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麼特徵?心理學家:做到這四點

2020-12-22 嘟嘟寶貝

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心情非常複雜,文章寫的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為失去信念和理想,選擇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網上也有一些討論,有人說是小概率事件,當然是小概率,但是今年似乎這樣的事情,時不時的會聽到,那些孩子們,大學、中學,甚至小學都有。即使概率再小,到具體的個人和家庭,都是滅頂之災。

有評論呼籲,全社會都應該關注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

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應該也是父母的驕傲,但是成績再好,身體再棒,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就會生活在極度的掙扎和痛苦中,甚至到撐不下去。

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他在個案中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時,不太重視求助者說目前發生的具體的事情,而是更關注求助者早年和父母的交流。

有個非常優秀的朋友,也是重點大學畢業,工作不錯,老公也很愛她,但是她長期接受心理諮詢,經常在諮詢師面前嚎啕大哭。雖然是獨生子女,但是她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糟糕,經常互相傷害,她也感受不到對自己孩子有愛,憑著理智和心理諮詢帶來的力量,才能理性的對待孩子,避免傷害孩子和自己。

她知道自己的問題,與兒時的經歷有關,她現在長期進行心理諮詢,就是為了自救。

孩子從小的心理健康,不僅會影響個人幸福,個人事業,個人前途,甚至會影響生命。

案例可以說數不勝數。

所以,比孩子聰明更重要的,比孩子長的好看更重要的,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比才藝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一生的基石。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麼特點?

近期聽了著名學者楊鳳池教授的講座,他提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應該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喜歡和接納自己。

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就是對自己認可,這樣的孩子,會更加自信,也會有更高的自尊。

孩子認為自己有價值,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做事也會更加積極和努力。

有個媽媽向諮詢師求助,自己家小孩才6歲,就經常瘋狂貶低自己,說自己沒用、差勁,在事情沒做好時,甚至會打自己的耳光,還會說世界沒有自己會更好。

想想也夠可怕的。當然,這個孩子的問題怎麼造成的,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這個孩子對自己的否定,讓父母很煩惱,也給孩子的未來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讓人擔心。

二是能夠用多種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

楊教授提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用語言,或者情緒等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

表達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不能正常表達,就會影響人際關係,影響自己的生活。

善於表達的孩子,可能會與老師、同伴的關係更好,更多體驗到愉快和輕鬆,而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可能會缺乏朋友,在人際交往方面體驗到挫敗和壓力。

善於表達的成年人,在事業上可能會更順利,在生活上可能會更輕鬆,因為工作和生活,同事可伴侶,都需要溝通和合作。

一個不能順利表達的孩子,成長也很難順利。

三是能夠和別人進行正常交往。

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除了正確的表達,還需要自控力、同理心。

不能夠和別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和溝通,這樣的孩子,不管是在小時候,還是長大,都會過得很難。

四是能夠適應規則和適應環境。

人是群體的動物,從小就需要適應各種規則和環境,適應家庭的環境、幼兒園的環境、學校的環境,到大了,適應社會的環境。

同理,也需要遵守規則,和小朋友玩不能打人,吃飯時不能看電視,要坐在餐椅上,在幼兒園活動要排隊,吃飯前坐好不能亂動。

即使孩子,也要面對很多規則,這些規則,是為了維持秩序,也是為了保護孩子。

嘟嘟在家裡有時學老師說「小手背後」,是在吃飯前,老師要求小朋友坐好不能亂動,因為正在盛飯,孩子亂動可能會燙到。

大多數孩子能夠遵守規則,如果做不到,就很難融入集體,需要特殊的教育了。

怎樣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關於人的心理發展包括情緒、認知等,學者和研究機構進行過很多的觀察和實驗,發現人的性格和心理髮育等,與兒時的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有很大關係。一個從小被溫柔呵護,經常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會優於小時候被忽視、被否定的孩子。

所以,想要孩子心理健康,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要在以下四方面加以注意。

1、 多對孩子表達愛和肯定。

多向孩子明確的表達愛,通過語言表達,比如說「我愛你、我喜歡你」等,在嬰兒時期,可以通過擁抱、撫摸等,表達愛撫,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在嬰幼兒和學齡前,應該多肯定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並因此會給父母製造一些「麻煩」,而且這個時候也是孩子自我發展、建立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肯定孩子,減少對孩子的否定。

一個感受到別人愛自己的孩子,才會更愛自己;一個經常被肯定、被接納的孩子,才會肯定和接納自己。

2、 允許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小,覺得自己應該絕對正確,應該作為孩子的主導,而孩子應該服從,對給予孩子展示和表達自己不夠重視,而表達也需要練習,所以應該允許和鼓勵孩子表達,使孩子的表達技能和技巧不斷提高。

