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到《奇風歲月》,源於書友會的一位朋友安利。老實說,拿到書本,600多頁的大部頭,宣傳語中又是"與《麥田裡的守望者》齊名"之類,反倒讓我失去了打開書本的興趣。只是看著推薦理由中赫然寫著"日本'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二十年Best of Best"的原因,抱著絕不錯過優秀推理小說的初心,在懷疑的忐忑中,跟著作者開始了一段奇妙的成長之旅。
全書讀畢,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樣,並不想把這本書歸於嚴格意義上的推倫理小說,它只是以一個貫穿始終的兇案線索為外衣,講述了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自我成長的有趣故事。這也是一本宏大的書,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我和解,看到親情,看到友情,看到人性,看到打破種族偏見,看到過去與未來……
魔幻現實主義下的如風歲月
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作者羅伯特·麥卡蒙說:我從前寫過的書,沒有一本能夠讓他產生活生生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奇風歲月》寫作的過程有如行雲流水,那種感覺,好像不是我在寫這個故事,而是故事在寫自己。
或許這才是這本近乎作者自傳的小說打動人心的地方,他用主人公的經歷刻畫出我們每一個人或熟悉或憧憬的年少歲月,幫助我們記錄下那些引起共鳴的曾經時光,勇敢、冒險、嬉鬧、煩惱、痛苦、分別。
故事一開始,作者便開門見山的拋出貫穿全書的案件,成功的吸引讀者興趣。而就在讀者摩拳擦掌準備跟隨主人公一起尋找蛛絲馬跡偵破懸疑的時候,作者卻突然放慢了線索,用超過一半的篇幅來描寫主人公生活的小鎮,描寫主人公和小夥伴們經歷的有趣故事。就在一個個故事的鋪陳中,作者忽而現實,忽而奇幻,交錯表達,真實與想像相互融合,
對於文中多處奇幻的想像描寫,我把它理解為魔幻現實主義的表達。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早是源於20世紀的拉丁美洲,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生活,通過怪誕的人物和情節,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描寫中,既有離奇幻想,又有現實場面,相融其中,表達真實。
荒誕手法荒誕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常用的表現手法,在書中,作者也運用了這樣極度誇張的表達。
在小鎮遭受洪水肆虐的時候,主人公科裡和另一位黑人小朋友加文,一同遭遇了水怪老摩西的襲擊。在加文沒入水中,即將被老摩西吞噬的千鈞一髮的關頭,科裡雖然怕得要死,還是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最終憑藉一把掃帚打敗了水怪。
所有的孩童都曾會幻想自己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哪怕沒有人願意相信科裡,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科裡已經戰勝了自己,甚至打破了周遭大人們都還固守的種族偏見。
意識流手法意識流是作者在敘事中運用大量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時空倒錯的手法。
期盼的暑假裡,科裡和摯愛的小夥伴都帶著各自最親近的寵物,想像著長出翅膀,一起飛向天空,自由翱翔、肆意撒歡,談天說地、無所顧忌,所有令人煩惱的事情在那一刻都被拋諸腦後,只有彼此親密無間的陪伴和快樂,對自由和遠方的嚮往憧憬,這,是少年該有的模樣。
象徵手法象徵手法是藉助或者賦予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表達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本文中多次出現了象徵手法,不論是科裡時而看到的自己心愛腳踏車出現的眼睛,曾在一次次危險中帶自己度過難關;還是與朋友戴維·雷心有靈犀的三犄龍,在緊要關頭好似朋友派來救了自己,這些事物都被作者象徵的表達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伴有難以抹去的影響。
如書中所說:並非只有有血有肉的生物才有生命,事實上,天地萬物都有生命—那雙你穿了很多年的寶貝鞋子,那輛永遠不會出毛病的腳踏車。我們全心全意的信賴他們,而他們也回過頭來保護我們,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
不同於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表達的對殖民黑暗統治的現實揭露,《奇風歲月》則是通過這種奇幻的表達,勾勒出一段神奇有趣,豐富立體,熟悉難忘,令人懷念的少年時光。
在原生環境的偏見和不被理解中,堅持自我
這兩年,"原生家庭"一詞很火,大家都在談論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但實際上,這個範圍應該放大至原生環境,涵蓋家庭、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人際關係。原生環境影響著我們人生初期的看法、思考和行動,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今天成為什麼樣的人。
書中主人公科裡是幸福的,他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有一群不離不棄的小夥伴,有心愛的寵物和腳踏車,有自己熱愛的小說創作。他勇敢、有愛、執著、聰明,這些積極的因素幫助他渡過難關,戰勝自我,走向遠方,而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一個個身處負面原生環境中掙扎的人。
