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為什麼當代詩歌創作一片沉寂?

2021-01-12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問: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為什麼當代詩歌創作一片沉寂?

詩是什麼?

詩為心聲,詩以言志,詩是韻文。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這句話是有局限的。

只要有語言,只要用來交流的時候帶入了韻腳節奏,那就是詩歌。

老外也有古詩、現代詩的,同樣遵循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徵:高低起伏、節奏感、押韻。

為什麼總是有人說讀西方詩沒有感覺?

我們不精通他們的語言,找不到他們的語感,更無法兼容他們的語境和文化。

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韻文交流,即使粗鄙如「rap」。誰都是說話交流的,只要有語言,有情感,就有詩的存在。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覺得只有傳統古詩詞才是詩,咱們國家才配得上「自古以來的詩之國」稱號。

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文化發展到一定的層次,必然出現藝術作品,而語言文化藝術必然是最早興起的藝術。

中國有《彈歌》,有《麥秀歌》,西方有《亡靈書》,有《荷馬史詩》,只不過語言系統不一樣,節奏感和韻腳在不同的位置。

中國當然是詩的國度,但是沒有哪個人類社會不是詩的國度。

你可以說我抬槓,可我就是不喜歡人盲目自大,把自己抬得過高。

漢字文化當然是輝煌璀璨的,但是和其他文化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詩詞的沒落是全世界的,並非中國獨有。

這是整個世界的問題。

中國古詩詞沒落特別明顯

因為中國產生了語言迭代——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作為記錄體存在的位置。而中國古詩詞是建立在文言文基礎之上的語言藝術,因此被強行中斷,並產生了現代詩這種結合西方結構的情感表達方式。

注意,不是現代詩不好,情感到位、文採風流,表達奇特的現代詩,擁有了超過文言文的情感抒發能力,也擁有了絕大多數受眾。

容易寫,容易讀,情感熱烈,再配合漢字特有的發音,很容易做到鏗鏘有力,感染讀者。

現代詩的白話文基礎,決定了和古代詩詞文言文表達優美、含蓄的情感不同,中國的詩詞之路在這裡被強行割裂。

古詩詞的逐漸沒落是必然的

現代詩歌的門檻極低,易寫難精,也導致了大眾對詩詞整體水平的期望值降低。

我們口渴的時候,是選擇沐浴更衣之後的煮茶湯、論英雄,還是直接去飲水機接水喝?

當然,很多老闆喜歡茶道——但那只是興趣愛好,或者擺譜需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與生存飲水已經沒有了關係。

古詩詞在文言文被取代之後,於中國語言文化就已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成為被擺上茶臺的精神追求,成為了一種古文化。

你有這個愛好,是好的精神追求,但是沒有的話,一樣可以活得很滋潤。

詩詞地位的大下降,有其歷史必然性,沒什麼好抱怨的。

讀的人沒有了興致,寫的人不願意浪費精力,中國的古詩詞早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沒有詩詞,日子會不會發生變化?

除了少了一些風花雪月的矯情之外,沒有區別。

古詩詞雖然曾經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佔據高位,大放光芒,但都是過去式。那是唐朝對詩歌的重視,是詩文可以換功名的時代產物。

詩詞的產生,不過是節奏型韻文的開端;詩詞的文字化,不過是平仄形象化發音的規範;詩詞的昌盛,不過是以詩文取仕的國家政策的調整。

它本身只是一種文藝創作,這種文藝創作失去了真金白銀的兌換價值之後,剩下的就只是單薄的興趣之愛了。

詩壇永不沉寂

古詩詞逐漸沉寂,但是詩壇並不沉寂。

現代詩壇的亂象,是前所未有的。

有講究情懷的大師們在慷慨激昂,有講究情調的小資們在哀怨呻吟;有對格式不斷突破的「幼兒園體」、「梨花體」,有對內容不斷突破的「靈魂寫作」、「肉體寫作」;有獨自清高的敝帚自珍,也有阿諛奉承的無恥吹捧。

這樣的現代詩壇,怎麼能夠用「沉寂」二字來形容呢?

詩壇永不沉寂,只不過詩的形式一直在變化。

詩詞說到底不過是韻文,說到底不過是語言,承載的只是記錄的美感。時代不同了,觀念不同了,我們有照片,有視頻,有散文,有小說,有段子,有朋友圈,多的是其他選擇來記錄心情和美感。

熱愛是自由選擇,不愛才是正常。

現代詩取代古詩詞的脈絡,是清晰的,不可逆轉的。即使國家層面重新提倡對古詩詞的重視,也不過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種方法。

沒有基礎的愛好,總歸是空中樓閣。

要想恢復古詩詞的絕對地位,首先得恢復文言文——這是開歷史的倒車。

所以,現代詩才是當下,雖然不一定是未來,但是未來的詩壇,絕不是古詩詞說了算。

未來不可知,過去不可逆。

詩壇會一直熱鬧下去的,我們盡可以鄙視各種偽古風的出現,各種喊麥順口溜的存在,各種離奇詩派的崛起,但是歷史從來只有一個真理:

