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020-12-05 心理相先生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他能不能跟別人建立飽滿的人際關係,正所謂沒有麻煩就沒有關係,中國人很早就注重禮尚往來,相互麻煩。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見過太多來到諮詢室的人,他們大多不願意麻煩別人,心理學不是道德學,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一個心理問題歸咎為道德素質的高低。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的,我們都生活在共同的人性中,一個人的行為或有好壞,但是背後的心理動力並無欠缺。那今天我們就解析一下,不願意麻煩別人,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是怎麼樣的。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往往是小時候太缺愛

麻煩別人,就需要向別人低頭,低頭對有些人而言,他們是拒絕的,因為這意味著向一個人示弱,這也意味著他們需要去信任一個人。

那怎麼樣的人願意向別人低頭呢?通常的情況是這個人有一個較為強大的自我,心中有愛,相信他之外的人也會愛他、不傷害他,這樣的人就會樂於向別人低頭。

這一點養過小寵物的人應該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狗或者貓,把頭低下,讓你撫摸,這相當於它是放下防禦,把它交給你,這時候它是信任你的,它和你是產生連結的。

那放到人跟人的關係裡也一樣,只有當你願意相信一個人的時候,你才會放下自己的防禦,去麻煩他。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這個願意麻煩別人,不願意信任別人,其實與別人的關係不是很大。

這個願不願意,往往來自於當事人潛意識裡的經驗,小時候沒有被愛滋養的人,在他的潛意識裡他是願意相信別人的,相反小時候太缺愛的人,他就不願意相信別人,他只願意相信自己。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是怕被拒絕

我們在題目中提到了,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可能是骨子裡太自卑,自卑就是潛意識總是認為自己不行,自己不好。對於一個自卑的人,他總是會尋尋覓覓,尋找外界對他自己的認可,尋找外界對自己的讚美。

那去尋求別人的幫助,無疑是向別人袒露自己的不行,自己的不好。我的一個來訪者馬保(化名),他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很多業務上的知識,他其實是需要向別人求助的,但是他不願意向別人張口。

日常的生活中,他朋友很少,平日裡不苟言笑,一副很認真的樣子,看起來很嚴肅。經過我們深入分析就知道了,他其實是怕被別人拒絕,因為在他的潛意識深處,被拒絕太痛苦了。

我的這個來訪者馬保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家裡比較貧困,記憶中有一件事,他至今刻骨銘心,他上小學的時候,看到班裡有個同學玩溜溜球,所以也想玩,就向那個同學說,自己能不能玩一下,可是那個同學對他嗤之以鼻,說道:「你也不看這是啥,你能玩得起嗎?玩壞了,你賠得起嗎?」。

回到家,他向媽媽說了自己要想一個溜溜球,可是媽媽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家裡吃飯都困難,你還貪心,就知道玩。類似這樣直接被拒絕的經歷多了,馬保終於就不在向別人發出請求了。

因為拒絕對我這個來訪者馬保而言,意味著傷害,意味著貶低,意味著自己不好。這會給自己我造成很嚴重的傷害,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那很自然的他就會壓抑自己,不再向別人求助了。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人不願意麻煩別人,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素質問題,而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一個事關心理健康的問題。

