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權宜之計也!

2020-12-12 曉霜文史論述

說起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提起董仲舒和漢武帝這兩個人物,當年提出這一學說的時候,漢武帝還沒有完全掌握朝政大權。

宮中一切事物都以竇太后的意志為主,公元前135年,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才真正提上日程。

要想深刻理解這八個字的深層意思,我們就要從當時的時政來分析:

首先,漢武帝初登皇位,急需擺脫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

漢武帝影視形象。

稍微知道點漢朝的歷史的,都明白武帝初期不能掌握大權的最大阻礙就是竇太后。

漢朝從立國之初就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歷經五朝,這種思想一直深入人心,滿朝文武按部就班,安享太平,不願改變當前的狀態。竇太后就是他們背後最大的支持者。

而漢武帝呢?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英雄,血氣方剛,一心想要有一番作為,他的這種有為而治的思想和竇太后的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

這個時候,董仲舒出現了,他向漢武帝提出了不在交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思想,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雛形。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

而要實現自己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輿論,而輿論的創造者就是人,人類著書立說,因勢利導,所以天下人的輿論往往是跟著書生的筆桿子走的。而儒家的書生佔的比重最大,筆桿子最多。所以漢武帝就把儒家放在眾多學術的最頂端,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把道家排除在外。只要把道家思想排除在外,其餘的都好說。如果當時有別的學派人數超過儒家,我想漢武帝也會毫不猶豫地把他推到眾多學術的最前方。

但是我們從後來漢武帝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真的做到獨尊儒術了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不會如此。

其次,與匈奴對戰又重視法家思想。

董仲舒圖片,來自網絡。

漢朝初年,朝廷為保北方安穩,一直採用和親的政策,漢武帝的姐姐也被嫁往匈奴。被大一統思想影響的漢武帝一直想無匈奴一戰。雪洗漢朝百年恥辱。

打戰就必定要勞民傷財,這個時候的儒家又和漢武帝站在對立面,認為一旦開戰,天下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如果按照儒家學說,那麼漢朝勢必要繼續向匈奴進貢,遠嫁和親公主,這不符合漢武帝的國政所以獨尊儒術在此時就要靠後,天下任何事物都不能影響漢武帝推行國政,這是最根本的原則。

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不能採用儒家的思想,忘圖用言行影響戰場上的士兵,那必然要有規矩,而制定規矩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法,以法治國,以法治人。

這樣,放在戰場上遇到不可控的局面的時候,主將一句退後者斬。就能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讓儒生們去戰場上給士兵講大道理吧。只怕這些人跑得比士兵還快。

網絡圖片

正去後世漢宣帝劉洵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總結

從以上敘述可以得知,罷黜百家非百家,而是要把道家排除在外,獨尊儒術非獨尊,則要看漢武帝的國政需求,我需要你,你就是第一,我不需要,那你就要靠後站。

漢武帝晚年,因為國家連年徵戰,民生凋敝,經濟蕭條,此時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又被提上日程。所以任何的學術,都要以漢朝的發展為主,都要順應國家局勢變化。所以獨尊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以上就是我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解,你贊同嗎?

