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詩,詩就是我,以詩為命

2020-12-25 光明日報

2月20日,詩人劉章在石家莊病逝,引發文學界特別是詩歌界的深情緬懷。這不禁令人深思:他的創作留下怎樣的啟示?

劉章是一個農民,他高中畢業後就回鄉務農,在小學代過課,在山上放過羊,也曾任大隊會計、副大隊長。他在勞動之餘,筆耕不輟,在《詩刊》等刊物發表了大量詩作,出版40多部詩集,他的《北山戀》曾獲全國首屆新詩獎,詩歌《牧場上》廣為傳誦。就是這樣一個本色的農民,為何能在新鄉土詩人群體中佔有顯著位置?

劉章的創作歷程,深刻地實證了「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個道理。他生活的上莊是燕山深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這裡,他辛勤勞動,「除草田間,打柴山窪,晝日裡黑汗白流不在家」,即使夜間睡夢中,也「惦記汗水澆的好莊稼」,所以在他的詩中「有來自他骨頭和血肉的那些元素」。他以山鄉為創作背景,從大山中挖掘真善美,寫了大量充滿濃鬱生活氣息的詩作。在他聲名鵲起以後,也沒有離開山鄉,而是聽從田間的意見在農村一待幾十年,始終「鄉音不改」「詩情不衰」。他認為「家鄉的泉水是哺育我的乳汁」,要使作品「不失泥土味,不丟山石音」,就要深入和融入生活。所以,他的詩歌如同山中潺潺流淌的泉水,明冽甘甜,攜著大山的精髓美質;如同山間的花香草綠,美麗淡雅,帶著清新的鄉野氣息。可以說,劉章的詩歌是生活的給予。

劉章的創作表明,愛心是創作的動力。一個詩人必須有愛心,有愛心才能使詩歌有溫度、有熱度、有力度,有高度。現在有些詩歌不近人情、不暖人心,就是因為詩人缺少對生活的愛心、對人民的愛戀。劉章是一個愛家鄉的詩人,他有濃重的戀土情結和懷鄉情緒。對家鄉的熱愛、對鄉親的摯愛構成了他創美的強大心理定式和審美心理結構。山水自然、風土人情,經過他愛心的同化、情感的灌注,變得搖曳多姿、神奇靈透,幻化為歌頌鄉親的詩句,或美化為誇讚山鄉的詩句。儘管中年以後走入城市,但他的審美視域始終投注在山鄉。他對這裡仍是那樣的眷戀、痴迷,因為這裡是他生命的家園、精神的樂園。但在劉章的詩歌中,他的故鄉已經不僅僅是深藏在大山腹地的小山村,而是一個具有相當文化底蘊和美學風範的生存空間。鄉親也不僅僅是生他養他的衣食父母,而是民族精神的象徵。這樣,他的愛心就不僅僅是局限於某種狹隘的個人感情,而是上升為一種博大、深厚的愛戀。他一往情深地用鄉音為人民歌唱、為祖國讚美,「鄉音不改,我的詩情不衰/唱高山流水,向五湖四海」。

劉章溝通古今,飽受中國詩歌藝術的薰陶與營養,在長達近七十年的創作實踐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他不斷追求、不斷創新。他追求詩歌的大眾化、民族化,追求新詩與舊體詩詞的結合。他從各種詩體中吸納養分,博採眾長,兼容並蓄,為詩歌走入民眾、繁榮發展,摸索創造出了一條新路。他長期以來致力於新詩與舊體詩的結合,也就是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新詩。他吸收現代鮮活的語言入詩,運用舊體詩的對仗、韻律入詩,如《燕山歌》《牧場上》繼承了民謠短小明快、趣味盎然、言簡意深的特點;《山行》《新絕句選》是五言、七言絕句的成功運用;《湖光》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借鑑了宋詞元曲的長短變化、錯落起伏的語勢美;《田園牧歌》引元曲入詩,簡潔明快,抑揚頓挫;《古句新題》集各種古典詩詞的特色於一體,並融入新詩的美質美味,成為廣為傳誦的詩歌。他的創作拓寬詩歌的路徑,增添詩歌的魅力,也使得其詩歌自成一體,在當代詩壇上確立自己的位置。