時代滔滔,永不回頭。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我平時的文章講格律,賞古詩,喜歡古詩詞含蓄優美的表達,卻絕不厚古薄今。

個人很喜歡古詩詞,而且很不喜歡現代詩——因為我釐不清那些奇奇怪怪的門路,也不是很喜歡過於熱烈的情感爆炸(悲喜交加,浮於表面)。

但是本人尊重文化的發展方向。

就目前來看,詩壇沒有沉寂之說,有的是甚囂塵上。

如果詩真的有一天沉寂了,那只能證明人的思想死了,或者是世界成為了喬治·歐威爾的1984。

相關焦點

  •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
    五、七言近體詩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在詩歌創作領域中長期成為一種支配形式,並且,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成功,這不能說詩的格律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它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今天我們不應當結束它的生命,而應當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去探索更廣闊的途徑,來謳歌我們的時代,使它的生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 中國百年新詩中的軍旅詩歌丨挑燈看劍詩如鋒(下)
    而近年來,人們對當代軍旅新詩的創作與發展越來越不滿意了,考察當下的軍旅詩歌創作,一些作品語言粗糙、激情泛濫、空喊口號、詩味寡淡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不追求意境的營造,缺少藝術想像,表達過於直白,使得軍旅詩歌數量雖豐,但精品佳作匱乏。等等。如何提高軍旅詩的創作質量?與歷史相較,為什麼大詩、史詩幾難看到?儘管新詩創作的門坎很低,好像誰都可以寫,現在又是網絡自媒體,自由表達的空間很大。
  • 張翼飛流行詩歌,當代最美個人詩集。期待更多世人的發現!
    我自2015年在獄中開始有計劃性的創作當代「流行詩歌」以來,到如今已有五年多時間了,總共創作了一百多首極具個人特色的當代「流行詩歌」。這早已超出我當時的預想,對此我甚感欣慰!在這之前我寫過許多古體詩卻從未寫過現代詩,不知該如何下筆!但自從第一首詩歌《童戀》的完成,使我有了些自信並開始嘗試寫一首現代詩歌,於是結合我當時的心情及所思所想我完成了第二首詩歌《青春的告別式》的創作。第一首詩歌是古典類型,第二首詩歌則是用現代的口語來完成的現代詩歌作品,二者風格有很大差距。
  • 頂尖刊物《詩刊》,卻接連刊載尿尿詩、結巴詩,誰來拯救中國詩歌
    中國的現代詩經歷民國時期的初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展,至今已經趨於成熟,而不管你讀不讀詩,你都必須承認創刊於1957年的《詩刊》是中國當代詩壇的風向標。如果用更加直白的方式來理解這件事,那麼《詩刊》就相當於水果界的榴槤,汽車界的法拉利,代表著中國現代詩歌的天花板。
  • 「臧棣詩系」:詩歌是對生命的感覺的捍衛
    現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研究員。出版詩集有《騎手和豆漿》《最簡單的人類動作入門》等。曾獲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人、中國十大先鋒詩人、中國十大新銳詩歌批評家、當代十大新銳詩人等;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詩歌節。致敬辭快速。高效。焦慮。虛無。
  • 我就是詩,詩就是我,以詩為命
    2月20日,詩人劉章在石家莊病逝,引發文學界特別是詩歌界的深情緬懷。這不禁令人深思:他的創作留下怎樣的啟示?劉章是一個農民,他高中畢業後就回鄉務農,在小學代過課,在山上放過羊,也曾任大隊會計、副大隊長。
  • 2020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評選2019中國詩歌十佳名單
    《中國漢詩》《中國漢詩》由白居易詩歌研究會主管,自創刊以來刊發作者400餘人次。2019年先後舉行了「中國00後詩歌大展」「魯迅文學院34高研班詩歌大展」「全國少數民族詩歌大展專號」,不但有曉雪、白庚勝、吉狄馬加、葉延濱、傅天琳、李少君等名家名作,也扶持了大量基層作者和青年作者。
  • 尋求二十一世紀詩歌發展的切入點:從探討現當代優秀詩歌流派出發
    從五四運動以來,縱觀詩歌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現了許多傑出的詩人,這些詩人形成了不同的詩歌流派。二十世紀初,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大白等人是第一批嘗試用白話來創作詩歌的,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流派」嘗試派「,這也就是新詩最初萌生出來的雛形。
  • 【一起來讀詩】中國詩歌節參會詩人詩選之一
    巴蜀地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具有悠久的詩歌文化傳統,享有「自古詩人皆入蜀」的美譽,李白、杜甫、蘇軾、郭沫若等一大批詩歌巨匠都在巴蜀大地河川留下不朽的名篇,這裡是浸透了優秀詩歌傳統和人文底蘊的一片文化區域。  中國新詩已經走過了一百餘年的艱辛歷程。在發展過程中,詩人們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了獨特、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就。
  • 李海洲:這可能是最獨一無二的一屆詩歌周,在當代詩歌發展史上會留...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著名詩人梁平作為活動主持人,代領大家開門見山地「點題」成渝兩地詩歌的表達。在李海洲看來,詩歌從來沒有川渝之分,巴蜀共同構成了中國詩歌的重鎮。「川渝兩地的歷代詩人,共同給漢語、給中國詩歌做出了巨大貢獻,兩地詩人在語言方式、生活方式都是相同的。」疫情期間,李海洲也寫了四五首詩。「因為疫情,原有的生活被打亂,被迫去思考很多問題。」
