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哲 中華書局1912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第十章
如果說《道德經》第一章講悟道的路徑,那麼本章講的就是修道的「次第」。修道的次第,分為調身、行氣、修心、返樸、感應、通達六個層面,境界逐層上升,最終天人合一、與道合真。
從本章來看,老子所說的修道,涵蓋身心自修、治世化人、感應天道三個方面,強調行道於世,達到自然、社會、人三者的和諧共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營魄抱一」,「載」本身沒有實義,是語氣詞,「載」的後面才是正文。「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傳統的解釋為,魂和魄抱在一起,能夠不分開嗎?這話本身沒錯,符合道家魂魄相守的修真理論。魂是主觀意識,非常活躍,總想追求更多,但作為身體機能的魄更願意安靜,它有自己的規則,不願意被主觀意識差使。如果一個人的魂總是在工作,比如半夜看小說不忍睡去,身體就會跟著過度消耗。如果魂能夠反過頭來抱住魄,儘量尊重身體的自然規律,那身體狀況自然會好很多。
中醫古來就認為,情緒會影響身體,現代醫學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情慾影響的是脾胃。暗戀某個人,突然看到那時會感覺心抓緊了。如果進行醫學檢測的話,可能是輕微的胃痙攣。按中醫的考量,投資的焦慮,反覆思索,舉棋不定,也會大傷元氣,其實是傷腎。
《黃帝內經》中說,「取血與營,取氣於衛」。營,指在血液當中流動的營養,它是人體深層的能量,叫做營氣;衛,是人體表運行的保護身體不受風寒侵擾的能量,叫做衛氣。「營魄抱一」,是說氣血與體魄都要「抱一」。「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就是無形的混沌,代指自然狀態、生死的樞紐,所以「營魄抱一」,不是說它倆抱在一塊,而是兩者都要合乎於自然。
用今天的話來講,魄應指身體的組織功能。植物神經,以及凡是不受理性指揮的身體功能,都屬於魄。魄不等於肉身,它是身體的那一套自組織信息體系。它不需要用理性去指揮,理性也指揮不了它。我們可以不斷思想著「胃啊,你要正常蠕動啊」,但胃不會聽令,它本來有一套指揮系統,這叫魄。
放下身心,放過身體,讓身體恢復它自然的運行狀態,這就是「抱一」,而「能無離乎」,是指不用理性意識強行幹擾它們。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身體回復了基本的自然節律,還需要主動去促進元氣周流。自然的運作是周遍的,但並不代表是最佳的,對於自然運作不到位的地方,人可以做恰當的幹預。
「專」通摶,摶是在手心裡揉,用的是巧勁。老子強調對待自家身體裡的元氣,要用摶丸子的那種巧勁來使其循環周流、無所不至。對於這一點,古來丹家有「勿助勿忘」的說法。靜坐時,既不能忘了元氣的運作,又不能夠用意念推著它走。通過這樣一種仿佛不幹涉的關照,幫助身體調節氣血循環。做的得法,就能夠「致柔」,整個身體的韌帶、肌肉、關節全部像孩童一樣柔和,而氣血則是飽滿而鮮活的。
[明]陳洪綬《南生魯四樂圖》(局部)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前面講了調身、調氣,進一步還要調心。「滌除玄覽」,「玄」通「炫」。《荀子》說「上周密,則下疑玄」,這裡的玄,是猜疑的意思,引申為總想窺探一切。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老闆在員工看不見的地方裝上攝像頭,都是玄覽。攝像頭這個東西,真是小老闆的天敵,裝上的頭幾天,小老闆啥都不幹了,每天窩在辦公室裡看,恨不得衝出去跟員工談話,要了解他的心理狀況,這就叫「玄覽」。
人們往往高估了情報工作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內心平靜對決策的根本意義。
玄覽的妄念一定要放下、洗乾淨,「能無疵乎」,一點兒都不能有。疵是毛皮上的疵點。毛皮上有一個點掉毛了,周圍就容易不斷掉毛,叫做疵。因此檢查毛皮的時候要吹,要邊吹邊檢查疵點,這叫做吹毛求疵。「能無疵乎」,是說內心的平和要非常完整,完全放下妄念。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無為的涵義需要再做一下探討。
