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過去農村講究生兒防老,現在農民經濟壓力大,10年後該如何養老。
以往的農村,生兒防老是農民常掛在嘴邊的話,因此也讓農民對生育觀非常重視。在農村常有這種說法:「多生幾個孩子,總會有一個成才的」,所以過去農村才有了多生孩子多福的觀念。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村固有的情形也在發生著改變,比如說以往的農村完全是依賴於土地生存,沒有其他過多的經濟來源和收入,但是,由於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大的追求,過去只要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就可以了。
隨著經濟發展,農民離開土地外出打工之後,慢慢地對土地的依賴性就變弱了,農民可以通過土地以外的其他方式獲取更高的收入,但是,與此同時,農民對物質的追求也不僅限於解決溫飽問題了,這樣一來也就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加劇了生活的負擔。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堂弟小張(化名)結婚沒有多久,夫妻倆也沒有穩定的收入,他們看著別人到城市裡買房子,自己原本沒有這個經濟基礎,但是為了面子,依然四處借錢支付了首付購買了期房,這樣對他原本沒有壓力的生活,卻額外增加了每月還貸的負擔。
由於小張的收入並不穩定,每當收入不濟的時候,還需要朝別人借錢還貸,這樣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大的經濟壓力。
不幸的是小張的老父親生病了,經過診斷需要住院治療,但是需要一筆不少的費用,小張根本拿不出這個錢來,他的父親雖然過去也積攢一些錢,但是都給小張買房子交了首付,小張的父親在家裡飽受病痛的煎熬,實在受不下去了,就跑到了女兒家,還是女兒把他送進了醫院。
當前的農村,像小張這種情況的家庭還真不在少數,有不少進城買房的農民,經濟條件並不是太好,有的人是出於攀比心理,也有的人是為了兒子結婚,勒緊褲腰帶進城買的房子,再加上子女教育等,這樣的家庭經濟壓力都不小,對於今後老人養老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困難。
根據目前這種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十年後農民養老的方式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依然還是會依靠子女養老,如果子女的負擔比較大,那麼對於老人的生活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這是必然的結果。
對於現在的70後來說,10年後也就成為了老人,直接面對著個人的養老問題,如果有前瞻性的農民,現在早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了,別再指望子女太多。比如說為自己交上一份社保,或者是買一些商業保險,這將來都是老年之後的一種依靠。
有的人會說,日常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很拮据,那就適當地為自己能節省下來一點是一點吧,也算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對此不知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