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梅雨季以來
我市持續遭遇強降雨天氣
清江和長江上遊大壩洩洪
截止7月6日下午2:00
原紅花套水利站最高水位48.5m
紅花套鎮警戒水位52.5m
紅花套鎮設防水位51.5m
防汛抗洪減災進入
最關鍵階段、最重要時期
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我市各部門
多措並舉做好防汛工作
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
今明兩天我市大部多雲
後天夜間開始
我市又將有一次降水過程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責任!
嚴防城市內澇
市住建局積極加強城市排澇泵站、排水管網等設施運行和維修養護,嚴防城市內澇。
連日來降雨頻繁,市市政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一直在市客運中心站原址、名都路口等易澇點駐守,保障排水設備運行。在市城區防汛應急中心,工作人員緊盯著電子大屏,時刻關注著易澇點積水的情況變化。
「目前,19個易澇點情況良好,我們通過監控和專人巡邏的方式對這19個易澇點進行了檢查,如果有突發情況,我們會安排專人進行改建和疏通。」市政公司運維科科長姚旭山介紹道。
往年的易澇點今年不再積水,得益於市住建局的早部署早謀劃。今年四月,市住建局組織專班對城市易澇點進行了深度清理和改造,擴建排水管網、增加排汙口。同時,還制定了內澇搶險方案,將職責落實到個人,備足沙袋、碎石、搶險車輛等應急物資裝備。
「根據發布的是紅色預警還是藍色預警,統一安排幾隊人員上路進行巡查,如果有積水的地方,會及時進行處理,以此保證城區不會有內澇情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公用事業股工作人員丁書超表示。
積極應對地質災害險情
連日的強降雨增加了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7月2日,五眼泉鎮望佛橋村曬紙坡發生邊坡滑坡險情。
曬紙坡樹木傾斜,並隨滑坡體下滑到路面,路基也出現局部塌陷,導致鄉村公路通行中斷,估算滑落的土石約一千多立方米。
市地質災害監測防治中心主任李善斌說:「曬紙坡發生險情以後,我們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了應急處置,首先是在公路的兩頭設置警示標誌,然後對村委會發放了地質災害明白卡,對村民發放了地質災害避險卡。因為這條是村裡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還及時清運,保證了公路的暢通。」
曬紙坡屬於頁巖地貌,因為修建公路進行了切坡,加之連日的強降雨,導致邊坡發生滑移。
各地開展防汛工作
紅花套鎮應急辦、水利站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迅速組成防汛專班,繃緊汛期安全弦。一是全面宣傳防備,通過村廣播、簡訊息、新媒體方式廣泛宣傳,提高群眾警惕心;二是加強值守,專班成員聯合各村、水庫、河流責任人每日巡查,做好水位記錄;三是落實應急保障,清點防汛物資,落實防汛應急民兵隊伍,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築牢安全堤。
近日,高壩洲鎮在青林寺村遊客碼頭舉行了2020年防汛應急演練,演練分為轉移會商、列隊集合、救援現場和實施救援四個科目。
為確保安全度汛,五眼泉鎮一是提高精度,開展防汛演練,確保防汛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二是加大力度,每日對轄區內水庫、江河沿線、山洪溝、堤防等開展巡查;三是聚焦速度,落實汛期24小時領導帶班和專人值班制度,確保防汛信息指令暢通;四是擺正態度,召開防汛工作聯席會,協同各級單位共同努力,做好防汛物資、人員、資金儲備工作。
連日來,枝城鎮組織專班,加強對河流沿線、山洪溝、水庫的巡查,築牢防汛「安全堤」。同時,枝城鎮還重點加強應急處置管理,落實應急隊伍和防汛物資儲備,確保能夠及時投入搶險,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為保障居民的生產、生活不受汛期影響,陸城街道幹部及時到各村、社區查看溝渠、堰塘、農田、排水站等情況,防止內澇,並對老舊房屋和低洼地帶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商討解決方案,幫助居民應對汛期突發狀況。
面對連續的惡劣天氣
做好預防是減輕自然災害
傷害的有效途徑
請大家注意預防各類疾病!
