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阿姨心聲:「廢物式養老」,讓我的晚年生活越來越不快樂

2020-12-16 千帆說情感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個人晚年有錢有閒,兒女孝順,老了後能頤養天年,就是幸福生活。所以許多兒女在父母年老後,給他們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不讓父母忙碌操勞,不讓他們操持家務,把老人當成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人,以為這就是真正的孝順。

可這真的是老年人需要的嗎?作為父母,他們也和年輕人一樣,有對自我價值的期許,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說優渥的生活滿足的是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可被他人需要,活出自我價值,卻是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幾個大學生去老師家做客,學生們吃完飯後,老師對白髮蒼蒼的母親說:「媽,洗碗了。」老師的話讓學生們很不解,一向文質彬彬的老師,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

看到學生們不解的目光,老師說:「母親雖然老了,但她不希望閒著,讓她洗碗,她才會感覺到自己仍被兒子需要,心裡會充實愉快一些。」

老師說的話沒有錯,對老年人養老這個問題,我曾與許多老人聊過天,他們無一例外都持有同樣觀點:人到老年,最害怕的,是讓別人感到毫無用處,被拋棄而產生的孤獨感,會讓一個人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狀態中。

鄰居70歲的趙姐對此就深有體會,她的女兒對她非常孝順,不讓她做飯、打掃衛生,也不讓她帶孫子,她想做點什麼,卻完全幫不上任何幫,慢慢地,她越來越不快樂。

為什麼會是這樣?下面是她的自述,也許會對你的養老生活有所啟發。

退休前:

要說我們這代人,年輕時該吃的苦都吃了,如今條件慢慢好了,想吃什麼有什麼,想穿衣服,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衣服任你挑選,可為什麼幸福感會越來越低?尤其退休以後,當我有了自己時間,可以享受退休後的自由生活時,卻感受不到快樂。

要說前半輩子,用打仗兩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我的丈夫在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患病身亡,這麼多年來,我一邊帶女兒,一邊工作,加之要不斷學習業務,生活的忙碌可想而知。

對我來說,工作和女兒,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個也不能放下。我常常把單位的工作帶回家來做,女兒寫作業時,我就趴在她對面工作,等她寫完作業睡下,我又開始學習業務知識。第二天早晨六點起床,為女兒做早餐,開車送她到學校。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雖然忙碌,但工作業績帶給我滿滿的成就感。在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女兒對我百般依賴,我們既是母女,又是朋友,之間無話不談。

以至於二十多年後,當回憶起這一幕,我都認為,這是我生命中的高光時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歲月。因為在單位裡,我被領導和同事需要;在家中,我被女兒需要。我用自己的辛勞和能力掙得優厚的薪水,又用這些薪水,給女兒創造好的生活條件,讓她可以無憂無慮地走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

這是我存在的價值,因為自己的付出,我影響了另外一個人的一生。

退休後: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我55歲退休那年,女兒結婚了。

突然從工作中解脫出來,我很不適應。為了打發時間,我報旅遊團出外玩了幾次,想體驗人們所說的走在路上的感覺,可很快我就感覺乏味,提不起興趣。有時候與朋友們一起玩鬧的時候,我時不時感覺到落寞,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人的一生就這樣完了嗎?退休後,生命的意義何在?

女兒生孩子後,我原本想幫女兒帶孩子,可女兒不讓,她說我忙了許多年,現在正是享福的時間,帶孩子太累,她已經請了保姆。女兒不但不讓我帶孩子,還擔心我一個人居住,在吃飯上湊合,讓保姆做好飯後每天給我送來。

每周末,女兒會僱鐘點工來家裡打掃衛生,所以我平常在家中,幾乎什麼也不用做,每天無所事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人「有作為」,才會「有快樂」,我希望自己被女兒需要,而不是每天混吃等死,那人生的意義何在?

