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a)當事人基本情況:
女,49歲,家庭主婦
b)當事人主訴:
當別人攻擊他的時候嗯不敢回他們,只能默默的忍受。比如:嗯婆婆公攻擊她的時候,她怕婆婆犯病就默默的忍受;丈夫攻擊他的時候,不敢回懟她的丈夫,怕她丈夫難受;女兒攻擊他的時候,也不敢訓斥女兒,怕女兒心裡難受(因為女兒老有咬指甲的毛病)。
這麼多年,一直在為別人的眼光活著,活得沒有自我,別別別人無論對自己怎樣攻擊都不敢還回去。意識層面是怕傷害到對方,可是越這樣,自己越是覺得好心沒有好報!我似乎覺察出這麼多年把自己給弄丟了,希望通過諮詢,找回自己,走出人生的霧霾,過上自在的幸福生活。
c) 諮詢師的思路或處置方法:
「怕」!「怕什麼?」
啟發來訪者找到怕的背後的根本原因,找到「怕」的正面動機,重新建構新的認知模式:沒什麼大不了的!豁出去又怎麼啦
d) 諮詢師需要澄清的:
希望知道自己的諮詢方式是否正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A:
關注人
站在整合心理學的角度,對於這個案例的來訪者,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她的個人狀態。
一位49歲的家庭主婦會遇到怎樣的困擾?
不難判斷出她很可能會遇到如下兩個問題:
1 孩子離開後的空巢期
一位長期擔當家庭主婦的女性在49歲的當口,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孩子的長大成人。家庭主婦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生活的重心就是將孩子拉扯長大,而當孩子成人開始逐漸離開這個家庭後,家庭主婦會失去生活重心,失去成就感,她的情緒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2 缺乏自我
49歲的年齡對於女性而言絕對不算年輕了。當她與同年齡的女性相比,她既缺少事業,也缺少買賣,外貌上也開始衰老。
她很可能會感覺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換來的是沒有自我的生活。
所以諮詢師需要看見來訪者的生存狀態,生存狀態是
很多現實問題形成的緣由。
看清情況
只從來訪者的單方面敘述來看,她過得很委屈。但是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蹊蹺的地方:比如為什麼家裡所有人都會對她進行攻擊?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一直忍受,現在又想改變了?為什麼她的女兒會有咬指甲現象(典型的存在焦慮的行為)?
真實的情況有很大可能並不是來訪者說的那樣簡單。如果大膽判斷的話甚至有可能是在家庭生活中,她習慣於一旦受到父親和婆婆的攻擊,就將這種攻擊轉嫁到女兒身上,但隨著女兒長大成人,女兒開始反擊,這種轉變令她不適應,產生了情緒困擾。
諮詢師可以使用空椅子技術等手段讓來訪者舉出被攻擊的具體例子,從而看清真實情況。
真實欲求
在看清真實情況之後,我們才能看見來訪者的真實欲求。按薩提亞的說法,就說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是有情緒的,情緒背後是有欲求的,她心中的真正的欲求是什麼呢?
一定不是簡單的「懟回去」,而追求幸福的說法又太虛無,需要具象化。這才是諮詢師需要幫助的著力點。
說明:【成長俱樂部007】專注於個人成長、家庭成長和團體成長的傳播,文章來自微笑主義,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