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賀嶺峰|心理諮詢師為何要關注來訪者的個人狀態?

2020-12-16 家庭成長俱樂部

案例

a)當事人基本情況:

女,49歲,家庭主婦

b)當事人主訴:

當別人攻擊他的時候嗯不敢回他們,只能默默的忍受。比如:嗯婆婆公攻擊她的時候,她怕婆婆犯病就默默的忍受;丈夫攻擊他的時候,不敢回懟她的丈夫,怕她丈夫難受;女兒攻擊他的時候,也不敢訓斥女兒,怕女兒心裡難受(因為女兒老有咬指甲的毛病)。

這麼多年,一直在為別人的眼光活著,活得沒有自我,別別別人無論對自己怎樣攻擊都不敢還回去。意識層面是怕傷害到對方,可是越這樣,自己越是覺得好心沒有好報!我似乎覺察出這麼多年把自己給弄丟了,希望通過諮詢,找回自己,走出人生的霧霾,過上自在的幸福生活。

c) 諮詢師的思路或處置方法:

「怕」!「怕什麼?」

啟發來訪者找到怕的背後的根本原因,找到「怕」的正面動機,重新建構新的認知模式:沒什麼大不了的!豁出去又怎麼啦

d) 諮詢師需要澄清的:

希望知道自己的諮詢方式是否正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A:

關注人

站在整合心理學的角度,對於這個案例的來訪者,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她的個人狀態。

一位49歲的家庭主婦會遇到怎樣的困擾?

不難判斷出她很可能會遇到如下兩個問題:

1 孩子離開後的空巢期

一位長期擔當家庭主婦的女性在49歲的當口,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孩子的長大成人。家庭主婦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生活的重心就是將孩子拉扯長大,而當孩子成人開始逐漸離開這個家庭後,家庭主婦會失去生活重心,失去成就感,她的情緒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2 缺乏自我

49歲的年齡對於女性而言絕對不算年輕了。當她與同年齡的女性相比,她既缺少事業,也缺少買賣,外貌上也開始衰老。

她很可能會感覺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換來的是沒有自我的生活。

所以諮詢師需要看見來訪者的生存狀態,生存狀態是

很多現實問題形成的緣由。

看清情況

只從來訪者的單方面敘述來看,她過得很委屈。但是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蹊蹺的地方:比如為什麼家裡所有人都會對她進行攻擊?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一直忍受,現在又想改變了?為什麼她的女兒會有咬指甲現象(典型的存在焦慮的行為)?

真實的情況有很大可能並不是來訪者說的那樣簡單。如果大膽判斷的話甚至有可能是在家庭生活中,她習慣於一旦受到父親和婆婆的攻擊,就將這種攻擊轉嫁到女兒身上,但隨著女兒長大成人,女兒開始反擊,這種轉變令她不適應,產生了情緒困擾。

諮詢師可以使用空椅子技術等手段讓來訪者舉出被攻擊的具體例子,從而看清真實情況。

真實欲求

在看清真實情況之後,我們才能看見來訪者的真實欲求。按薩提亞的說法,就說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是有情緒的,情緒背後是有欲求的,她心中的真正的欲求是什麼呢?

