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在廣東佛山、清遠、肇慶等建陶主產區調研發現,眾多陶企或因「煤改氣」期限將至倍感壓力,或被氣源保障、氣價波動等難題折騰得「氣喘籲籲」
本報記者:劉荒、劉宏宇
陶瓷是中國傳統優勢產業。雖然英文China(中國)與china(陶瓷)尚有同形異源的考據之爭,但陶瓷作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國家名片則有口皆碑。
「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佛山。」作為我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築陶瓷生產基地,廣東佛山陶瓷行業年產值逾800億元,產量佔全國10%以上,出口量佔全國近四成。
記者近期在廣東佛山、清遠、肇慶等建陶主產區調研發現,眾多陶企或因「煤改氣」期限將至倍感壓力,或被氣源保障、氣價波動等難題折騰得「氣喘籲籲」。儘管陶瓷行業「煤改氣」不能「一刀切」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各地層層加碼、強力推進的做法仍勢頭不減。
今年6月以來,清遠、肇慶等地接連發生天然氣斷供事件,造成數十家企業損失嚴重,威脅陶瓷產業鏈安全。
「煤改氣」,為何總是「氣不順」?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以及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的大背景下,如何化危為機,以變應變,暢通產業循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已成為前述這些陶瓷產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答題。
天然氣接連斷供 眾陶企損失慘重
6月27日,清遠禾雲鎮雲龍工業園發生天然氣斷供事件,持續一天多時間,使企業生產中斷,損失慘重。據清遠市陶瓷企業協會介紹,該園區現有50條生產線,今年春節後復產的生產線,全部使用天然氣作為生產燃料。
由於清遠正茂燃氣有限公司突然停止供應液化天然氣(LNG),園區內天域、寶仕馬、強標等11家陶瓷企業被迫停產,36條生產線受到嚴重影響,造成企業產品降級或報廢、窯爐錕棒斷裂,直接經濟損失達880多萬元。
以廣東昊晟陶瓷有限公司為例,有6條生產線在這次斷供事件中受損,包括爛磚損失、錕棒斷裂、重新升溫用氣費用、延誤交貨違約金等,損失超過195萬元。
對此,正茂燃氣有限公司解釋稱,因第三方施工打穿管道造成斷氣,目前正與對方打官司,將依法釐清責任再予以賠償。
7月12日,清遠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天然氣門站發生斷氣事故,造成源潭陶瓷工業園10家陶企、58條生產線停產,損失巨大。
崑崙燃氣有限公司稱,斷氣原因系上遊設備發生故障,已按企業損失補回相應費用。但當地多家陶瓷企業反映,天然氣頻頻斷供的背後,或與管網設備超負荷運行有關。
清遠市清新區工業園區企業協會秘書長蘇淑雯透露,事故發生前一天,這個天然氣門站日供氣量為111萬立方米,超過安全供氣能力10%以上;如果園區陶企滿負荷運行,管道氣需求量將達150萬立方米,供應缺口較大。園區企業已請求政府主管部門,儘快落實天然氣安全管理,杜絕超負荷供氣現象。
7月6日,肇慶市高要祿步工業園發生停氣事件,四天後才恢復天然氣供應,數十條生產線受到影響。據業內人士透露,有陶企懷疑系管道漏氣所致,但燃氣公司對外宣稱是管道檢修。
目前,清遠、肇慶兩市有近300條陶瓷生產線完成改造,天然氣需求量急劇增加,但供應渠道單一,已經超過管道、門站設備的安全承壓能力,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相形之下,佛山市尚有217條陶瓷生產線未完成改造。佛燃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已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和廣東大鵬等上遊供應商籤訂購銷合同,足以滿足新增用氣需求。目前,該公司正全力以赴推進工程建設,確保9月底前將管線鋪設到位。
儘管佛燃能源信心滿滿,佛山眾多陶企仍憂心忡忡,擔心清遠斷氣事件重演。佛山陶瓷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潘勇文分析,按佛山產區前述待改造生產線測算,需新增用氣量17.9億m3,而佛燃能源2019年財報顯示,其天然氣供應量僅22.49億m3,不知能否「吃得消」?
