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70後:老了後,我要回農村養老

2020-12-17 騰訊網

文/夏莫

01

人生就像是一場漫長的旅途,搭上這趟列車的人們朝著各自的目的地邁進,本以為一輩子很長,可它偏偏轉瞬即逝,下一秒的自己已經是一個白髮老人了。

70後,是漸漸老去的一代即將步入六十歲的他們臉上已布滿了皺紋,身體也沒那麼健朗了,在外拼搏了許久,他們也想過一個安穩的晚年。

高爾基說:「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令人後悔的是時間。」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隨著歲月的推移,我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辛勞的父母也漸漸年老了。

為兒女勞碌了一輩子,70後的他們也想過一段自己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講,城市的喧囂讓他們眼花繚亂,跟不上時代的他們更願去享受農村生活。

70後的父母也是經歷過一個貧窮的時期,那時的水還很清澈,那時的人心也很淳樸,相比較現在而言,他們更喜歡以前的「田園風光」。

02、老了後,回農村養老

老了後,回農村養老,這是70後父母的心意。勞碌了一輩子,為兒女買房買車,可他們仍舊適應不了現在的生活。

城市裡,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

這個資訊時代變化太快,原本揣錢上街的人現在都使用手機來支付,以前月薪過萬的工作已是百萬富翁,而如今年入百萬的人已不在少數。

年輕人的壓力增大,父母的壓力也在增大,他們已經不適應如此快節奏的生活,畢竟那個年代的他們騎上自行車都是奢侈。

孩子們已經長大,不再是那個被保護的雛鳥了。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正在為下一代積蓄拼搏。而老了的父母不願如此了,他們更想逃離這個喧囂的城市,回到寧靜的那個鄉村。

沒有了收入,生活的壓力就會增大。待在城裡,到哪都要花錢,而且高科技的生活,確實顯得格格不入。回到農村養老,生活節奏會變慢,更適合休養生息。

70後已是慢慢老去的那一代,他們把大把的青春和精力,都花費在了孩子的身上,花費在了賺錢養家這些事上。如今老了,更想要有一個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養老。

03、老了後,回農村養老

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不給他們增添麻煩。一畝地,一方魚塘,自給自足。

年輕人超前的思想讓父母困惑,他們的接受能力在慢慢退化,甚至在生活習慣上兩個年代的人也有很大的矛盾。

兒女選擇忍讓,父母選擇退步,明明都在改變卻始終意見不一。兒女過不慣老人的生活方式,老人也過不慣兒女們的生活方式。

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生活總有摩擦,也總會增添分擔和不便。老人心裡不舒坦,子女心裡也不好受。比起給兒女添麻煩,老人更願意去農村過自己的「邋遢」日子。

在贍養父母這方面,兒女必然義不容辭,可再怎麼相處,兩方總會有一方適應不了。與其讓老人過被安排的生活,不如放手,讓他們過「小兩口」的日子。

時間慢慢流逝,他們互相陪伴的日子也在慢慢減少,既然老人選擇不打擾,那子女也要選擇尊重。

回農村養老,生活壓力小,也能減少子女的負擔和麻煩,而且也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畝地,一方魚塘,想吃點什麼,自己種;耕種累了,或是閒了,釣釣魚,優哉遊哉。

自給自足,安逸也踏實,簡簡單單過完一生。

04、老了後,回農村養老

那裡,有成長的記憶,有老鄉的親切,那裡是心紮根的地方。

老人都講究「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老了就應該回到當初生長的那個地方,對於他們來講,那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地方。

在孩童時期,與小夥伴一起在池塘裡玩耍,一起偷著去田野裡烤紅薯,一起去抓魚蝦……

那時的天空還很藍,夜晚的星空也很美,可如今卻大不如前了。當初的小夥伴早已各奔東西,只剩幾個還留在鄉村,偶然去看望的時候他們還很熱情。

中午端著飯碗四處溜達,總會碰到朋友吆喝著進家門,時不時還被邀請嘗下自家的飯菜,前一秒推脫,後一秒碗裡就多了一塊肉。

老鄉總是十分熱情,散發著農村樸實的人情味。再回到現在,城裡的生活。

每家每戶忙著各自的生活,關上門就不再出來。說是五年的鄰居卻從來沒碰過面,即便碰面了,也沒有幾句寒暄的話。冰冷的家裡只聽得到電視的聲音,感到格外孤獨。

人在老的時候,總是會回想起過往當然,對於未來也沒大的期望了,只要健健康康度過晚年,孩子幸福,就算是最好的心願了。

回農村養老,總感覺家鄉有一種親切感,老了,更嚮往農村的生活。

05

70後,在外拼搏了一輩子,想回家好好養老。

康德說過:「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即將步入老年的70後,沒有青年人的活力,也不再是扛起家庭重擔的「大山」了。在外拼搏了一輩子,自己也需要快樂,只想回農村好好養老。

想像著在自己的紅牆小院裡種上花花草草,在空曠的菜地種上蔬菜,陽光灑落在院子裡,自己閉上眼坐在躺椅上。

聽著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啼聲,聞著遠處傳來的花香,偶爾跟經過的村裡人搭個話,無憂無慮過著屬於自己老年生活,好不自在!

