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提起董仲舒和漢武帝這兩個人物,當年提出這一學說的時候,漢武帝還沒有完全掌握朝政大權。
宮中一切事物都以竇太后的意志為主,公元前135年,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才真正提上日程。
要想深刻理解這八個字的深層意思,我們就要從當時的時政來分析:
首先,漢武帝初登皇位,急需擺脫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
稍微知道點漢朝的歷史的,都明白武帝初期不能掌握大權的最大阻礙就是竇太后。
漢朝從立國之初就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歷經五朝,這種思想一直深入人心,滿朝文武按部就班,安享太平,不願改變當前的狀態。竇太后就是他們背後最大的支持者。
而漢武帝呢?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英雄,血氣方剛,一心想要有一番作為,他的這種有為而治的思想和竇太后的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
這個時候,董仲舒出現了,他向漢武帝提出了不在交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思想,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雛形。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
而要實現自己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輿論,而輿論的創造者就是人,人類著書立說,因勢利導,所以天下人的輿論往往是跟著書生的筆桿子走的。而儒家的書生佔的比重最大,筆桿子最多。所以漢武帝就把儒家放在眾多學術的最頂端,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把道家排除在外。只要把道家思想排除在外,其餘的都好說。如果當時有別的學派人數超過儒家,我想漢武帝也會毫不猶豫地把他推到眾多學術的最前方。
但是我們從後來漢武帝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真的做到獨尊儒術了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不會如此。
其次,與匈奴對戰又重視法家思想。
漢朝初年,朝廷為保北方安穩,一直採用和親的政策,漢武帝的姐姐也被嫁往匈奴。被大一統思想影響的漢武帝一直想無匈奴一戰。雪洗漢朝百年恥辱。
打戰就必定要勞民傷財,這個時候的儒家又和漢武帝站在對立面,認為一旦開戰,天下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如果按照儒家學說,那麼漢朝勢必要繼續向匈奴進貢,遠嫁和親公主,這不符合漢武帝的國政所以獨尊儒術在此時就要靠後,天下任何事物都不能影響漢武帝推行國政,這是最根本的原則。
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不能採用儒家的思想,忘圖用言行影響戰場上的士兵,那必然要有規矩,而制定規矩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法,以法治國,以法治人。
這樣,放在戰場上遇到不可控的局面的時候,主將一句退後者斬。就能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讓儒生們去戰場上給士兵講大道理吧。只怕這些人跑得比士兵還快。
正去後世漢宣帝劉洵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總結
從以上敘述可以得知,罷黜百家非百家,而是要把道家排除在外,獨尊儒術非獨尊,則要看漢武帝的國政需求,我需要你,你就是第一,我不需要,那你就要靠後站。
漢武帝晚年,因為國家連年徵戰,民生凋敝,經濟蕭條,此時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又被提上日程。所以任何的學術,都要以漢朝的發展為主,都要順應國家局勢變化。所以獨尊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以上就是我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解,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