顯而易見,氣源「卡脖子」已成為建陶企業的心病。尤其是氣源緊張的供暖季,特許經營的燃氣公司,往往價格說漲就漲,「一言不合就斷氣」,陶企處於十分弱勢被動的地位。
眾陶企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8月26日,清遠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向當地陶瓷企業協會發送徵詢函,稱9月份將停氣進行管道檢修,檢修作業時限為6小時。徵詢函還特別申明:「在我司大型LNG應急氣源儲備站沒有建設前,暫不具備停氣期間的保供條件。」至於陶企斷供後生產如何組織,損失誰來負責,則再無下文了。
環保提倡高標準 燃料不應「一刀切」
今年以來,廣東多個陶瓷產區發出「煤改氣」加碼信號,對未能按時完成的陶企將作停產處理。佛山要求所有陶企年底完成天然氣改造並通過驗收;清遠市清城區陶企開年後接到通知,「必須使用天然氣才能點火」;肇慶市高要區強調「未使用天然氣生產的陶企,一律不能復產」;恩平市明確,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煤改氣」。
佛山市陶瓷行業已恢復生產,但部分陶企因「煤改氣」不敢復產。按照年初市裡確定9月30日前完成「煤改氣」的時間表,企業不可能才開工幾個月,又停下來進行改造。
「雖然大家都希望早點復產,但使用天然氣燒制普通瓷磚,基本上做一片虧一片。」一些陶企負責人因擔心氣價不穩、供氣不足,遲遲不敢復工生產。
目前,肇慶市共有陶瓷企業63家、260條生產線。去年9月當地政府印發文件,要求陶企限期完成「煤改氣」或者自願退出。其中計劃實施關停退出的企業,就多達15家、55條生產線。受訪的陶瓷企業代表紛紛反映,該文件「一刀切」傾向明顯,將導致陶企大片倒閉,帶來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廣東建陶企業及生產線數量均居全國之首,在新一輪產業大洗牌中,當地建陶企業破產、倒閉現象較為突出。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有13家陶瓷企業倒閉或破產,並出現從中小企業向大型陶瓷企業蔓延的勢頭。
以廣東雲浮新興縣英發陶瓷公司為例,歷經六次拍賣,最終成交價6280萬元。但該公司各類欠帳達4億元,有100多家供應商被「套牢」。
6月上旬,記者在佛山利華陶瓷有限公司看到大門緊鎖,廊柱上破碎的瓷磚撒落一地。貼在大門上的法院破產重組決定書顯示,共涉及債權人354人。
2019年,利華陶瓷被列入當地首批「雄鷹計劃」和「擬保留的十家陶瓷企業」名單。該企業負責人直言,「煤改氣」是導致企業破產重組的重要原因。
據記者了解,廣東省自今年7月1日起,執行2019年發布的《陶瓷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新標準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濃度限值,分別設定為30mg/m3、100mg/m3、20mg/m3,比現行國家標準還要嚴格許多。
作為全國最早實施24小時在線監測的產區,佛山陶企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提高煤燃料的使用效率。蒙娜麗莎、新明珠等知名陶瓷企業,採用新工藝改造水煤氣,達到使用天然氣的同等水平,但綜合成本更低,且排放物限值遠低於廣東省標準。
有業內專家指出,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陶瓷行業的三大汙染物,其排放主要與生產工藝、環保治理技術和治理水平有關,與使用的燃料種類沒有關係。這個專業論斷,在蒙娜麗莎等陶企已通過對比驗證。
「環保提倡高標準,燃料不應『一刀切』!」一家陶瓷企業負責人吐槽,煤制氣已經達到超低排放,為啥非要強制使用天然氣?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會秘書張旗康等人認為,企業只要重視環保治理,就能夠做到超低排放。
2019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擬補助2.22億元資金,用於全省建築陶瓷行業清潔能源改造。肇慶等地對今年1月底前完成「煤改氣」的陶企,每條生產線除省裡專項資金補助50萬元外,又分類進行獎補,最高數額為50萬元。
然而,當地陶企似乎並不買帳——每條生產線平均投入1.2億元,改造費用不過80到100萬元,但生產成本與使用煤制氣相比則高出20%—25%。一條生產線僅窯爐部分,每年成本將增加1000多萬元。
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分析,從2004年至2014年,我國陶瓷磚產量連續10年快速增長;2015年至今,則陷入增長停滯、逐年萎縮的下行通道,2020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數據顯示,佛山市陶瓷行業近四年的總產值分別為:2016年1012億元,2017年997億元,2018年830億元,2019年總產值824億元。
潘勇文認為,2020年形勢更為嚴峻,如佛山陶企全部改燒天然氣,因承受不了成本上升而停產倒閉的企業至少三分之一,產值將減少300億元—400億元,這還不包括產業鏈上遊的陶瓷機械、化工色釉料、物流運輸等配套產業。