現在,我經常回憶起年輕時被他人需要的感覺,那時候雖然累,但日子過得充實,每一天都精神十足。而現在,我成了一個無用的老年人,被他人照顧,卻對他人毫無作用。

白巖松曾說過一句話: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一個人在晚年想要獲得幸福,首先要有充足的物質條件,能滿足日常需求,以及未來養老所需費用;其次,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兒女陪伴,這是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求;最後是做一個有用的人,獲得生存的價值感,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這三者缺一不可。

那麼,如何獲得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我看來,要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是兒女不能讓老年人閒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兒女,一定不要認為老年人閒著、衣食滿足就是幸福,只要老年人想做的事情,不涉及安全方面,就做到儘量滿足。老年人在做事中不但鍛鍊了身體,也會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存的意義。

如果可以,老年人可以養一兩個寵物,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被寵物需要的滿足感,會讓自己體會到全心付出的快樂。

二是滿足老年人想了解新事物、新知識的需要,幫助他們適應社會。

人在年齡增大後,學習能力下降,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掌握能力遠落後於年輕人。尤其在如今社會,網絡普及,智能化時代的來臨,更讓老年人無所適從。所以當老年人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時,兒女們應耐心教會他們。

讓父母學會如何掃碼乘坐交通車;如何在網上預約掛號看病;如何在網上購物點外賣;如何利用網絡查找路線;如何識別網絡詐騙等。如果可以,兒女們也可以教會父母下載應用軟體等。當父母們學會了這些,被社會拋棄的念頭也會減輕,才會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少了孤獨感。

