,一般會呈現出「W」型,也就是雙底。自2018年8月爆發非洲豬瘟以來,豬肉供給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能繁母豬數量快速下降,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歷史低點。從數據上看,W型的豬周期第二底已過(圖3、4)。
1.4.2019年豬肉相對缺口或達510萬噸,雞肉等替代品、進口等不足以填補整個缺口
(1)2019年我國豬肉消費相對缺口或達510萬噸。
正常情況下,我國全年豬肉消費大概5600萬噸左右,產量大概5400萬噸,都是全球的50%左右(圖5、6)。產量方面,根據能繁母豬、生豬存欄和豬肉供應的關係,我們測算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可能較去年下降5%左右,即5140萬噸左右。在2015年的那輪豬周期中,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分別下降15%和11%,當年我國豬肉產量下降了3.2%,而當前我國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增速已跌至-20%和-17%,因此預計產量減少5%。消費方面,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我國2019年消費量或達5652萬噸左右。因此我國今年豬肉消費相對缺口或達510萬噸。說相對缺口,因為沒有考慮消費者可能會因非洲豬瘟而減少對豬肉消費量。
(2)雞肉能夠替代部分豬肉消費,200萬噸左右,牛肉不足以構成重要替代品。
從消費結構看,豬肉仍佔了肉禽類消費的絕大部分,雞肉和牛肉之和不到豬肉的40%(圖7)。近5年來,牛肉消費量與豬肉消費量之比呈先上升後平穩的趨勢,約14.1%,而雞肉消費量與豬肉消費量之比呈下降趨勢,佔豬肉的22%左右。牛肉與雞肉之和不到豬肉消費量的40%。因此,消費習慣決定了牛肉、雞肉對豬肉只能存在部分的替代性。
而由於雞肉養殖周期較短,一個月左右,是在肉類食品中替代豬肉不錯的選擇。假設雞肉產量能夠達到峰值(有數據以來,2012年最高)1370萬噸,那麼跟2018年雞肉消費相比,多出了216萬噸,可以填補缺口。當然,這裡有個假設,養雞企業能夠迅速恢復產能。
不過,替代豬肉消費會導致其它食品價格上漲。在豬肉價格顯著上漲階段,其他產品價格確實有小幅變動但幅度遠小於豬肉(表1),大概為豬肉CPI變動的三分之一不到。我們測算得到,豬肉價格每上漲1%,將拉動整體CPI 0.04個百分點,其中0.03約為其自身佔比的貢獻,剩下的0.01為對其他商品的帶動作用。
(3) 進口佔比只有3%,即使美國所有出口都歸中國,也只能多出200萬噸。
從進口替代可能性來看,我國豬肉無論是消費量還是產量都佔了全球的50%。而進口量只佔消費量的3%左右。以美國為例, 2018年美國豬肉出口總值僅為217萬噸,因此,進口豬肉難以彌補國內供給的缺口(圖8)。
1.5.年底豬肉價格漲幅可能達到多少?達45-55%左右,影響CPI最高達2個點
年內豬肉價格漲幅可能達到多少?我們採用量化測算和歷史經驗比較兩種方法。
量化方法: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都是豬肉供給端的主要變量,且兩者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因此我們選取其中一個來分析。能繁母豬增速大概領先豬肉價格增速3-4個季度,前文測算顯示12個月內對豬肉價格增速累計影響達-2.7,對生豬價格影響為-3.1。
從歷史經驗來看,上一輪豬周期中,能繁母豬同比增速在2015年3月觸底,達到-15.7%,豬肉價格同比增速在2016年2-3月達到高峰,約為35%,生豬價格增速達55.3%,與測算結果(42%和49%)較為接近。
2月份能繁母豬增速為-19.8%,由此估計至年底,豬肉價格漲幅可能在44%-54%之間(上述-2.7為12個月的影響,目前至年底還有10個月,能繁母豬增速10個月的累計影響為-2.2,則利用-2.2和-2.7計算出價格變動的區間)。
我們分別假設豬肉價格到年末時上漲40%、50%和60%,得到全年CPI如下(圖9):
時點方面:豬肉價格同比增速年內高點將在7月份到來,在10月份再次回升。
對通脹影響方面:若不考慮增值稅,豬價可能把全年通脹推高至2.9%,四個季度CPI分別為:1.9%、2.9%、3.2%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