年邁的父母已經經不起折騰,他們只願過一個安逸的晚年!70後的他們,也該好好歇息過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在老人心裡,城市是屬於愛打拼的年輕人的,農村才是他最想要去的「歸宿」。那裡沒有明爭暗鬥,只有鄉村濃情。農村,才是他最終的「根」。

-END-

今日話題:

當你老了,想回農村養老嗎?

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70後,當我們老了就回農村老家,擇三間房子,一個院子,頤養天年
    70後的我們,大部分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於農村的感情,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不管走到哪裡,都帶著一股濃濃的鄉土味。在外面漂泊久了,總想著回到家鄉,回到出生的那個原點。外面的都市很繁華,總是缺少了「落葉歸根」的感覺,也只有回到家鄉,心裡才覺得踏實,才覺得生命有了終結。
  • 20年後農村的地誰來種?60,70後已經老去,80,90後誰會回去?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總數早就超過了14億,目前來看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員都十分的充足,但是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進步,更多的年輕人都會選擇去城市打拼,以謀求更好的發展,想要回農村種地的真的很少,現在大多數還在農村種地的人群大多是60,70年代的人們,但是20年之後呢?
  • 過去農村講究生兒防老,現在農民經濟壓力大,10年後該如何養老
    導語:過去農村講究生兒防老,現在農民經濟壓力大,10年後該如何養老。以往的農村,生兒防老是農民常掛在嘴邊的話,因此也讓農民對生育觀非常重視。在農村常有這種說法:「多生幾個孩子,總會有一個成才的」,所以過去農村才有了多生孩子多福的觀念。
  • 60後、70後的心酸:年輕時被婆婆欺負,熬成婆後又遭子女嫌棄
    「這日子沒法過了,再過下去我要氣死了,我要回老家!」「行啊,不走誰是龜孫子,我現在就讓你兒子買票,趕緊走人!」一大早,鄰居家就傳來一陣又一陣的斥罵聲,可想而知那對婆媳又發生矛盾了。自從年前這戶人家的婆婆從農村老家過來住了3個月後,幾乎一天一小吵,兩天一大吵,完全沒消停過。婆婆是典型的70後農村婦女,一輩子為了拉扯兒子結婚生子,一年365天幾乎天天沒閒過,玩命似地為兒子攢錢,就為了將來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讓兒子媳婦養老送終。可對於這個在農村受老一輩人壓制了一生的婦女來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當婆婆,這樣她也可以過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 北京市密雲區建立「鄰裡互助點」養老模式破解農村居家養老難題——
    民政局通過招標比選的方式,在每個鎮選擇1家社會信譽好、為老服務經驗豐富的養老服務機構作為「鄰裡互助點」的管理機構,再由他們立足本鄉本土、就地取材用人,招募本地熱心公益、有能力開展養老服務的村民作為鄰裡互助員,並把其住所當作「鄰裡互助點」。
  • 看過四川這5個家庭的新農村別墅生活後,我找到了選擇回老家的答案
    朋友聽說我要去四川了,放下工作熱情的跟我介紹了N多景點,什么九寨溝、稻城亞丁、太古裡,還有棒棒雞、龍抄手、燈影牛肉這些吃貨們的專屬天堂,最後還給我安利了可愛的國寶......
  • 我老了,你養嗎?
    被他活埋的老人,我甚至無法想像她的恐懼和絕望。哪怕我們現在把她從活死人坑裡撈回來,但是我相信她內心肯定是死了比活著要舒服一些。 一位柴姓老人平靜說出的話,是許多農村老人慘烈的生存現狀。 (二)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噬老?
  • 農村養老保險每年交100元,交滿15年後,每年能領多少養老金
    一年交100元的養老保險沒有多大意義,要繳納養養老保險的話,最好選擇高一點的檔次,很多地方已經將100元的最低標準取消,改為了200元。農村養老保險的領取條件目前,農村養老保險和鄉鎮社會養老保險已經兼併,統一稱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它覆蓋了城鎮戶籍非從業人員的養老制度,並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共同構成社會養老體系。
  • 70後父母巧妙應對:孩子我不帶養老也不麻煩你
    面對子女啃老,父母不管心裡是否情願,但考慮到子女的不易或是自己的養老問題,也會變被動為主動,因此,老年帶娃成了普遍現象。不過,並非所有老人都心甘情願被啃老,所以面對這種新型啃老70後父母也想出了應對方法。新型啃老正在流行?70後父母用一招巧妙應對90後的劉晴一畢業就選擇結婚,婚後不久就生了寶寶,是個令人羨慕的年輕媽媽。
  • 多數農村老人沒有養老錢,怎樣才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你怎麼看?
    所以,未來農村養老是一個大問題,非常的關鍵。因為農村的老人他們沒有退休金,晚年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和家庭。再加上他們本來就沒有多少收入,晚年的生活保障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如果真的能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當然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但現實生活中這一點可能很多人做不到。為什麼呢?
