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商業模式的文章,下面有朋友留言說,可不可以通過這種商業模式來分析一下,小米手機要怎麼超越華為手機?
不是不可以,不過這個問題確非常複雜,所以開始之前,我先作出以下幾點說明:
其一,從運營上來說,分為三個由低到高的層級,分別是營銷模式、商業模式、金融模式,本文討論的層級僅限於前兩個層次。
其二,小米手機和華為手機擁有不同的戰略定位,小米手機偏重於小米品牌下的產業鏈布局,而華為手機是屬於盈利性產品。兩者在戰略層面上,不具備可比性。
其三,本文數據來源於網絡,數據以局部採樣方式呈現,不求完全精準,只藉此推導兩個品牌手機的大致商業輪廓。
其四,本文力求客觀,觀點不參雜品牌感情,我既不用小米也不用華為,我用OPPO。
手機市場未來5年競爭格局
關於手機未來競爭,我不敢說未來10年,但至少5年之內,在外觀和產品布局上,很難出現革命性突破,就算有突破,也不足以形成競爭優勢,因為其他品牌不會跟風,不會抄嗎?
就手機行業本身的特性來說,品牌的忠誠度也是一種極不穩固的東西,傾向於一種便捷的消費取向就是,感覺好用就會用,感覺不好用就換。也就是說當有什麼不利的點觸到消費者的情緒,他就會棄用,這是客群具有自然流動性的商業邏輯。
就這個商業邏輯而言,一個具備成熟度的手機品牌,要迅速瓦解;或是一個新品牌要迅速崛起,都是很難的。這一點由消費基數和消費流動性決定。
小米手機商業模型
要素一【目標客群】
l 購買客群比例:中年男24%,中年女23%,青年男17%,青年女17%
要素二【價值主張】
l 性價比
l 5G先鋒,全芯超越(Redmi 10X為例)
要素三【宣傳通路】
l 零售店店超6000家
要素四【顧客關係】
l 使用年限:2年+
l 復購率:小米新零售8大戰略 零售=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無具體數據,但作為主要戰略之一,個人判斷復購率不低於50%)
l 經典機型:
小米8(年限2年;標配首發價2799;閒魚參考價950)
小米6(年限3年;標配首發價2499;閒魚參考價650)
小米MIX(年限3.7年;標配首發價3499;閒魚參考價550)
小米2s(已不具備參考性)
要素五【收益模式】
l 賺銷量+做平臺
l 利潤確實非常的薄,但仍然是能夠盈利的。 這也是小米性價比商業模式背後很重要的的一部分,就是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
要素六【核心賣點】
l 一是性價比,一是堆料
要素七【成本構成】
l 外媒Techinsights,米10 5G手機(12GB+256GB)中組件的初步成本分析已經完成。根據估計,小米10 5G的硬體製造成本為440美元(約合人民幣3080元)。國內小米10 (12GB+256GB)售價為4699元。
l 研發成本(銷售額佔比)3.3%
華為手機商業模型
要素一【目標客群】
l 偏成熟偏男性的角色,這類角色可能購買能力不錯,需要高品質感的移動。這與華為高品質、國產旗艦代表
l 從用戶畫像數據來看,華為手機更受男性用戶青睞,佔比達66%;
l 購買客群比例:44%的華為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上(30歲至49歲之間最多),25歲以下的華為用戶佔比僅為26.1%
要素二【價值主張】
l 高端機,愛國主張
l 超能科技,5G風暴(榮耀X10為例)
要素三【宣傳通路】
l 零售店數量已經達5萬家
要素四【顧客關係】
l 使用年限:一般情況下一兩年
l 復購率:華為品牌復購率達47.2%
l 經典機型:
Mate20 Pro(年限1.7年;標配首發價4499;閒魚參考價1900)
榮耀8X(年限1.7年;標配首發價1399;閒魚參考價500)
榮耀V10(年限2.5年;標配首發價2699;閒魚參考價550)
要素五【收益模式】
l 追求單品利潤+做產品
要素六【核心賣點】
l 麒麟處理器,拍照(索尼硬體+萊卡算法)
要素七【成本構成】