3、 教會孩子和別人交往。

父母教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以示範為主。

孩子會學習父母與其他家庭成員、與外人的交往方式,如果父母之間溝通能夠理性、溫和,那麼他們對待孩子也會這樣,而孩子也會學習這種交往和表達方式。

一個缺乏耐性、脾氣暴躁的孩子,很可能父母對孩子就是這樣。

孩子向父母學習的與人交往的方法方式,會影響孩子與幼兒園小朋友、學校同學、家庭的伴侶、單位的同事等的交往方式。

你想讓孩子怎麼對待別人,就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4、 制定規則讓孩子練習。

家庭環境是規則的練習場,因為通常孩子在三歲才會進入幼兒園員,而練習適應規則,從孩子兩歲前就可以開始,所以家長應該制定規則,讓孩子練習遵守規則。

繪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裡,媽媽告訴孩子,生氣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扔玩具,可以選擇說出來,或者求助,當孩子忍不住扔玩具、打人時,媽媽會沒收玩具,把玩具鎖進反省箱,孩子也要坐反省椅,當孩子不發脾氣,而是說出感受,或想出解決辦法時,媽媽就會獎勵孩子。

這樣的練習,讓孩子學會了控制情緒,其實與練習的遵守規則。

5、 最重要的一點,父母要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心理不健康,就很難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父母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關注自身成長,必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從孩子出生就做起。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合格父母的重要職責。