氣價高企威脅生存 陶企呼籲供氣市場化
「我們被迫籤署了天然氣三方購銷協議,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肇慶市一家陶瓷公司老闆拿出一份《天然氣三方購銷協議》,不滿地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
記者看到,協議明確:「甲方通過乙方向丙方供應天然氣」,但丙方即陶企須按「計劃」用氣,提前將每月用氣計劃報送乙方,「如丙方因主觀原因導致月合同量執行偏差超過10%,甲方有權對丙方後續月合同量進行調整,而毋需徵得乙方或丙方同意。」
「這份格式合同設置了諸多不平等條款,甲方高高在上,乙方態度強硬,不容協商。」這家陶企希望在用氣量、付款方式上靈活一點,對方堅持一條不能變,不籤合同就不供氣。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各地天然氣價格不同,造成產區和企業間不公平競爭。目前清遠、肇慶兩地天然氣價格在2.3-2.6元/m3之間,而佛山比這兩個地方高16%左右,比湖南、江西、山東等產區高約20%-22%。
即使在佛山市,各區價格也不統一,比如禪城區3.4-3.6元/m3,三水區3.65元/m3。
廣東省多家陶瓷企業反映,燃氣成本上升損害陶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尤其在當前市場不景氣,需求下滑的大環境下,靠提高產品價格來維持利潤率、消化用氣成本上升,顯然並不現實。
「即使按2.6元/m3的氣價計算,每平方米瓷磚的燃氣成本為4.68元,比使用煤制氣增加1.55元。」張旗康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如果將蒙娜麗莎西樵生產基地改用天然氣,一年總共要增加6300多萬元的成本,讓企業實在害怕。」
「最大的壓力就來自燃氣」,廣東永聖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永祖,舉著2019年的財務報表對記者說:「我們肇慶的工廠全部『煤改氣』了,光改造就投進去兩三千萬元,燃料成本直線上升,導致產品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力。2019年白忙活了一年,分文未賺。」
5年前,是永聖陶瓷最風光的時期。那時,7條生產線全開,光工人就有1600多人;如今,老羅最多只敢開4條生產線,工人也少了一半。
「即使加上政府的補貼,企業都賺不到錢了。氣價一旦再漲上去,我們中小企業將無法生存。」幹了30多年陶瓷的羅永祖,自稱這是他最困難的時刻,「繼續幹掙不到錢,購買新設備投資巨大,遷往外省也看不到成功案例,進退兩難」。
「由於廣東氣價波動大,清遠產區遭了很多罪,不管你是用管道氣還是LNG,價格都是燃氣公司說了算。有的燃氣公司一年強制陶瓷企業籤7份合同,漲4次價格,即使之前籤了合同也一樣。」廣東天弼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黎友海呼籲,既然推行天然氣,就應該保證氣價透明,這樣行業才能活得下去。
「目前,全國各地天然氣價格差別很大,沒有價格聯動機制,會不會涉嫌壟斷?誰來維護天然氣的價格體系?」除了氣價波動和壟斷外,尹虹更擔心天然氣供應量成潛在問題。
建築陶瓷連續性24小時生產,運行期間不能斷電斷氣。2013年,福建晉江172家建陶企業全部完成「煤改氣」,但2014年因供氣不足部分陶企被迫停產;2017年,華北地區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高邑,也發生過因「氣荒」導致陶瓷企業大面積停產事件。
部分陶企負責人呼籲,各地推進「煤改氣」環保治理,應尊重市場規律和生產實際,按照「以氣定改」的要求改造和安裝設備。然而,包括廣東在內,多地不允許陶企自建氣化站和瓶組站,企業生產命脈完全掌握在燃氣公司手裡。在氣價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一刀切」實施「煤改氣」,必將拉高企業生產成本,危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陶瓷產業鏈的上遊供氣必須市場化。」廣東新明珠陶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先輝說,只要成本相當甚至略高,陶企對於「煤改氣」也能接受,關鍵是上遊不能變成「氣老虎」,以「半市場經濟」卡住行業的脖子。
另外,天然氣質量也同樣堪憂。近年來,個別陶瓷產區由於天然氣供應量嚴重不足,實施「錯峰用氣」,並從原先輸送的一類氣換成二類氣。潘勇文說,由於二類氣熱值不穩定,燃燒後硫嚴重超標,不僅嚴重影響產品質量,還增加了陶企汙染物治理成本和難度。
暢通產業循環,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除了環保壓力,部分國家對我國陶瓷的反傾銷日益加劇、國內房地產市場遇冷等原因,也給我國陶瓷業帶來重重壓力。最新海關數據表明,今年1至7月,我國建築用陶瓷出口量678萬噸,同比減少26.9%。
疫情發生後,各級政府部門統籌推進稅費減免、貨幣信貸、降低成本、用工保障等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但受環保、市場、運輸等多方面制約,陶瓷行業面臨嚴峻壓力,燃料「一刀切」無異於「雪上加霜」。