《道德經》第二章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見無為是社會治理方面的一種思路、一種境界。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說明這種思路是要積極作為的,要維護好社會樞紐的運作,保障社會生態的健康,不要把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複雜矛盾中去。從整部《道德經》的文本來看,漢代以來把無為解做「放任自流」是很難理解的。
「愛民治國」,是因愛民而治國,愛護民生是治國的出發點。社會事務紛繁複雜,又總是在利益上趨於兩極分化,如此看來,無為的價值也就呼之欲出了。
這一句王弼本作「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而河上公本作「能無為乎」,帛書《老子》作「毋以為乎」,權衡起來,治國無為更為妥帖,故取「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相應地,後文「明白四達,能無為乎」,也調整為「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張路《老子騎牛圖》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在治國的問題上無為了,到處插手的強迫症治癒了,各種被遮蔽的信息就會顯現出來,這大概是「天門開闔」的寓意。至於修真家認為,天門開闔指元氣衝開頭頂兇門,元神與天地相往來,其實牽強。試想如果就是求陽神出竅,何須前面的愛民治國?
「能為雌乎」,無為而治,各種信息顯明了,你還能在社會面前保持一種雌柔、謙遜的態度嗎?用今天的話說,大數據都出來了,你還能守住自己的本心清明、不用大數據去謀求不正當的利益嗎?
王弼本此處為「能無雌乎」,與文義不合,這裡根據河上公本和帛書本,校訂為「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真正通達了,心裡能否安然?一切都理順了,心理上會失重嗎?還會去尋找什麼人生意義嗎?還會為人生、為社會設定終極目標嗎?
真的天人合一了,能無知乎?這個無知,不是說沒知識、沒見識,而是說沒有強加給社會和自然的價值觀。一定要對應到中國古代社會,就是沒有聖人情結;對應到今天,就是成功了,卻毫無做「教主」的心思。
絢爛復歸平淡,如溪流匯入大海,終得長遠之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句很可能是錯簡重複,應為第五十一章的內容,五十一章專門講道尊德貴,講「玄德」,本章到「無知」的最高境界就結束了。
最高境界既玄妙又實在,它沒有目的性、沒有價值感、沒有對人生的困惑,一切只是鮮活地發生,又當下返回自然。
通 譯
氣血與體魄的運行合於自然,能夠不破壞它們嗎?
幫助元氣的流動,使得身體柔軟,能達到嬰兒那樣嗎?摒棄刺探社會隱私的想法,能夠完全清淨嗎?
愛惜百姓,治理邦國,能夠抓住樞紐、不煩擾社會嗎?
感應天地,獲得社會的海量信息,還能夠低下謙遜嗎?
智慧通達,天人合一,能夠無私無我、坦坦蕩蕩嗎?
小 結
本章才是莊子說的去除機心。去除機心,從來不是不研究科學,不搞技術,不做實事。後人以為老子反對科學技術,反對智識,是對道家思想徹頭徹尾的錯解。
本章又是對決策者的要求和鼓勵。通過一系列身心修為與治世實踐,決策者可以洗淨自己的內心,達到天人合一、坦蕩無我的高境界。
(本文選自《黃明哲正解〈道德經〉》,標題為編輯所擬)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黃明哲 著
《道德經》教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永續發展之道,在社會快速變遷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本書依作者在喜馬拉雅講述《道德經》的講稿《黃明哲正解〈道德經〉》整理潤色而成,全書力圖貫通諸家觀點,獨創現代正解,深入研究道家思維方式,揭示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的底層代碼,適合各企業、公司、組織的決策者,期望理順理財思路的金融投資人士,創業途中或即將開始創業的人士,期望通過打拼在職場有所成就的人士和國學愛好者閱讀。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原標題:《偷看日記本的家長,迷戀攝像頭的老闆,可能都需要《道德經》來解救一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