劉章這位年屆八旬的老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詩歌可以長存,他的「我就是詩,詩就是我,以詩為命」的創作態度,更是後輩學習的榜樣。

(作者:楊 揚 楊立元 單位:唐山師範學院)

相關焦點

  • 元稹給白居易的一首答詩,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簡單的來說就是夜裡喝醉了酒躺在一個被窩睡覺,白天手拉手一起遊玩。這畫面不要太美。 你以為這就夠了,這些在白居易和元稹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據後人統計,兩人來往通信1800多封,互贈詩篇接近1000篇。不信你看隨便拎一首白居易的詩出來,標題多有微之,如《除夜寄微之》、《夢微之》,再看白居易給元稹的信,開篇就是:微之微之!
  • 我用此法記詩不易忘
    我曾是一位民辦老師,我教了十幾學,由於國家政策,我們一起下崗了。對於教學學生記詩詞,頗有心得,如果這個方法用好了,想記多少首詩就可記多少首。只要你願意,能夠辦得到。現在我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來分享記憶方法。
  • 我的世界:終末之詩是MC的結局?!
    在我的世界之中,當玩家擊敗末影龍跳下傳送門之後。當你在準備迎接新的地圖,準備擊敗新的boss時,這時候你會發現沒有地圖也沒有怪物,出來的只有一段長達9分28秒的滾動英文字幕,這個英文字母它它就是終末之詩!有很多玩家嫌棄這段字幕滾動的速度太慢,往往都會選擇直接跳過字幕。
  • 今晚,我想把最美的詩送給你
    果然忙碌才是我的常態,今晚就和大家分享我最最最最欣賞和喜歡的5首小詩,希望你們也能從中收穫清澈溫暖的力量,希望他們給予你的文字的力量,陪伴你度過每一個艱難時刻。我感覺宇宙在流動 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間這首詩初讀來十分地大氣,尤為那句『我感覺宇宙正在流動,在你的眼睛和我之前』。
  • 李白最含蓄的愛情詩,全詩20字,翻譯過來就是:笨蛋,我想死你了
    它可能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千古名句,也可能是「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今天要說的是李白最含蓄的愛情詩,全詩20字,翻譯過來就是:笨蛋,我想死你了!一個女子深夜難眠,站在戶外看月亮看了好久,一直到寒露侵身,回到屋裡還是睡不著,還是隔著水晶簾望月,那一幅眼神,真是寫活了,有好多好多的心情意思,都在那玲瓏望秋月的眼神裡面。
  • 初讀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文|簡樂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是詩經裡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一句也是千古以來人們耳熟能詳的佳句。那這句詩有什麼特別之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衣服領子和衣服是連在一起的,青青子衿,就是青色的衣領,也就是領口的位置。這首詩是一首戀人之間的情詩。詩人是一名女子,她所愛慕的男子是,一位身穿青色外衣領的男青年。這句詩又處在這首詩的第一句前半句。為什麼一首愛情詩,開頭寫的卻是所愛慕人的青色的領口?
  • 原創現代詩《我死了》
    原創現代詩《我死了》 在希望中發芽 向陽光借取昂然的顏色 在黑暗中生根 向泥土索求猙獰的存活 陽光會忘記、那微不足道的借據 泥土會忽略、那無關緊要的失去 可我終究感到痛苦
  • 《詩經》裡的這首小詩,讓我想起一個張愛玲《半生緣》那樣的故事
    那年的冬天,我為了備考研究生,蝸居在校外的出租屋裡溫書。向晚的時候,偶然逛到街口的「大樹碟行」去租了一張盜版碟,就是這部《半生緣》。大學四年,我像這樣看過了一千多部電影,到今天還能記起來的已經屈指可數,但這部《半生緣》我一直記得。因為它講了一個好故事:一對性格、經歷截然不同的戀人無助地行走在兩條近乎平行的人生軌跡上。
  • 白居易16歲寫了首詩,名動京城,開啟詩王傳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比如說如果在詩的題目之中有"賦得"兩個字,大多都是參加科舉應考之作,不過也並不完全,比如說在送別詩中也屬常見。在送別的場合,詩人賦詩也經常被限定題目,只不過由於題目被限定,詩人發揮起來自然有所不便。所以一般來說,這類詩文中佳作確實是比較少的,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賦得詩"絕對是白居易的這首。
  • 李白的一首寫景名詩,開頭第一句就是狂言,震撼人心!
    一字一詩,一詩一畫,無不搖動人心。「十步殺一人」的李白能做到「深藏身與名」,「十五觀奇書」的李白能「作賦凌相如。」這是李白,也是大唐的俠客。讀李白的詩詞就像在賞畫,那裡面有大唐的萬國來朝,有安史之亂的民不聊生。仗劍天涯的李白,遊遍三山五海,留下無數名篇。「飛流直下三千尺」壯觀瀑布猶在眼前,「舉頭望明月」故鄉人與自己看的是同一輪月亮,永不回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
  • 不就是背詩嗎?你家孩子也可以會
    劇中,除了這裡成為經典之外,之後還有一處給劇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範閒作為「沒得感情的背詩機器」在醉酒後的所作所為,從李白到杜甫,從白居易到李商隱,從蘇東坡到辛棄疾,從王安石到柳三變……只見眾目睽睽下,他面色潮紅,白衣飄飄,時而大笑,時而悲痛,整個人,恍然如夢,如登仙境。