  •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目前我國確實存在「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的這種說明。現在農村地區大部分種地的人都屬於中老年人,而絕大多數年輕人則選擇外出打工。有的年輕人覺得在外打工要比在家種地賺的錢多,還有的年輕人不願意待在農村的原因是覺得沒有大的發展,但不管是哪種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種地的人確實要比以前少得多。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於種地來說都沒有什麼清楚的概念,甚至都很少提到種地的事情。
  • 20年後,條件好生態更好,人卻很少,5種生活在農村的人,有誰?
    農村種植大戶一般以家庭種植為主,夫妻兩個勞動力按耕種能力流轉土地面積,有的流轉100畝,有的流轉200畝,有的流轉300畝。在流轉土地時還要考慮到所種植作物所需要勞動量,種植水稻面積要多一點,種植藥材面積要少一點。總之,能種植多少就流轉多少,不浪費。
  • 回不去的故鄉,找不到的親情,出生在農村的70後,童年已恍若隔世
    然而外婆實在捨不得與自己的獨子親骨肉分開,大舅送出去沒隔幾天她就哭著鬧著「一家人就是餓死也要死在一起」,要死要活去讓人家把兒子還給了她。恰好這時有人對外公說,鄰縣有一個沒有孩子的有錢的老寡婦想找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作伴,好吃好住,也不用做什麼累活苦活,另外每年還給一些玉米帶回家,三年後把女孩再送回來。
  • 農村老人如何養老?上海有不同服務模式,新的「三年計劃」也在起草中
    記者從今天召開的上海市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會上獲悉,《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圓滿完成。據悉,農村養老服務三級網絡已全面覆蓋,鄉鎮敬老院建設持續推進;在某個大行政村或幾個小行政村連成的片區,建有託養功能的社區為老服務場所;而在村組層面,針對農村老人生活習慣「因地制宜」設置了睦鄰點,推動互助式養老。
  • 寫給奔五的70後:餘生,請多愛自己一點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70後的一代,已經走過了一半人生。站在五十歲的門檻外,回望曾經走過的路,除了感概,還是感概。感概還沒擁有便已失去,感概還沒成功便已漸老,感概還沒好好愛過便已分離。奔五的70後,大半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為了子女的生活而忙碌,為了美好的家園而打拼,走過半生,卻忘了自己曾經也有過理想,自己曾經也有過青春。奔五的70後,後半輩子該為自己而活了,好好愛自己,你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感受更美好的人生。
  • 未來10年,這些人群可能都要回農村?背後的現實很「殘酷」!
    根據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的城鎮化人口增加了近2億城鎮居民,從2009年的6.22億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8.13億人,然而與之相反的,我國的農村人口從7.09億人下降到了2019年底的5.64億人,也差不多降低了1.5億人。很多農村人都嚮往著去城市生活,不願意在農村待著,尤其是如今的各地落戶政策出現後,又出現大批的農村戶口轉向城市戶口了。
  • 「我花70萬,買不來你家一個床位」,21世紀還有「養兒防老」嗎?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老人的眼中,「養兒防老」是生孩子的重要原因,人丁興旺多半是幌子,畢竟在以前沒有「養老保障」,年過半百之後依靠的只能是孩子,而現在就不同了。現代中國社會各項福利制度不斷完善,國家也出臺了多項「養老制度」,保障人們退休後的基本生活。
  • 寫給5年後的我|你好啊,郭小歌
    寫給5年後的我|你好啊,郭小歌2020-12-17 10:12:21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郭小歌:我反覆想了幾秒該怎麼稱呼自己,小歌?玲子?算了,還是叫你郭小歌吧。記得剛上班的時候,看到同事小姑娘去廈門鼓浪嶼旅遊,她在那裡的時光郵局給自己寄了一封信,說是十年還是五年以後會收到,那時候我心裡挺羨慕的,因為我沒有機會去鼓浪嶼,更會吝嗇那十塊二十塊的時光郵費,看到《大眾日報》上刊登的這則「五年之約」,我立馬提筆寫給你。
  • 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農村老人格外注意73和84歲,這又是為何
    前幾天村長叫我交養老保險,突然給我整蒙了,我才24歲,從未想過自己能活到取養老金的年齡。取養老金是60歲,意味著還有36年,這36年裡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而說到年紀大,養老這些事情,我想到了農村的一句俗語。
  • 年輕過,沒老過,強風吹拂的養老攻略撲面而來
    可面對老去這件事,誰都是新手啊,年輕過,沒老過,請問有那麼一顆珍視寶寶的心去珍視老人嗎?他們倒地的時候就如中空的大樹,突然僕倒,猝不及防。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以前無法明白,等真正失去時,才發現自己一直是小孩子,等那個替我擋住風雨、擋住死亡的人不在了,我才長大。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越來越想把老人安頓好,養老就是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