有時候,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甚至比物質方面更重要,讓他們體會到被他人需要,而不是在無所事事中快速老去,這樣的感覺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廢物式」養老讓老人們深受打擊,網友:別讓父母覺得自己是廢物
    女兒把父母照顧得很「體貼」,可老人卻不開心,年輕的子女們需警惕「廢物式養老」王女士今年35歲了,有一個兒子正在上小學,平日裡老公的工作忙,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是由王女士一個人來操持。再加上王女士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的年紀大了,王女士隔三差五的就得回娘家照看下老人。王女士打小就受父母的寵愛,所以她的話父母們很愛聽。不過最近王女士卻和父母鬧起了小矛盾。
  • 「廢物式養老」興起:永遠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沒用
    等父母變老後,子女要扛起孝敬老人的責任,讓父母能夠度過幸福的晚年。小滿生活在單親家庭,為了彌補對他的愛,媽媽對他悉心照料,讓他健康快樂的長大。如今媽媽已經退休,小滿也已經結婚生子。為了孝敬母親,小滿將其接到自己身邊,每天都讓媽媽吃好喝好,不讓她傷心難過。
  • 「廢物式養老」引爭議:子女自以為的孝順,實則正在摧毀老年人
    其實,這是老人在拒絕廢物式養老的表現,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01中國特色——廢物式養老中國是一個倡導孝文化的國家,如果哪家的孩子不孝順老人,不僅會被街坊朋友笑話,更會被社會輿論譴責。因為這樣的養老方式,正在無形中慢慢將老人「廢物」化,因此也被稱為「廢物式養老」,如今引發了巨大爭議。雖然生活環境變得更好,然而心情卻越來越糟,熟識的街坊被陌生人替代,自由隨心的生活方式被兒女的科學養生替代,滿園的蔬菜被鋼筋水泥替代,安靜的夜晚被汽車聲替代。
  • 75歲的吳阿姨,她不願意去社區養老的理由,引發很多老人共鳴
    75歲的吳阿姨,她不願意去社區養老,理由很簡單,她說出了老年人的心裡話。01.75歲的吳阿姨吳阿姨今年75歲了,她老伴不在了,一直和兒子媳婦同住。你別看吳阿姨年紀大了,她每天還幫忙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每件事情都是她親力親為的做。小區裡和吳阿姨同齡的老人們,大多數都是請保姆照顧,或者去社區老人「幼兒園」養老了。
  • 70歲丁克老人的話:「無子女,我甚至不能一個人洗澡」,晚年悽涼
    70歲丁克老人的話:「無子女,我甚至不能一個人洗澡「,晚年悽涼近日,一名83歲老人獨自去公共浴室洗澡被拒絕的事件,在網絡熱炒。那使我想起了老家的鄰居大娘,她和老伴也是「丁克」一族。在她70多歲的時候,老伴去世後,她獨自一人去洗澡,儘管澡堂沒有拒絕她入內,但她還是老了,自己洗澡很吃力。沒人幫她搓背,又由於洗得慢,又有點缺氧,她最終暈倒在浴室裡。隨後,儘管她被搶救過來,但也發出了「無兒無女,我甚至不能獨自洗澡」的感慨,讓人十分痛心。選做「丁克」,難道真的是青春瀟灑,晚年悽涼?
  • 「拿養娃錢來養老」,我國首批丁克已60歲,晚年生活悽涼還是瀟灑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我國也有很多人早早就選擇做了丁克族,首批丁克已步入晚年生活,現已60歲,那麼他們的晚年生活究竟怎麼樣呢?一:普通人出現老無所依狀況李叔叔和劉阿姨年輕的時候是典型的北漂,沒錢沒權沒房子,為了不讓孩子跟著兩人一起受罪,也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四個老人,夫妻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做丁克,經過多年的打拼,兩人在北京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了錢也有了房,就是沒有孩子。
  • 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惹人慕 她們給女性上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
    01 前兩天我寫過一篇關於66歲阿姨一生未婚的文章,很多讀者會擔心,如果女人一生不結婚的話,是不是在晚年過得很悽慘   原標題: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惹人慕 她們給女性上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     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希望我的文字能夠溫暖你的心。
  • 一生不婚,50歲退休,她們給女性上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
    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希望我的文字能夠溫暖你的心。記得點擊「關注」我哦!01前兩天我寫過一篇關於66歲阿姨一生未婚的文章,很多讀者會擔心,如果女人一生不結婚的話,是不是在晚年過得很悽慘,很孤獨。所以,老年的孤獨感和結不結婚關係不大。但真的有人把退休後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在綜藝節目《夢想改造家》中說到五個50歲的姐姐組團養老的故事。在四川成都有3個姐姐,她們一直是單身,平時也都住在一起生活的非常開心,有空就會一起去好多地方遊玩。
  • 寫給70後:老了後,我要回農村養老
    70後,是漸漸老去的一代。即將步入六十歲的他們臉上已布滿了皺紋,身體也沒那麼健朗了,在外拼搏了許久,他們也想過一個安穩的晚年。 高爾基說:「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令人後悔的是時間。」