1
災後三期防病各有側重
洪災初期,即洪水衝擊期,為災害發生後數日到十數日。疾病種類總體與平時類似。但因災民長時間接觸洪水,衣物無法及時更換,緊急避險或晝夜抗洪搶險而身心疲勞,人、畜大量遷移過程容易遭遇蛇蟲,進入夏季後南方地區高熱高溼等原因,疾病發生率較高。
重點需要預防洪水浸泡引起的溼疹、接觸性皮炎、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皮膚病,不潔水源或汙染食物造成的非傳染性腹瀉,受涼疲勞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暑、骨折等創傷,蛇蟲咬傷及食物中毒等。
洪災中期,即洪水積蓄期,為災害發生後十數日到數月不等。常因臨時安置點人口密集,人畜混居,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缺乏清潔飲食和飲水, 必需生活品匱乏,居住的衛生條件持續惡化。
同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後,鼠洞和家畜的飼養場所被淹沒,鼠類和家畜的糞便、尿等排洩物被衝刷,大量的病原體隨洪水四處漂流;而鼠類和家畜也會隨災民的遷徙而發生轉移,大大擴大了疫源地的範圍。
另一方面,大片的窪地積水區加上夏季氣候條件適宜,有利於蚊蟲的孳生繁殖,且災民露天住宿機會多,大多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人蚊接觸機會也相應增多。此時皮膚病、腹瀉、感冒、中暑等同樣可反覆發生,更需要注意預防霍亂、瘧疾、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乙腦、流腦、血吸蟲病、手足口等腸道、呼吸、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的暴發與流行。
洪災後期,即洪水消退後的災害恢復期,多為災後數月到一年。此期由於災民返回家園的人畜流動,災區環境的破壞和蚊蠅滋生等致病因素的持續存在,所以某些傳染病仍有擴散流行的可能。
同時部分兒童可能漏種疫苗,使脊灰、麻疹、肝炎等靠預防接種控制的疾病發病率升高。
另外災民長期心理應激、高強度勞動、物質相對匱乏、生活質量較差、環境相對惡劣也可能誘發或加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精神疾患、關節疾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2
注意生活細節 防病不恐慌
少接觸多清洗,皮膚應無恙。避免長時間接觸沙泥汙水,接觸後及時清洗。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洗衣服,要特別注意身體皺褶部位的清洗。
儘量保持衣物乾燥,皮膚乾燥,注意防曬。穿透氣的鞋襪、不與他人混穿鞋襪、避免共用衣物毛巾。保持積極心態,保持生活規律。
降活動強度補水補鹽,不中暑不感冒。日平均氣溫﹥30℃或相對溼度﹥73%時要減少戶外活動及勞動強度。注意補水及適量補充鹽分。
儘量避免淋雨受涼,過度疲勞。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和通風,兒童體弱者減少與病人接觸,勤洗手,保證睡眠充足。把好飲食關,預防非傳染性腹瀉。
臨時水源地必須用漂白粉等消毒,嚴格保護水源。儘量飲用純淨飲用水,渾濁汙染的水先澄清再消毒且檢測合格才可飲用。
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粉精片或明礬進行殺菌、沉澱。飲用前徹底煮沸,讓水充分沸騰。
吃新鮮飯菜,食物煮熟煮透,不食用溺死的動物及在洪水中浸泡過的食物,不食用野菜野果,庫存食品需注意是否黴變或變質。注意環境衛生手衛生,杜絕腸道傳染病。
除注意飲水食品安全外,還需要勤洗手,定期清除安置點周邊垃圾、汙水、人畜糞便和埋葬死亡動物。
腹瀉伴嘔吐、發熱、膿血便、皮膚黃染等需及時就診,主動報告衛生疾控部門,注意自我隔離,兒童或老年體弱者不與病人接觸。
3
疫苗不可少 切斷傳染源要趁早
適齡兒童及時進行麻疹、流腦等疫苗接種,補種,高危人群接種流感等疫苗。勤洗手,必要時佩戴口罩。疑似病例早就診,早隔離,早治療。
預防自然疫源性傳染病。高危人群可接種鉤體病、出血熱等疫苗。減少接觸疫水,下水時佩戴手套,穿長筒靴、防水褲等。
田間勞作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吸入鼠糞汙染物等。積極滅鼠,消滅鼠類棲息地;堵塞鼠洞,在下水道口安裝防鼠裝置,完善防鼠設施,避免帶菌鼠汙染食物。避免人畜共住,注意家畜糞尿處理。疑似病例早就診,早隔離,早治療。
預防蟲媒傳染病。及時清除暫住區周圍的小型積水可遏制蚊蟲幼蟲滋生,水退後要徹底清理室內外環境,改善衛生條件,疏通溝渠填平窪坑,翻缸倒罐及舊輪胎等,清除蚊、蠅孳生地,可用馬拉硫磷乳劑或 DDT 乳劑噴灑有目標地進行室外滅蚊,室內滅蚊可噴灑氯氰菊酯或溴氰菊酯。
必要時穿長褲長袖,有條件還可使用蚊香、蚊帳等進行防護。適齡兒童及時進行乙腦等疫苗接種,補種。疑似病例早就診,早隔離,早治療。
整合 | 宜都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 | 王念慈 朱玉捷
審核 | 章黎 劉瑞
監製 | 陳登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