一定不是簡單的「懟回去」,而追求幸福的說法又太虛無,需要具象化。這才是諮詢師需要幫助的著力點。

說明:【成長俱樂部007】專注於個人成長、家庭成長和團體成長的傳播,文章來自微笑主義,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心理諮詢師能和來訪者做朋友嗎?實用諮詢倫理指南
    保密協議明確規定來訪者的個人信息、個案記錄、測驗結果等資料均為來訪者保密。因此來訪者可以放心地向諮詢師傾訴自己的真實情況,以便於日後的治療。其次是諮詢記錄。在做諮詢記錄時,應該做兩種類型的諮詢記錄,一類是記錄純客觀事實,用來保護心理諮詢師的權益,另一類是主觀記錄,來訪者需要看記錄時,給其看客觀記錄即可。另外諮詢過程中儘量避免錄音,為諮詢提供輕鬆,有效的環境。
  • 我想心理諮詢師抱抱我,可不可以?這群諮詢師互換角色扮演來訪者
    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情緒,諮詢師很有力量!」這是9月5日晚,一群心理諮詢師在中德心理研究院同輩督導的一個團體活動場景。 「我們從來沒想到可以這樣地體驗,轉換角色感受來訪者心情,也情不自禁地『出演』了真實的自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諮詢師可不可以擁抱來訪者?這一直是心理諮詢中讓很多諮詢師糾結的問題。
  • 為什麼心理諮詢師總是問問題,卻從來不直接給來訪者建議?
    很多來訪者求助心理諮詢師時,總是會這樣問,「老師,我遇到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告訴我怎麼辦呢?」或者「事情就是這樣的,老師你來評評理,是不是那個人做得不對啊?」面對來訪者這樣問題,一個受過良好的正規心理諮詢師,肯定不會像日常朋友聊天那樣,吧啦吧啦地給出一堆建議,也不會跟你站在同一立場,一起痛斥某人的不是!
  • 諮詢師是否可以誇來訪者呢?
    聽說,心理諮詢很神秘?我說,心理諮詢的那些事兒!聽說上周我們發起了一次投票,關於「諮詢師是否可以誇來訪者呢?」根據大家的投票結果,可以看出選擇YES的票數遠遠多於選擇NO的票數,看來大家普遍認為諮詢師是可以誇來訪者的。本周我們請來資深心理諮詢師,就這問題給大家做一個分享。我說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來訪者期待肯定和讚美的心理意涵是什麼?
  • 銘科教育:心理諮詢師不是說教的導師權威,而是來訪者的真誠旅伴
    >Ta對改變的願望和未知的恐懼…不同於醫生對待病人的軀體,心理諮詢師面對的是來訪者的內心與靈魂。心理諮詢是一場高度精密的「靈魂手術」,但心理諮詢師不是一把手術刀,不是一個說教的導師或權威,而是病人的一個旅伴,一個真誠、包容、敏感而溫暖的旅伴。在接待來訪者時,如何與來訪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進入對方的內心,與他「同甘共苦」,引導他從黑暗的角落走出?
  • 說說他們眼中的心理諮詢師職業病
    但還是要把這些部分和現實生活區分開來。比如,我是以一個了解專業知識的朋友的身份,來對待並非心理諮詢專業的朋友們。「我個人認為,心理諮詢師們最常「患上」的職業病——容易抑鬱。」一方面,抑鬱或焦慮,本來就是諮詢師的個人特質之一。我觀察下來,發現大多數諮詢師都有一些這樣的特質。
  • 心理諮詢如何使來訪者發生改變?
    如果直接告訴方法有用,那還要心理諮詢師或者治療師幹嘛呢,自己上網查一下或者買本書看一看就行了,方法是廉價的。但是並不是說方法無用,只是要讓這個方法啟效是需要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人際關係。在諮詢或治療中這種關係就叫做治療關係或諮詢關係。
  • 從模擬諮詢來看心理諮詢師如何工作
    分析總結:對於青少年情緒問題,藉助敘事療法、繪畫療法都是很好的了解來訪者內心世界的途徑,另外對於來訪者成長史和家庭成員、家庭事件要充分了解,才有助於充分理解來訪者症狀的意義和功能。才能更加有效的找到諮詢的方案。
  • 心理諮詢師:打造IP策略,只需3步,讓你來訪者源源不斷
    心理諮詢師打造IP的時候往往很迷茫,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一些心理諮詢師還在延續老的方法,比如說是參加個讀書會或者參加個交流會,還有一些經常參加社交活動。感覺自己非常的忙,而且還看不到什麼效果,這是因為我們在達到IP的時候,整體的框架和認知出現了問題。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心理諮詢師如何起效」。今天,繼續分享第二十九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老師在這次課程中講到了成為心理諮詢師的關鍵,包括個人人格、專業知識和技能、人文知識。
  • 劉劍隼:心理諮詢師全渠道獲取個案策略,讓你個案倍增
    作為心理學大咖或機構,在新一輪的科技變化下,如何精準收集獲來訪者的渠道,如何打通線上線下數據的觸點,做到全方位洞察來訪者的消費習慣,成為心理諮詢師的課題,也是獲得個案基礎工作,成為合格諮詢師的重要環節。
  • 「遠贏教育」心理諮詢中來訪者的防禦,目標與期待該如何傾聽