  • 67歲老人重男輕女的下場,女兒在養老,兒子在啃老
    年輕時重男輕女,晚年女兒在養老,兒子卻在啃老。 向阿姨/67歲 我和老伴的晚年生活真的是一言難盡,其實也都怪我,年輕的時候太糊塗了,到老了才明白,女人都不容易,真是苦了我的女兒。
  •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晚年生活已成定局,孤獨是常態
    我是一位80後,和很多身邊的年輕人一樣,都是獨生子女。不知不覺父母也到了退休年齡,他們也即將迎來晚年生活。然而,當我開始正視父母的養老問題時,我才偶然驚醒,發現父母的晚年生活其實早已經成為定局,那就是孤獨是常態。不得不說,這一屆的父母實在是太難了。
  • 居家智慧養老,託起幸福晚年
    近年來,我縣持續加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打造智慧養老新模式,依託現有網際網路資源,開展居家智慧養老服務,以「智慧養老」助力「老有所依」,託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原來,家住寶塔社區的74歲老人羅根京這兩天身體不舒服,由於子女在外上班,老人一直一個人居住。指揮中心接到老人的訴求後,第一時間聯繫醫生上門服務,為老人進行身體健康檢查。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只需要摁一下呼叫器,他的需求就會有專人進行對接。
  • 不婚族和丁克族越來越多,以後如何養老?
    面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婚族或者丁克家庭。有網友趙老伯表示,他已經75歲了,老伴前幾年因病住在康復醫院裡面,自己現在一個人住在家裡,雖然膝下也育有一兒一女,但也不可能經常來照顧自己,真的犯起重病,也只好鄰裡相助了。其實,現在的獨居老人與不婚族、丁克家庭也差不了多少。相反,不婚族和丁克家庭還能夠趁著年輕時多積累一點金錢以備年老時使用。
  • 70歲單身女人的大實話:我一生沒有結婚生子,晚年生活過成這樣
    隨著生活節奏以及結婚成本的增加,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結婚,甚至是連戀愛的都越來越少,在這個越來越開放的時代,好像大家更注重自我的發展。在許多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裡,結婚生子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階段,但是現在不婚或者丁克人群的增加,也讓我國的婚戀結構發生了變化。
  • 75歲老人坦言:人到晚年,有錢與沒錢的區別太大,趁早多存錢吧
    75歲潘阿姨說,人到晚年,手裡有錢跟沒錢的區別太大了,親家老兩退休金高,手裡積蓄多,我兒子平時去親家就多,而回來看望我就少了很多,不打電話,也就過節時回來看看就走了。02、傾訴人:70歲的潘阿姨潘阿姨有一兒一女,都在同一個城市裡居住,可他們卻很少回家,偶爾回來也只是看看,買些日常用品,待一會就走了,沒有更多的交流。而我兒子卻是經常開車去親家那裡吃飯,有時還主動開車帶他們一起出去遊玩。主要還不是因為親家給他買的車,每次出去親家報銷費用。
  • 一位58歲女人的心聲:家有長壽老人,是我後半生苦難的開始!
    作者:王小花導語:人都不想過苦日子,如果可以的話,總希望自己的生活甜如蜜,不要有過多的磨難。可世間不如意十有八九,很多人的生活都不像想像中那麼美好,但即使如此也要熬下去。只有真正經歷的人才知道,家有長壽老人,其實是生活苦難的開始,即使苦惱也無可奈何。58歲曾阿姨村裡的曾阿姨是獨生女,年輕的時候,親戚都讓曾阿姨找個上門女婿,這樣也方便孝順父母,但曾阿姨的父母很開明,並沒有必須讓她在老家,而是讓她自由戀愛。對此曾阿姨對父母也抱有感激。
  • 一位70歲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提前做好4件事
    而這幾項,對於正在走向晚年的人而言,都將會面臨。老年生活,註定是一個逐漸失去的過程,先失去工作,再離開孩子,接著熟悉的人一天天減少,到最後,孤獨地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如何過好晚年?在我周圍,這是許多中老年人經常討論的話題。
  • 5位阿姨花183萬裝修豪宅,組團養老,這樣的生活你羨慕了嗎?
    你有沒想過自己退休後的養老生活,選一處依山傍水之地,蓋一間茅草小屋,種種菜,養養雞,和三五好友嘮嘮家常,喝喝茶。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歲月靜好,不辜負過往。
  • 64歲阿姨感悟:我有存款,找老伴不同居不結婚,只談戀愛
    其實他們的要求真的不高,只是希望那個人能真心實意的對自己,兩人認認真真的一起走好了下半場而不是對對方有所圖謀。事例跟我們同一棟房子的張阿姨,今年64歲,她的丈夫已經去世十多年。張阿姨的兒女都在外地工作生活,而她自己一個人獨居已經十多年。
  • 養老只要有錢就夠了?你可能想得太簡單了
    T博士T博士教你買保險大家好,我是T博士。最近在新聞裡,看到了一位老人的遭遇,心裡泛起很多無奈。江蘇揚州的曹老先生,已經99歲高齡,教師出身,是市裡有名的書法家,有四兒兩女。和朋友聊起這個新聞,她感慨說:以前覺得老了只要有錢,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現在覺得我們還是把養老想得太簡單了。老來有錢當然是重要的,關係到老年的生活質量和尊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提醒大家要儲備養老金。但養老只有錢也是不夠的。在哪裡生活?誰來照顧和陪伴自己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