今天,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嗎?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一眼就看出,有這幾個小動作的孩子,往往是「深度自卑」
    其實讓人自卑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家庭因素和個人的性格因素還有社會因素都會讓人變得自卑。這些「小動作」可以看出你的孩子是否自卑,家長朋友們要注意看了。聽到老師說自己孩子心理不健康,豆豆媽非常生氣,可是她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觀察到孩子特別反常。豆豆經常性的一個人玩耍,而且不願意和別人有很多的交流,而且從相處的過程中她發現豆豆乖巧了很多,可是很多時候做事情不夠勇敢,也不太願意用語言表達。
  • 殺人惡魔馬加爵,也是心理健康的受害者!不要忽視孩子心理健康了
    最近幾年,我在從事教學工作的時候,一直很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因為我發現心理健康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課業成績。1、馬加爵的懺悔書上寫著,高中時候班主任對他非常好,有什麼話喜歡跟自己的班主任說,那個時候,有什麼煩惱可以向班主任傾訴,可是到了大學以後,班主任的作用就弱化了很多,在大學,班主任很少參與班級管理,更多時候學生們是處於放養的狀態,雖然也有輔導員,但是很難做到兼顧所有同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心理學家:真正有心機的人,一定具有這3點特徵,別被「耍」了!
    心理學家:真正有心機的人,一定具有這3點特徵,別被「耍」了!小編寄語:大家應該都看過宮鬥劇吧,在宮鬥劇裡面,就有一些經常耍心眼使壞的人,總是會為一己私慾去給別人使絆子,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人,內心是非常的陰暗的,如何能在生活中分辨出這樣的人呢,心理學家指出具有著3點特徵的人就是心機深的人,趕緊來看一下吧!
  •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他能不能跟別人建立飽滿的人際關係,正所謂沒有麻煩就沒有關係,中國人很早就注重禮尚往來,相互麻煩。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見過太多來到諮詢室的人,他們大多不願意麻煩別人,心理學不是道德學,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一個心理問題歸咎為道德素質的高低。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的,我們都生活在共同的人性中,一個人的行為或有好壞,但是背後的心理動力並無欠缺。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遭遇什麼?一生卡在「彎路」上
    文|秘籍君都說家是孩子的避風港,如今,大多數家長都忙著在「家」裡避風,唯獨沒人願意給孩子當「港灣」,導致孩子對現實世界非常缺乏安全感。而一旦孩子對父母沒了底氣,出門在外就難免有不當之處,甚至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和人生道路。
  • 教師的心理有什麼特徵呢?
    「學得小課堂」教師的心理有什麼特徵呢? 1、教師職業心理特徵 (1) 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一般文化知識。
  • 發展心理學家陳會昌:培養「好」孩子,父母要做這3點!
    同時,我看到當時雜誌的主題多是兒童健康方面的,心理學方面的科普文章很少,這暗暗激發了我這個心理學「新兵」的一種動機:要為《父母必讀》雜誌普及心理學知識做點什麼。 從1981年我在《父母必讀》雜誌發表第一篇文章以來,我總共發表過50多篇心理學科普文章。
  • 測一測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條標準是: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條件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 會家暴的男人有這8個特徵!
    一、什麼導致家庭暴力?從心理學角度看,家庭暴力是一種攻擊性行為。然而,人們在家庭環境中的攻擊性行為有很多原因。榜樣的作用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做過一個實驗,66名兒童被分成三組,觀看成年人攻擊塑料假人。一組得到獎勵,另一組受到懲罰,而另一組既沒有得到獎勵也沒有受到懲罰。最後,被獎勵攻擊性行為的孩子表現出最具攻擊性的行為。這說明暴力傾向是可以模仿和培養的。
  •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徵的人,是自戀型人格,這樣的人很難相處
    心理學家科胡特將自戀分為兩種,健康的自戀,即相信自己經過努力會獲得成功,相信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可以的,這種自戀不會傷害別人,更不會傷害自己。所以在這樣的心理指引下,他們就會處處觀察別人,變得敏感小心,總覺得別人在評價自己,當然這個評價在他看來往往是負面的,不好的。2、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對讚美成癮與第一個特徵相類似,這第二個特徵也是具有兩重性,即明顯的一類,較為隱蔽的一類,其實兩種都是一種自戀。
  • 心理學家:容易自我孤立的人,身上有這三個習慣,不容忽視
    他們主動地、有選擇地把自己和別人及社會隔離起來,並且會長期維持一種退隱、剝離的狀態,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心理學家Christopher指出,自我孤立是一種極其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其本質是過度的自我保護與藏匿,共涉及許多方面:對社交的逃避與抗拒、對人生的迷茫和無力、對生活環境的不安和忐忑等。
  • 哈佛心理學家:孩子有八種跡象表明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卑的深淵
    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耗費五年時間得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孩子有這八種跡象就表明他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自卑的深淵,肖恩庫珀提醒家長們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質疑別人自卑的孩子喜歡質疑別人, 通過貶低別人來獲得心理安慰,這也是他們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這讓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優越感。
  • 太要強不一定是優點,讓孩子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做到這四點
    面對比賽,衝上去了就有機會贏,就算沒有贏到比賽,起碼得到了鍛鍊機會,不上就連機會都沒有了。」老師的一席話,讓小林很慚愧,也打消了他的顧慮,於是重新走向了講臺。隨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周圍人對自己期望的影響下,會產生追求完美的心理,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更好。
  • 心理學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經歷,長大後會產生自卑和羞恥心
    那麼導致自卑和羞恥心也是源自早年養育著做了這兩件事:貶低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己暢銷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明確介紹了,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貶低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不知道你父母有沒有對你說過這些?「你怎麼這麼笨,鄰居家孩子比你強多了。」「學習這麼差,還好意思玩!」這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殊不知,我們一句句看似漫不經心地數落卻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如別人。你會很奇怪,為何父母對自己早年影響如此之大。
  •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喜歡這類顏色的孩子,往往內心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家在做心理研究時發現,不同顏色能代表不同的性格特點,而在孩童時期,孩子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所以他喜歡的顏色和性格的關係會更加密切。心理學家對孩子的「性格色彩」研究後,發現喜歡黑暗色系的孩子,他們內心的某些地方嚴重缺乏安全感。如果孩子對黑色沉迷時間過久,或者不論什麼東西都要黑色,可能是壓抑得過久,那父母就要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孩子的心理狀態有任何問題,要及時幫他排憂解難。
  • 長大有出息的孩子,9歲之前身上會有這些特徵,家長要留意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路易絲·埃姆斯提到:9歲的孩子整體特徵為獨立、執著、不可預測。中國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是按路易斯·埃姆斯的觀點來說,應該是九歲看大。讓我們來看一下九歲的孩子要有哪些特徵呢?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個特徵,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天才與普通孩子的表現,家長很多時候是不能清晰分辨的,但是天才在某一方面會比其他孩子表現得好一些,細心一些,這時需要家長多關注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並積極培養。哈佛大學教授研究發現,孩子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就需要父母格外注意啦,因為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是一個天才,下面我們來看看究竟是哪三個特徵。
  • 孩子總是「唱反調」,家長做到這3點,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期也分階段叛逆期是指孩子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護。他們不想父母把自己當小孩,什麼事情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父母說什麼,我偏偏不聽什麼。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 孩子不在幼兒園拉粑粑,是老師搗鬼?不,這與孩子的健康自戀有關
    昨天看到一個帖子,一位家長吐槽幼兒園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娃都回家拉粑粑的?懷疑是老師「虐待」孩子不讓他們在幼兒園拉,以便減少自己的工作量,帖子下面有很多家長也有同樣的懷疑和擔憂。其實,不排除個別老師可能會這麼做,但這也是極少數。
  • 家長別只關心孩子的教育,心理健康很重要,讓孩子告別抑鬱症
    現在家長普遍都關注兒童教育問題,或者是身體健康,反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今天給大家科普兒童抑鬱症的知識。1.首先,什麼是抑鬱症,它是怎樣的一種病呢?抑鬱症又被叫做抑鬱障礙,主要表現為心情的持久低落,或是心理障礙,經常悶悶不樂。甚至出現悲觀厭世,自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