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上高中的時候學過的第一篇古文就是《燭之武退秦師》。這篇古文主要講述的是秦晉聯合起來去攻打鄭國,攻打鄭國的原因其實就是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的時候鄭國沒有收留他。在這危急存亡的時刻,鄭國派出風燭殘年的燭之武說退了秦穆公。
在這篇古文當中,燭之武說退了秦軍,最後導致秦穆公撤軍,晉文公重耳看到秦軍撤軍自己也撤軍了,因此鄭國以免為被滅國的危險。
古文以晉文公重耳撤軍就結束了。晉文公認為自己是依靠秦穆公的力量才當上晉國的國君的的,如今不能背信棄義,還有就是他認為以混亂相攻去代替聯合一致是很不勇武的。
可是關於這後面的故事,我們似乎還並不是太了解。
最近剛剛看完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才明白原來這段故事還是有一點後續的。
晉文公撤軍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不想和秦國去打仗,這樣做對他沒有任何的好處。當時已經有秦國的軍隊駐紮在鄭國,以此來抵禦晉文公的進攻。說簡單一點,要是晉文公當初對鄭國開戰的話,那麼秦鄭一定聯盟在一起打他。
雖然說晉文公撤軍了,可是他在撤退之前卻留下了一張王牌。
這張王牌就是他叫手下的士兵傳達命令給鄭伯,要求鄭國去立公子蘭為太子,這樣才能讓兩國永結友好。
那麼讀者不禁就想問了,晉文公這樣做的心思到底是什麼呢?按照《東周列國春秋篇》當中晉文公說的,只要公子蘭繼承了鄭國的國君,那麼鄭國永遠都逃不出晉國的手掌心。
這個公子蘭又是何許人也呢?
根據記載當初鄭文公有三位夫人,這三位夫人總共給他生了5個兒子,但是他庶子成群。等到鄭文公的嫡夫人去逝後,她的兒子太子華就失去了鄭文公的寵愛,又恐失去太子的地位,於是決定謀反奪取君位,可最終被鄭文公殺死了。自從這件事情後,鄭文公擔心其他的公子奪權亂國,於是就將其他的兒子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
這些兒子當中就有公子蘭,他逃到了晉國,公子蘭非常的聰明,深受晉文公的喜愛,晉文公也喜歡他能夠回到鄭國繼承君位,使得晉鄭永遠友好,並且要鄭國永遠附屬晉國。
這也是晉文公重耳的精明之處。要是鄭國的公子蘭成為鄭國的國君,那麼鄭國肯定世世代代都會是晉國的附屬國。
同時也可以看出晉文公的陰險之處,歷史上評價晉文公這個人說他是詭而不正,這是的詭指的就是狡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