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的一個壯美地標便是小浪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幼在風浪裡討生活的船夫漁民,創造出頗具當地特色的另一道美食,這便是濟源人津津樂道的「雞蛋不翻」。
它的食材簡單,僅以米糊、雞蛋為原料即可。一大清早5點鐘,孔氏父女的小鋪子便開張迎客。一大桶米糊在前一天早已備好,一天能賣個精光。
一個簡單的攪蛋液的動作,孔大姐一天要重複兩三百次。而無論生意多好,為了照顧好孩子,下午時分店鋪一定是關門的,丈夫和父親輪流扮演著照顧孩子、到店鋪幫忙的角色。
雞蛋不翻本身的味道比較清淡,有些口味比較重的客人,會要求在雞蛋裡加入辣條,這種辣條叫做「衛龍」,在濟源十分流行。加入後,蛋餅的味道甜甜辣辣,口感中也多了幾分韌勁。
先墊上一層米糊做成的餅,再倒入蛋液,在小模具中慢慢烘烤成一個帽子的形狀,2分鐘便出爐一個簡單的「不翻兒」。
做雞蛋不翻兒全靠這個小小的模具——三足鏊,加上鍾帽一樣的鍋蓋,使米糊和蛋液均勻受熱,烘烤成型。而這種小吃和模具,出了濟源,在其他地市幾乎難以見到。
成型的雞蛋不翻形狀如同一頂帽子,頗受小孩子喜愛,其口感外焦裡嫩,蛋香濃濃。尤其最外圈的一層「鍋巴」,脆酥生香,是精華所在。孔大姐的店開了十餘年,僅僅漲過一次價,從以前的1.5元漲到現在的2元。一天雖然能賣出兩三百個,但利潤微薄。廉價實惠又美味的小攤子,十餘年來凝聚了不少人氣,也飽含著濃濃的人情味。
如果覺得口味清淡,可以在不翻兒中間裹入店家自製的辣椒和泡菜,熱烘烘的蛋餅配上爽口香辣的小菜,別有一番風味。
冬日的清晨,一個剛出爐的不翻兒配上一杯熱豆漿,是許多濟源人早餐的「標配」。「吃了這麼多年也不煩,隔幾天不吃,就會想這個味兒。」一位經常光顧雞蛋不翻小攤的顧客說到。
和其他小吃一樣,雞蛋不翻也有著美麗的傳說背景。不翻兒似帽子,也似小船,這種小吃起源於小浪底一代以河為生的船夫漁民。女主人為了給出船捕魚的丈夫們保平安,特意製作形狀如船的小吃,圖個吉利。在行船之前,不能說翻這類詞彙。可以說東西很重,卻不可以說東西很沉。一個簡單的蛋餅,卻凝聚著家人望穿日夜的等待和平安歸來的期盼。而現在,濟源的許多司機在出車前,也要去吃上一個不翻,以保出行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