小男孩尼莫,雖然身材瘦弱,卻有著驚人的臂力,是個天才棒球手。可是因為家庭的關係,反覆搬家,幾乎交不到任何朋友。好不容易在奇風鎮被科裡和小夥伴們接納,邀請他加入棒球隊,卻被媽媽無情的打擊,最後還是沒逃離再次搬家的宿命。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尼莫,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不管是在家裡還是任何新的環境,永遠都只有被欺負的份兒,他的生活裡透不進陽光,靈魂也被囚禁著,在被壓抑的童年中失去了自我,令人唏噓。
鎮上的首富之子弗農,從小酷愛讀書寫作,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卻被父親狠狠的責罵,他為此離家出走,想要完成自己的夢想。後來寫了書,為了順利出版,在出版商的誘導下,不得已違背了初心,改編成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結果是意料之中。弗農不得已返回家鄉,只能接受父親無情的嘲諷謾罵。在那一刻,弗農的心已經死了,他丟掉了內心所有的渴切,從此鎮上少了一個自由奔放的少年,多了一個赤身裸體到處遊蕩行為怪異的富家公子。
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大家都渴望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卻又老是用言行舉止告訴別人這世界的殘酷醜陋,並默許自己被這殘酷醜陋中裹挾吞沒。可總有些人,雖身受其中,仍是一片本心。
小魔女薩特麗,喜歡摳鼻屎,經常捉弄老師和同學,所有人都很討厭她,對她避之不及,所以她沒有朋友。可是,她絲毫不受這些影響,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無所謂周遭的嘲諷,沉溺在自己的世界,活得任性自我,終究也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模樣,成為一名化學工程師,在紐約街頭搞行為藝術,和保守派參議員鬥爭。
少年的年紀,應該有著狂放不羈的野性,洋溢著噴勃的生命力,有著熱切不息的渴望,無所顧忌的天馬行空,憧憬五彩繽紛的未來。可生活就是這樣現實,世事難料,充滿未知,那段旅程有人經歷的是痛苦和深沉,被周遭漠視,遇他人偏見,遭夢想棄離;有人經歷的是甜蜜和熱烈,被父母關愛,有朋友長伴,心被希望指引。好的開始不代表好的結果,悲催的起點不意味著破敗的未來。少年歲月終會結束,但人生可以綿延無盡。
通過不同的人物結局,我想作者是想告訴我們,雖然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完美無缺的世界,充滿幸福和歡樂。但事實上可能剛好相反,很多時候痛苦並不少於歡樂,這或許才是這個世界的秩序,當我們開始領悟這個道理,意味著我們開始成長;當我們能在這不遂人願的境況中保留熱切,從容應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
回到這本書的創作本身,又何嘗不是透露著熱切與堅持。在自己的本心與暢銷書作者之間,羅伯特甚至甘願承擔解約退出文壇的後果,也要捍衛自己的寫作信念,方才成就了這本給所有人共鳴和感動的作品,這背後藏著的,或許正是那個奇風少年。
成長,就是一段不斷告別擁有、漸離而去的旅程
《奇風歲月》中,多次反覆提到"神秘的力量",這是孩童與生俱來區別於大人們的地方。這種神秘力量到底是什麼,也許是勃勃生機,無畏無懼;也許是天馬行空,不拘不束;也許是天真執拗,內心熱切,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標準答案。這種力量讓大人們自慚形穢,而又羨慕不已,可是,伴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接受教育,知曉道理,重塑價值,承受重擔,伴隨時間的洪流席捲而過,這力量日益離你遠去,枯萎凋零。
所謂的人生,就是我們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遺忘了那神秘的力量。你感覺不到你在遺忘,直到有一天,你忽然發覺自己彷佛失去了什麼,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
我們懷念少年時代,與其說是懷念曾經的美好和記憶,倒不如說是懷念曾經的無所顧忌,純真無畏。所以,雖然我們身上套著太多無形的枷鎖,我們都在內心深處藏著一個永遠的孩子,渴望甩掉束縛著的一切,跳將出去。或許這個過程讓你感傷,但無需自責,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一邊得到一邊失去,一邊告別一邊開始。
主人公科裡也是在這樣的一次次經歷中失去,擁有,成長。
朝夕相處,親如親人的愛犬遭遇意外,重傷掙扎,奄奄一息。即使在不捨得在不情願,在一番痛苦的權衡後,科裡還是聽從了大家的意見,選擇放手坦然接受;
親密無間的死黨戴維·雷意外離世後,雖然強裝堅強,依然藏不住再也不見的別殤,也使科裡明白,旅途孤獨,總有些路需要自己去走;
陪伴了自己整個年少時期的心愛腳踏車,伴隨著自己漸漸長大也終逃不脫化為廢鐵的宿命,縱百般不舍也終要學會釋懷灑脫,放手成長。
我們跟隨科裡經歷這些人生的插曲時,已經不再一味著急的去探求案件的真相,作者也不刻意去加快節奏拋出線索,而是讓讀者沉浸在徐徐鋪陳的故事中,緩慢平淡的敘述反而讓每一個人物更加真實立體,更有煙火氣,更具生命力,也讓每一個讀者或感同身受或審視追思自己的以往,這正是這篇小說的魅力所在,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曾經,看到了少年的風華和力量,看到了成長的經歷的必然。
這本書作為推理小說可能會讓人覺得節奏拖沓,情節平淡,無法滿足讀者的期許。但,作者的初心或許從來都不是讓它成為一本優秀的推理作品,只是關於自己,關於少年,關於成長。正如開篇序言的那首詩歌所唱:
極目遠望,我們看到未來,
在那遙遠的國度,我們的爸媽永遠年輕,而時間如流沙般飛逝。在歡笑與淚水交織的人生旅途,我們盡情活過每一個日子,鏡中的自己逐漸老去,這本書獻給那永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