l Techinsights的調查報告,華為mate30Pro 5g版(256g)的成本是423美元,首發國內賣980美元(6899元),售價/成本是2.3倍。
l 研發成本(銷售額佔比)14.1%
商業模型PK
接下來我們各個要素來進行PK
第1項【目標客戶群】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來,小米手機消費人群中,中年男女最多、青年男女其次,消費過度結構相對均衡。
華為主力消費人群為30~49歲之間的男性,並且在性別與年齡段上存在斷層。表面上小米結構更合理,但實際營銷過程中,華為對社會經濟實力人群的覆蓋面顯然更大。
相較之下,華為手機更具優勢。
第2項【價值主張】
從品牌感知來看,現在小米其實陷入了兩難:不做性價比手機,會被說違背初心;做性價比手機,又與高端漸行漸遠。華為則已成功進軍,並佔據高端市場。
我選了兩個品牌中端機器進行對比,在宣傳中redmi主打動感潮流,這是比較虛的概念;榮耀是強調科技強調產品,不管做不做到,第一感覺是更加實在的。在這一點上,小米再失一城。
第3項【宣傳通路】
6000對50000可說不是一個量級,這個差距不僅在銷量上有所體現,我認為更大意義在於品牌滲透,更大的門店基數意味著更多的那種客戶體驗。
雖說成本是硬風險,雖說社會消費模式正在巨大變革之中,但至少在現階段和未來幾年內,華為手機在布局方面依舊力壓小米。
第4項【顧客關係】
這一項上,我認為是小米手機是可有可為的。顧客關係包含有三個要素。
第一是使用年限,小米作為主力機和次主力機的使用年限,在本人有限的調查樣本中,是稍長於華為的;
第二是復購率,因為沒有小米的數據,不好比較。但從復購在小米新零售中的戰略重視度上來看,必然也是不低的,這裡算兩者打個平手。
第三是經典機型對比,小米還是佔據優勢,從整耐用性、抗跌性,要優於華為。
第5項【收益模式】
這一點不具可比性,一個是做產品,一個是做平臺,在戰略層面上,小米手機創造的附加值更高,華為手機則有更直接消費號召力的。
第6項【核心賣點】
小米手機核心賣點無非就是性價比,正所謂「無性價不小米」;華為手機核心賣點是他的麒麟處理器和拍照效果。兩者比較起來就感覺一個像殺豬匠,一個是像做豬肉彩繪師。當然小米在這方面也不斷進行嘗試,推出過概念機、初音限量等營銷形式,可惜僅限於單品,不滿足具備持續發力的條件。
第7項【成本構成】
最直觀的體驗是,華為單品利潤空間遠超小米,在高利潤率支撐下,高額研發費用最大的意義在於實現局部壟斷,戰略布局上是相當成功的。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麒麟處理器對外銷售,華為手機利潤率與銷量都必會大打折扣。
小米的成本構成,純屬無奈之舉,小米也研發過澎湃處理器,也試圖走華為的路,效果卻不如人意。
小米手機路在何方
舉個不太客氣的例子。
哇,你選的華為耶
哦,是小米的新機吧
「哇」「哦」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消費者對於兩個品牌手機的直接感受,最直觀的未來預判,很可能是:在手機界,華為終將封王,小米前路坎坷。
在小米發布會中,我們也不止一次的看到,在米華之爭中表現出的焦慮。小米手機的未來,必須貫徹的原則,我認為是要堅決走華為沒走過的路。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散。
1.價值延伸
舉例來說,將本來就薄的利潤空間乾脆歸零,同時做周期性的價值回饋。在手機性能過剩的背景下,延長使用壽命,賦予情感價值。
籤約配件商,提供2年期內免費電池換新,3年期免費外殼換新。
讓客戶相信,我的小米手機即使在3年後,即使我不在使用,她的價值依然存在,她可以以體面進入二手市場,或者是送給父母家人。
2.場景營銷,一個場景一個場景,一個群體一個群體群體的滲透
參考案例:呆萌的綠植、羅永浩賣知識大禮包
3.行政區域局部資源整合,當然這是既死板又無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