  • 很適合孤獨時讀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後豁然開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月下獨酌四首·其一》,便是一首表現孤獨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李白之手,是李白組詩作品《月下獨酌四首》中的第一首。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竟是當年語文課本上的必背詩。那麼李白這首詩傳達出來的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呢?這就要從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開始說起。
  • 草堂讀詩|賞析:希梅內斯《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應該怎樣才能從今天的岸邊一躍而跳到明天的岸上。滾滾長河夾帶著今天下午的時光一直流向那無望的海洋。我面對著東方、西方,我向南方和北方張望……只見那金色的現實,昨天還纏繞著我的心房,現如今卻像整個天空分崩離析,虛無迷茫。
  •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為什麼當代詩歌創作一片沉寂?
    有朋友問: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為什麼當代詩歌創作一片沉寂?詩是什麼?詩為心聲,詩以言志,詩是韻文。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這句話是有局限的。只要有語言,只要用來交流的時候帶入了韻腳節奏,那就是詩歌。老外也有古詩、現代詩的,同樣遵循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徵:高低起伏、節奏感、押韻。
  • 草堂讀詩|故事: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我在櫥間款步徜徉的時候,心中常有朦朧的至恐之感:我就是那位死去了的前輩,他也曾像我一樣踽踽蹣跚。人雖不同,黑暗卻完全一樣,是我還是他在寫這篇詩章?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早報、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博爾赫斯的詩作《關於天賜的詩》,由林之木翻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他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
  • 詩·心志丨王鶴良:我的祖國我的情
    詩·心志丨王鶴良:我的祖國我的情 2020-03-17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起源》學者與吟遊詩任務攻略 隱藏支線學者與吟遊詩流程分享
    導 讀 我的起源學者與吟遊詩任務怎麼做?
  • 臺灣詩人林婉瑜:詩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寫詩?
    豐饒的性情,黠慧的詩心,帶著釉光的詩風,確實顯示她超越同輩的才華,為中國臺灣地區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以下為林婉瑜在最新作品《愛的24則運算》中的自述,講述了她的詩歌創作之路。那是一個大風吹遊戲:「大風吹,吹喜歡電影的人。」很多人站起來了,空出了很多的位置。「大風吹,吹喜歡寫作的人。」少數人站起來了,空出少數的位置。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這句詩是我見過最美的「白露」詩
    杜甫畫像說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才對!那麼,可能就有小夥伴疑惑了:這首詩我知道,明明是杜甫寫了思念弟弟的詩,怎麼又扯上了題目的「最美白露詩」呢?其實這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先來說說白露,何為白露?顧名思義,白色的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 朱慶餘和張籍的贈答詩,精妙出彩,詩外的故事更是被傳為一段佳話
    這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一首唐詩了,它的作者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年方16歲,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而這首詩所描繪的重點就是這句「待曉堂前拜舅姑」,這是新娘子早晨拜見公婆前的心理狀態。由於拜見問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大清早就起了床,在紅燭光照中妝扮,等待天亮,好去拜見問候公婆,堂前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