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反而傷害了孩子?
最近,「弒母」這個字眼,又一次成為觸目驚心的話題: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楊某,殺死了自己46歲的陪讀母親徐某。
據悉楊某對母親的管教早已有了逆反之心,對母親的嘮叨更是不耐煩,在12日上午,楊某被憤怒衝昏頭腦,在肢體衝突中將其母殺害。
目前警方已將犯罪嫌疑人楊某抓獲,此事還在進一步的調查中。
這已經是近一個月以來的第二起弒母案件了!11月12日晚,南京某高中的一名高三學生李某,也因難以忍受母親謝某的說教,與母親產生衝突,持刀捅死了母親。
新聞裡的孩子,真是讓人背脊發涼。
青春叛逆期、高考的壓力、母親的陪讀……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共性,是哪一種因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
持刀弒母的那個高三學生
他母親也曾向他舉刀
先說11月南京弒母案,這是案子裡讓我留意到的一些細節:
李某的母親謝某曾經是一名教師,辭職後和兒子在學校附近的小區租房備戰高考,她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育的陪讀母親。
母子倆住房
李某平時的行為表現一切正常,案發前也無異常。特別的是,他還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案發前兩個月還因考試排名大進步被校內表彰。
為什麼老師眼裡的優秀學生,父母眼裡的乖孩子,最後成了殺人犯?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家庭的母親負責任、孩子爭氣成績好,應該是很幸福的。
但據李某班上一位同學的家長透露,這位母親極其強勢,早前經常對李某苛責辱罵。
有一次,李某還拿著菜刀來到他們家避風頭,是因為謝某在家因教育問題用菜刀恐嚇兒子,李某奪下菜刀逃離後去了同學家避難。同學母親曾嘗試和謝某溝通,但謝某性格比較固執偏激,溝通很困難,聊過幾次也就放棄了。
對兒子的期望過高,並長期採用「反教育」,處於高三關鍵階段的孩子被媽媽如此「負責」,最終精神崩潰。
11月12日晚,李某終於忍受不住,持刀將母親傷害,事後逃離現場,在同學家借宿一晚後,第二天到校交代情況,並向警方自首。
雖然12月的阜寧殺母案的案件細節披露較少,但我想它與這起南京弒母案的起承轉合一定是相似的。
2
教師家庭的孩子
心理健康問題高發
孩子殺害母親的悲劇,根本不是這一次兩次。
5年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震驚全國,在逃亡了1162天,弒母的兇手吳謝宇才被捕。南京弒母和這起案件很像,令人關注,是這些案件中的「反差感」。
吳謝宇是個超級學霸,從小就是個完美少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大經濟學。
父親是國企領導,他的母親跟11月的南京弒母案受害者一樣,也是一位人民教師,教學能力突出,道德感原則性極強。在大家眼中,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前途一片光明的知識分子家庭。
吳父病逝後,吳母就一人把兒子撫養長大,在吳母的精心培養下,吳謝宇繼續一路演繹著他的完美。
可沒想到在吳謝宇大三那年,他一手策劃殺害母親,還編造謊言,偽造兩人出國的假象。
他意識到,只要有母親的存在,就無法真正做回自己,只能是母親想像中那個完美無缺、已經麻木的「演員」。
自稱是吳謝宇的某位前女友透露:吳母總把最不堪的一面留給兒子,自視甚高,導致兒子長期處於壓抑情緒中。
在吳謝宇逃亡的3年裡,在酒吧做過男模、投入十幾萬買彩票、多次進出不良場所……從前的完美少年,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在關於討論吳謝宇的帖子下,我看到有一位同樣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是老師的女孩,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985本碩畢業,這樣的一個才女卻對吳謝宇感同身受,她說:
「我非常理解他,我也曾想過:我和我媽只能活一個……她逼我考研,一天十幾個電話,內容都在辱罵我,說我是個廢物,不考研一輩子就完了;還要我匯報一言一行,在家哪怕去廁所,都要在門口等著我……我被逼出心臟病,每天心悸喘不過氣。」
雖然以上都是極端的個別案例,但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共性和反思的:為什麼這些出生在教師家庭的孩子,反而心理健康問題高發?
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曾做過一個青少年犯罪調查,發現調查的個案中有相當一部分違法青少年,都來自同一類型的家庭——中小學教師家庭。
另一份校園調查問卷顯示,有自殺傾向的危機樣本裡,也有50%來自於中小學教師的家庭。
3
看似良好的家庭背景
反而傷害了孩子
在義務教育普及的今日,為什麼向來被視作園丁的教育工作者們,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卻表現得這麼糟糕?
教師的身份往往看過太多優秀的孩子,他們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樣優秀的。因此,他們會一定程度上延伸自己的義務範圍,把在工作崗位上的教學作風延續到子女身上。
「好為人師」的父母往往會盲目自信、缺乏共情和自省,容易從想當然的視角,漠視孩子的感受,認為按照自己的做法,必定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對於自己的學生,他們的身份只是老師,在恪盡本分後終究無法越俎代庖,學生的大方向還是掌握在他們自己和父母的手中。而在自己的孩子,就可以無視界限,最大限度執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於是這類教師父母和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出現一些行為、情緒問題時,沒能從「教師」的角色切換到「父母」,處理方式仍然是權威嚴師型的,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給予傾聽、理解和積極的引導。
雖然不是所有老師都這樣,但這種情況在老師這個行業裡的比例,確實遠高於其他行業。
之前看到樊登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管孩子一定是越「輕鬆」越好,勁使大了一定錯。
管教孩子沒有錯,但管教不當真的會死人,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場災難。
教育孩子中,切忌超限效應——因刺激過多、過強、過長,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千萬不要讓孩子,陷入這樣過猶不及的效應中。
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有這3個共同點:▼
- 家庭教育剛柔並濟
發現孩子在某些行為上出現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去阻止,而是走進TA的內心,了解犯錯的原因,並引導孩子反思如何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有效保護。
- 讓孩子參與成長,自己做決定
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從讓他們自己做生活上的決定開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學習觀察、思考,並做出行動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聽從家長的指令去行動。
- 學會放手,脫離「父母」的舒適區
避免對孩子產生「關懷強迫症」,不做太善解人意的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不是愛。
那些「弒母」的孩子都是被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給壓垮的,因為沒有一個孩子能承擔得起家長的夢想。
願我們都能成為精神獨立並且自由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TA的內在動力,這才是每個家長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