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酷暑難耐,打開冰箱,琳琅滿目的冷飲美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消暑的美味,而且還包含著清涼和愉悅的心情。今人如此享受高科技帶給我們的幸福,那麼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人們會享受到這些美味和幸福嗎?
古人很早以前就會在冬天把冰儲存在地窖裡,待到夏天再把儲存的天然冰取出來,以冷凍食物、做冷飲使用。
據《周禮》記載,周天子為了保證夏天有冰使用,專門有相應的機構部門管理「冰政」,管理「冰政」的官員稱「凌人」,有八十名職工,每年的數九寒天在水質好的河裡開始採冰。奴隸們用鎬等工具把冰塊切割、凍實、運輸、儲存在冰窖裡。「冰窖」選在陰涼處,是專門用來儲藏冰塊的,建在很深的地下,儲藏冰時,用新鮮稻草、麥秸、蘆席等做鋪墊,把冰塊堆壘在上面,蓋以樹葉、稻糠、麥秸等物品用以隔溫,再用土蓋嚴,最後用土封存好窖口,以備夏日取用。
古人採用的是原始、簡單的儲冰方法,這種方法儲存的冰消損量很大,三分之二的冰被消融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就加大冰的儲存量,以備能長時間使用和冰的消耗。據說,最古老的冰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的陝西鹹陽、河北易縣、河南新鄭等地,都曾發現過戰國時期的古冰井。
普遍老百姓在夏日常把食物、果品等懸掛於井中或儲存在地窖中,以降低食物的損耗。
古代的「冰鑑好比原始的冰櫃,冰鑑(han)「鑑」音同「捍」,冰鑑意為盛冰之器,兩邊有提環,頂上設有蓋板,上有雙錢孔,既能做摳手,又是散發冷氣的出口。
冰鑑是熱天用以盛冰,並能把食物置於其中的容器。冰鑑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把冰塊放在冰鑑中,既能為食物保鮮,又能釋放冷氣,消暑降溫。《吳越春秋》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冰廚就是夏天為帝王供備飲食的地方,炎炎夏日,冰廚可謂冷宮也。
鑑缶由盛酒的器尊「缶」與「鑑」組合而成。方尊缶置於方鑑正中,方鑑有鏤空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在方尊缶的頸部,鑑底有活動機關,能牢牢固定住尊缶。鑑與尊缶之間留有較大空隙,用以夏天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堪稱精妙。
明代皇公貴族的「冰箱」,也頗令人稱嘆。這是一種用天然冰降溫除暑的箱子,箱子用黃花木、紅木製成,箱子口大底小呈方鬥形,箱內掛錫,箱內設有小孔。箱子外面上面箍兩道銅箍,兩側設有銅環,箱蓋是兩塊對拼硬木蓋板,上面鏤雕有錢形孔。兩塊蓋板一塊固定在箱口上,一塊為活動蓋板。炎炎酷暑,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將時令瓜果飲料置於冰上,吃一口,清涼可口,令人心曠神怡、暑氣頓消……箱內掛錫可防冰水侵蝕箱體,箱底小孔,能將冰水滲出,箱內掛錫不知對身體利害如何?
唐代出現了專門賣冰的「冰商」,冰商生意不太好做,時間一長,冰塊消融,會本利全消。冰窖打開後,需迅速賣完,否則天氣炎熱,窖口打開,冰會迅速化掉,所以賣冰者要提前計算一次銷量,才肯開窖,而買冰者也要提前預約。
據說大約在唐朝末年,工匠們在採集用於製造火藥的硝石時,偶然發現硝石溶於水中,能吸收大量的熱,使水溫降低直至結冰。工匠們受到啟發,把罐中注水放入容器中,容器中加入硝石並注入水,經過實驗,發現注入罐中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溶於水中後,會吸收大量的熱量,使周圍的水凝結成冰。
此技術的應用推廣開後,大大造福了人民。「冰鮮」市場應運而生,冰凍海鮮、冰凍飲料、冰凍果品等等花樣繁多,人們也開始在製冰時,向罐中加入水果、糖、花生、芝麻、紅豆等等食材,北宋年間,京城東京城「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冷飲店中,「冰雪甘草湯「、」甘草冰雪涼水」、「冰雪冷元子」等冷飲應有盡有。
到了南宋,市場上就出現「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極大豐富了人們的夏日食品,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到了元代,來自草原的蒙古商人製冰時加入牛奶、羊奶等奶乳品,製成「冰酪」,使冰凍食物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在清代,官辦冰窖多為磚石砌築拱形地下冰窖,民辦冰窖皆為挖掘土坑,窖穴內注水。據清代《大清會典》記載:清廷在京城共分四設冰窖十八座,由工部都水司監管,統稱官窖,供宮廷或官府用冰。
夏日享受難得的清涼,品嘗降溫去暑冰飲美食,古人的智慧令後人由衷的敬仰和讚嘆。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