那如果你在現實的生活中,是一個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或許你就需要自己審視一下,問一下自己,這是不是因為自己潛意識裡太自卑,是不是因為在自己過往當中,特別是年幼時期,有過太多不被愛,有過太多被拒絕的經歷,想清楚這些,或許就能為自我的發展帶來巨大動力。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骨子裡自卑的人,幾乎不會拒絕別人,也不願意麻煩別人
    但是殊不知,過分的道德化往往會使得一個人喪失基本的活力和創造力,最為要緊的是會滋生出很多心理問題。比如拒絕別人,會說這是不禮貌的,去麻煩別人,會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習慣,那問題真是這樣的嗎?難道這只是一個道德層面的問題嗎?
  •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你是否在生活中很不喜歡去麻煩別人和拒絕他人呢?在英國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的著作《可愛的詛咒》中明確表示,如果一個人不拒絕別人,因為拒絕他人會讓自己感到內疚,即便委屈自己也不願意愧對他人,這類人屬於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
  • 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將是你人生悲劇的開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好人,明明自己不喜歡、不願意,但是也會為了家庭、集體或是某一個局面,選擇放棄自己的意見,隱藏自己的感受。 他們的口頭禪就是「我怎麼樣都可以」「無所謂啦」,一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 順從型也是個體心理活動的一種傾向。
  • 心理學: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裡有這樣一段話: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別人,關係也就無從建立。朋友是一個很怕麻煩別人的人,不僅面對親朋好友如此,就連面對至親也是這樣。她結婚的5年了,工作再忙的時候,也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從來都不會讓老公操心。
  •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麼特徵?心理學家:做到這四點
    有評論呼籲,全社會都應該關注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應該也是父母的驕傲,但是成績再好,身體再棒,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就會生活在極度的掙扎和痛苦中,甚至到撐不下去。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他在個案中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時,不太重視求助者說目前發生的具體的事情,而是更關注求助者早年和父母的交流。有個非常優秀的朋友,也是重點大學畢業,工作不錯,老公也很愛她,但是她長期接受心理諮詢,經常在諮詢師面前嚎啕大哭。
  • 你為什麼怕麻煩別人?| 過於獨立可能是一種病
    在生活中,很多人也是這麼做的:平時從不輕易吐露心聲,在苦在難的時候,想給別人打個電話聊聊天,糾結好久,生怕打擾到人家,最後還是選擇一個人撐過去;做事情總是謹小慎微,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即使是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寧願自己硬著頭皮上,也不願意開口請別人幫忙。
  • 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哪些?這7大表現還不快改正
    原標題: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哪些?這7大表現還不快改正 不健康的心理可以說是心理疾病,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情感方面,常見的有過度消沉、總是抱怨或者愁眉苦臉、對人生很是絕望,若有不健康的心理要及時更正,以免帶來嚴重的後果。 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哪些?
  • 怕麻煩別人,是內心渴望依戀的表現
    作者 | 冰千裡來源 | 冰千裡(ID:bingqianli520)01桃姐先後為李家老少五代人工作,溫情與忠心可見一斑,著實打動了觀眾,可「堅持不麻煩」的舉動引發了熱議。最終,儘管李家少爺羅傑和桃姐形同母子,但桃姐不麻煩別人、堅強、獨立、固執的性格還是深深印在我心中,至今揮之不去。曾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是否是一種美德?」
  • 心理不健康的人,會有以下這八種反常的表現
    作為個體,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共同構成的,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人經常忽視自身的心理健康,身體上如果有什麼不舒服,我們會馬上去醫院,可當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現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無視,或者選擇忍耐,任其破壞我們的身心健康。
  • 一切都想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小時候都有這些經歷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傳統美德」,我們從小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久而久之,我們每次麻煩別人,心裡都會特別內疚,對「人情」特別看重。 其實,沒有麻煩也就沒有了情感。 班傑明·富蘭克林效應告訴我們: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 你願意麻煩別人,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更多的人的習慣,遇事都是喜歡自己做,不願意麻煩別人。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其實,這樣的處事習慣讓自己減少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行業的特點,一個人不可能全部都了解清楚,就是了解,也是表面的。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你是這個行業的精英或者專家,也不可能只遇到本行業的事情。
  • 美國心理學家冒險諫言:川普患有惡性自戀,不適合擔任總統職務
    ;善於撒謊,缺乏信任感:通過一再說謊、使用化名、為自己的利益或娛樂而詐欺、欺騙、哄騙、愚弄他人;作為領導人在外交政策中可能通過欺詐、哄騙、汙名化來獲取更多利益,而失去基本信任感;長期的無責任感:表現為無法長期信守承諾完成義務;
  • 心理學:心理不健康的人,會有這八種反常的表現,有一種,也不好
    作為個體,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共同構成的,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人經常忽視自身的心理健康,身體上如果有什麼不舒服,我們會馬上去醫院,可當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現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無視,或者選擇忍耐,任其破壞我們的身心健康。
  • 卡耐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種危險的心理,想改變需懂得這2點
    但著名的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稱之為討好型人格或者是聖母型人格,是一種不健康且危險的心理狀態。卡耐基認為:害怕說「不」的心理,其實就是一種以自己主觀為藍本來看別人的心理投射。
  • 心理學家一眼就看出,有這幾個小動作的孩子,往往是「深度自卑」
    聽到老師說自己孩子心理不健康,豆豆媽非常生氣,可是她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觀察到孩子特別反常。豆豆經常性的一個人玩耍,而且不願意和別人有很多的交流,而且從相處的過程中她發現豆豆乖巧了很多,可是很多時候做事情不夠勇敢,也不太願意用語言表達。
  • 陪你走向健康——心理健康的十大標準
    對照著網上的一些「抑鬱」、「焦慮」、「強迫」等病症,給自己貼標籤,認為自己出現情緒困擾就是心理不健康,一定是得了心理疾病。01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健康呢?首先想澄清兩點:第一,心理健康不是天天開心沒煩惱,那是神仙不是人。其次,心理健康也不是所謂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種具有適應性的心態,但單純的正能量不能代表心理健康。
  • 怕別人對自己好,故意疏遠是什麼心理?什麼是表現?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害怕別人對你好,甚至因為別人關心自己而焦慮,當你認真的時候,你會選擇刻意迴避,甚至對對你好的人生氣,希望這樣的行為能讓他不再關心自己。在心理學中,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安全感的過度缺乏,事實上他們想得到別人的關心,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心理行為現在很普遍,這三種表現在生活中更為常見。
  • 心理學家:不懂得三個戀愛心理定律,很難獲得真愛
    人從進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發育,就萌發出了愛情的種子,伴隨人的一生。由於它的美好感覺和滋味,人們對它嚮往,渴望獲得美妙的愛情;由於它也能讓人痛徹心扉,肝腸寸斷,人們又不知所措,希望能避免失戀帶來的痛苦。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懂得怎麼戀愛,不會愛,缺乏戀愛的技巧,從而使得很多年輕人無法得到愛情。
  • 感情上,喜歡麻煩別人的女人,更容易被人疼愛
    文|一晨說(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俗話說,不隨便麻煩別人,是一種修養。但是,在感情上並不適用。尤其是對於女人來說,如果你萬事總是能自己搞定,很容易讓男人敬而遠之。麻煩別人,能增進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感情,是麻煩出來的。不管是朋友,還是情侶,相互麻煩才能促進感情,若事事都表現得很客氣,那麼這兩個人的關係,反而沒那麼親密。就像唐晶和賀函,兩個人太客氣,反而不像情侶。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