    其實傾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涵蓋的內容之多,是我們一生都研究不完的,我們只能從我們的個人經驗當中,從我們的個人感受當中,去和大家分享我們關於傾聽的感受。心理學治療當中,可能每個諮詢流派對於傾聽的理解和實踐都是不同的,經典精神分析流派就比較強調均勻的懸浮的注意,就是說諮詢師在傾聽的時候,要關注來訪者他的言語和表現,要求諮詢師必須能夠懸浮在來訪者之上,對於諮詢過程中所有的東西給與足夠的注意,而不是完全沉浸在來訪者的表達中,經典精分流派會認為諮詢師如果完全沉浸在來訪者的故事當中的話,那麼分析就會變成驗證諮詢師記憶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因為諮詢師也是人
  • 「愛心戰疫」丨三分鐘教你如何找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和專業心理諮詢師談話的特質與效果1、心理諮詢談話更聚焦,牢牢關注來訪者的議題2、諮詢師在心理學理論框架指導下展開談話,不僅是生活經驗的分享,還要用到特殊的諮詢技術3、每次諮詢談話通常持續40-60分鐘(家庭治療通常為
  • 心理諮詢師是幹啥的?難道會「讀心術」?
    她在工作過程中發現,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對工作狀態的影響非常大,「在職場中,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己的工作,樂此不疲,他就會想很多辦法去解決問題。但如果本人消極倦怠,找不到方向,再多技能培訓也很難起到作用。所以說,心態非常重要。」楊光覺得,解決心理問題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本。抱著這樣的想法,她開始學習心理諮詢課程,獲得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
  • 答疑解惑|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怎樣才算是匹配的?
    文/心之愛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來訪者問: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怎樣才算匹配?諮詢師不是要不斷建立來訪者的人格嗎?當來訪者的優點和長處發揮1%時,諮詢師不是就要鼓勵和肯定來訪者,讓來訪者發揮更多嗎?我本來就是個很自卑的人,現在治療了一兩年,自卑沒好,搞出躁鬱來了。我那諮詢師根本沒對我有啥建立,反而一直挖我潛意識所謂的黑暗,甚至很多還是他扣帽子扣上去的(當時不覺得)。
  • 來訪者是求助者,同行人和老師
    同行人心理諮詢,是一段深入內心的生命歷程。在來訪者的人生困頓階段,心理諮詢,如同諮詢師陪伴來訪者走上一段人生路,度過生命中的困頓期。當來訪者可以重拾自己的生命力量,繼續自己的人生,諮詢師與來訪者揮手告別,結束諮詢。
  • 心理諮詢師是否可以到來訪家裡做諮詢呢?
    根據大家的投票結果,可以看出選擇「NO」的票數多於選擇「YES」的票數,看來大家大多認為心理諮詢師是不可以到來訪家裡做諮詢的。本周我們請來資深心理諮詢師,就這問題給大家做一個分享。我說從維護諮訪雙方的共同利益出發,我們一般不建議心理諮詢師到來訪者家中進行諮詢的工作。首先,心理諮詢需要一個私密、靜謐和舒適的空間,以保證諮詢能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順利進行。而來訪者的家庭住所由於是家居生活所在,各種噪音或家人談話及走動等都有可能影響諮詢的進行和效果。
  • 當心理諮詢師遇到愛該怎麼做?《我美麗的守護天使》給了我們答案
    愛情一直以來是心理諮詢界的禁忌,來訪者對心理諮詢師移情是正常的現象,如何處理這種移情,是終止諮詢,是轉介給其他的諮詢師,還是借力給力療愈來訪者,這考驗著諮詢師的專業定力與實力!那個時代的上流社會,生活充滿著精緻與耐心,人們對細節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祖便是這樣一個醫師,他對待自己的舉止一絲不苟,服飾搭配散發出迷人的氣息。作為心理諮詢師,祖的體貼與共情是專業的需要,卻成為薩比娜心靈棲息的唯一港灣!
  • 當疫情下的焦慮和驚恐「來襲」:一群心理專家怎麼給來訪者心理疏導?
    中國分析心理學會(CSAP)會長、心理學教授申荷永組織的「心靈花園2020公益心理服務」項目,已加入武漢組織的心理熱線服務,並建立了網絡和微信平臺面對疫情下的心理創傷者。作為參與過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心理專家,他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範圍要比汶川地震更為廣泛,遍及全國,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來加強心理援助。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即獲來訪者,又能增加額外收入?
    在心理行業,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諮詢師都是缺少來訪者的,這就讓很多心理諮詢師在無法獲得個案後,不得不選擇更換行業,也就造成了我們120萬諮詢師,從業人員卻只有3.8萬,那麼怎麼才能即獲得來訪者,又增加自己的額外收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