相關焦點

  • 獨尊儒術首次蝴蝶效應:王莽篡漢不單靠掌握權柄,更應感謝漢武帝
    這些「政治倫理」是當時學術界、思想界的主流共識,其發端卻在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獨尊儒術的政策,促使西漢政府轉變為士人政府博士這個職務,最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秦代亦設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備問對」,漢承秦制,繼續設置博士一職,為太常屬官。
  •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道家提倡「無為而治」,無為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道家思想開展工作,考慮的應該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創造「充滿樂趣的工作平臺」,而不是介入運營細節。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太過強調「民貴君輕」,強調仁政,並對統治者太過約束,這根本就是統治者無法容忍的。那為什麼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又成了官方認可的唯一主流思想了呢?這是因為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也就是「君權神授」;還為漢武帝提供了一種家國、帝國的疆土統一和思想禁錮的最高國家價值構建,即大一統思想。這些都與漢武帝真實想法不謀而合,或者說董仲舒本來就是在漢武帝的授意下提出所謂的儒家思想,但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無論這個整體數量是怎樣,最後形成有影響力流派的不過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影響都十分深遠。秦朝曾出現「焚書坑儒」,漢朝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罷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張完全消失了,而是儒家被選中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統。
  • 槍我所欲也,美少女亦我所欲也,這位畫師把二者合二為一,太萌了
    男性好像或多或少都對武器有一些愛好,像我自己小時候就自己用竹子木頭什麼的做過槍械模型,每次看各種戰爭片的時候,看見拿著槍的模樣簡直英姿颯爽,太好看。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組由畫師大佬:KOH_Minagi創作的同人,將槍械和美少女結合在了一起,槍我所欲也,美少女亦我所欲也,畫師把二者合二為一,真的是太萌了。
  •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三.探究課文課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便是正統,為何歷朝執行的卻是法家?
    韓非子說,先秦四大顯學是儒、法、道、墨,可見法家不是儒家分支。早期法家與儒家的西河學派關係淵源很深,法家的李悝師從子夏,吳起先是師從曾申,後又師從子夏。後期法家則與荀子這一派關係很深。為這兩個儒家學派出了一大波法家人物,與這兩派的思想主張有很大關係。
  • 諸子百家中,為何只有儒家傳承了兩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裡?
    以人頭換爵位的軍功制,動輒斬首棄市的嚴刑峻法,這些都是法家所倡導的思想。秦國統治者獨尊法家,並將法家奉為唯一合法的學派。統治者的支持,使法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唯一的顯學。作為勝利者的法家子弟,自然要不遺餘力地打壓其他學派,對儒家、墨家這兩大敵對學派的壓迫更甚。儒、墨兩家首當其衝,成為諸子百家中最先遭殃的學派。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
  • 被宋明理學稱為「儒學異端」的董仲舒,為何會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他們四處奔走,宣揚儒家之道,遺憾的是,基本上沒有多少君王拿他們當回事。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儒家才算是真正的走向了「巔峰」。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漢武帝看上的儒學,並不是孔孟的思想,而是循著荀子這一脈絡發展下來的「董仲舒思想」。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也在這種情形下誕生。各種思想的出現,都是為尋求一個目的,那就是治世。能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例如秦國採取了商鞅的法家治國方針,最終使得國家強盛,嬴政時期一舉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可是法家並不是十全十美,法家最觸動的是上層的貴族階層,而且法家過於嚴酷,毫無人情。最終使得天下群起而攻之,秦朝滅亡。
  • 儒家的忠孝觀念
    溯源根本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根植於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其中周公制訂的禮樂制度對儒家思想是根本性影響。尤其是宗法制對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形成「孝子」必「忠臣」的倫理邏輯。皇帝諡號中也以「孝」命名,我們熟知的開啟文景之治的漢文帝與漢景帝,諡號分別是「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北伐匈奴的漢武帝諡號亦是「孝武皇帝」,漢代大部分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先秦儒家的「忠孝」理念先前在一期文章已經談論過,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先秦幾位儒家代表人物都是反對愚忠愚孝的。
  • 儒家如何擊敗黃老獲獨尊?大儒曾譏笑黃老之學被罰獸圈與野豬搏鬥
    帝後將相雖好黃老,但由於朝廷的民主、放任態度,對各家一視同仁,都立學官,因此並沒有形成一家獨尊的學術專制局面。尤其是儒家,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漢景帝崩於未央宮。當日,皇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年僅16歲,是為漢武帝。武帝自幼聰慧,《漢武故事》說他「少而聰明有術,與宮人、諸兄弟戲,善徵其意而應之,大小皆得歡心。及上在前,恭敬應對,有如成人」。因此,深得景帝器重。
  • 2020初中文言文‖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複習《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 漢武帝用了13個宰相,大都不得善終,為何公孫弘卻能獨善其身?
    第一、投君所好眾所周知漢朝在武帝朝之前崇尚的是道家學說,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篤信黃老之術,武帝即位之初大推儒學惹惱了竇太后,竇太后將朝中大臣全部換血,換成自己的親信。武帝剛即位沒有實權,也只好順著祖母的意願。竇太后去世以後,武帝開始親政,儒家學說成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
  • 劉弗陵可能並非漢武帝所生,多疑的漢武帝為何還非要立他為太子?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不少人都將他與秦始皇的攻擊相提並論。漢武帝的主要功績在於統一了中國文化,也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的這一做法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歷史長河,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接受孔子思想的洗禮。
  • 為什麼「富國強兵」的法家,卻造就一個積貧積弱的中國?
    這段歷史最終的結果是:主張君主專制的法家壓倒了主張西周封建制度的儒家。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經過從商鞅到桑弘羊的一系列努力,都被集中到了專制帝王的手裡。當然了,儒家確實保留了一個「獨尊」的虛名,但它被限制在了教育和文化的領域,變成了專制君主的傀儡和工具。此後,古代中國的現實政治始終是法家帝王術的天下。 這一點,有些熟讀中國歷史的人物看得非常清楚。
  • 早讀2:高考名句名篇巧記(魚我所欲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魚我所欲也》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