全國人大代表、唯美集團董事長黃建平認為,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大規模推進「煤改氣」「油改氣」,有效促進了節能減排和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但作為製造業主要清潔能源之一的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程度依舊不高,高氣價制約了天然氣在我國製造業中的推廣,不利於提升製造業競爭力。
黃建平建議,要加快構建多氣源競爭的供應體系,推進調峰氣價的落地,建立區域天然氣交易中心,來破除工業用天然氣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更多製造業企業能經濟實惠地用上天然氣,促進位造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最近幾年,記者在佛山、淄博、夾江等多個建陶主產區調查發現,本來作為清潔能源改造手段的「煤改氣」,卻因政策「一刀切」變成了治理目標,而背離了排放達標應該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的常識。
一些受訪業內人士呼籲:政府部門的職責應該是逐步提高環保排放標準,而不必「一刀切」強制企業推行「煤改氣」,要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的環保標準、守住底線、加強督查,把選擇使用什麼燃料的自主權交給企業,還給市場。
「『煤改氣』越改越生氣,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儘快看到眾多陶企穩生產、穩就業的迫切願望,讓廣東這一優勢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廣東多家陶業負責人向記者反映。
事實上,地方政府也致力於幫助陶企渡過難關。今年來,為紮實做好「六保」「六穩」工作,佛山市圍繞陶瓷等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提出「建鏈、補鏈、強鏈、穩鏈、延鏈」,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市級層面很同情企業,」佛山市政府的一位官員私下向記者透露,「陶瓷業是我們的傳統支柱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疫情下又遭遇了多重困難,市裡很注重傾聽陶企的普遍呼聲,從『六穩』『六保』的角度,也希望能給予足夠時間、分步驟實施『煤改氣』,但上面催得緊,有時也感到很無奈」。
7月9日,佛山市召開陶瓷行業清潔能源改造工作推進會,將全市陶瓷行業「煤改氣」完成時間延緩至12月31日,並允許企業自建LNG站,政府承諾陶瓷企業保障有氣用,而且能夠用得起。
儘管佛山陶瓷行業「煤改氣」的大限延遲三個月,眾多陶瓷企業並沒有鬆一口氣。「3個月的時間還是太短」,佛山市一家陶瓷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能活下來已屬不易,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升級改造。」
「企業仍然擔心氣價不穩、供氣不足。佛山陶瓷行業天然氣耗用量已經十分驚人,誰來保證不斷氣及生產穩定?」張旗康說,「如果無法保證不斷供及生產穩定,清遠事件肯定還會再次發生」。
「陶瓷行業『煤改氣』一刀切,還將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帶來挑戰。」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教授劉定平認為,目前,我國天然氣進口已達50%-65%,遠超過安全警戒線40%,國家能源戰略也應考慮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等因素。
劉定平提出,制定政策一定要科學、公正、客觀,因地制宜,宜煤則煤,宜氣則氣,做好天然氣不足的準備,保留煤制氣裝置。
肇慶市多家陶企建議由省政府統一牽頭,調查了解全國各地的氣價政策及氣源供應情況,協調處理全省各地「煤改氣」的有關政策,避免區域化差異明顯,造成不公平競爭。
「除了擔心供氣量不足,還擔心供氣價格與違約責任等問題。」佛山市設計聯合會秘書長羅傑等業內人士建議,應開放天然氣供應市場準入,打破壟斷壁壘,確保用氣安全和供氣穩定。同時,保障用戶議價權和選擇權,促進燃氣公司提高管理和服務質量。
7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4部委聯合頒發關於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科學合理用能管理,避免和糾正「一刀切」的去煤化政策。同時,指導各地清理規範天然氣管道收費,嚴格成本監審,採取上下遊聯動方式,儘可能降低非居民用氣成本。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