  • 吉林省娛道文化傳媒父親節特別籌劃| 15位中國詩人獻給父親的詩
    長詩《另一個世界的悲歌》被評為中國90年代女性文學代表作之一,被翻譯成英文(歐陽昱譯)於2018年在英國劍橋《長詩雜誌》(Long Pome Magazine))頭條全文發表。曾獲「聞一多詩歌獎」、羅馬尼亞阿爾蓋齊國際文學獎等多項中外詩歌大獎,並被授予羅馬尼亞榮譽市民。2020年,瀟瀟的詞條被收入德國、歐洲最大的文學詞典:《外國當代文學批評詞典》。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在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風格中,宋詩散文化特徵應是突出的一面,並且對後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當代,對於改善我們的詩詞創作,亦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此,本文談點個人認識。一、詩的內容本來是散文的按理說,詩是詩,文是文,詩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但在事實上,二者除有韻與無韻的區別外,於藝術屬性方面,卻有著許多方面的內在關聯。
  • 《聞一多詩歌獎獲獎詩人叢書》《新發現詩叢》新書首發
    12月21日,在冬至日的暖陽中,由閻志和《中國詩歌》主編的《聞一多詩歌獎獲獎詩人叢書》、《新發現詩叢》在卓爾書店舉行首發式。兩套叢書集中展現了中國詩壇中堅力量和未來新星的數千首佳作,彰顯中國詩歌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成為第六屆武漢詩歌節獻給詩壇的一份禮物。
  • 詩歌就是生活
    詩歌就是生活文|羅伯特·潘·沃倫 譯|楊紹偉在我成長期間,詩歌是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父親是個小鎮上的買賣人,他在肯塔基的一個小村裡經營一家地方銀行。他總是給孩子們朗讀詩歌。我母親也常常這樣做。當我去同外公一起度暑假的時候,外公也時常給我引述詩句。我們的屋子裡到處都是書。
  • 當現代詩歌遇見當代版畫,徐志摩、胡適未及親見的跨界碰撞!
    戴望舒是 1930 年代現代詩派的領軍人物,《望舒詩稿》是他這一時期新詩創作的自選集,原書「目錄」上還有《自序》一篇,惜正文中空缺。 為了增加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閱讀興味,這次選印又特請五位青年版畫家分別為五種詩集精心創作各具風格的版畫插圖,以收詩圖並茂之效。
  • 成都國際詩歌周|李舫:讓我們在詩神的羽翼下 分享心中火花
    考究當代詩壇和文壇,我們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詩歌是成都的一張名片。成都是屬於詩歌的,是無數詩人的精神遠方。詩歌是這座城市獨特的語言,也隱喻著成都人詩意的生活方式。」李舫在致辭中寫道。她也細細梳理了成都與詩歌交融的悠久歷史——自古詩人皆入蜀,入蜀必然入成都。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大都曾在成都留下過足跡,並由此誕生出傳誦後世的名詩名句。
  • 詩歌賞析(詩作者:吳燕青/詩評者:沙浪—香港)
    每每打開其詩歌專輯,我常會不由自主地眼睛一亮,清新而又濃鬱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其作品大多以小見大,思緒飛揚,勇於創新,字裡行間不乏心靈上的電光石火。《影子比光更明亮》乃是女詩人大膽運用「反向思維」創作的一首成功作品。首先,其標題赫然醒目,頗有反向奇效,引人入勝。其次,此詩開門見山,自然切入正題:「麻鷹盤旋海空白色海鷗低飛海面/白蘭地在蘭桂坊舉杯集體訴訟」。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在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風格中,宋詩散文化特徵應是突出的一面,並且對後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當代,對於改善我們的詩詞創作,亦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此,本文談點個人認識。一、詩的內容本來是散文的按理說,詩是詩,文是文,詩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但在事實上,二者除有韻與無韻的區別外,於藝術屬性方面,卻有著許多方面的內在關聯。
  • 為什麼學詩歌?董卿:詩無止境,詩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關於為什麼要學詩歌,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主持人董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為什麼要學詩,因為詩詞就在那裡,生生不息千年,被詩詞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中華民族文化以詩歌為載體,代代相傳至今,因此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中國文化的根,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和自己的下一代學習和繼承。至於詩歌,著名的美學家蔣勳也有一些見解,據他自己的採訪,他透露自己小時候,父親讓他從張若虛背《春江花月夜》並背誦這首詩,但他並不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但他認為這首詩很酷。
  • 草地詩人阿信的詩,如何能成為詩歌對疫情的一個回答?
    在今天,安靜具有巨大的倫理價值《驚喜記》的寫作橫跨三十多年時光,是一個邊地詩人的詩歌編年史。阿信來自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甘南草原,那裡的生活簡樸而寧靜,節奏單調而緩慢,這樣的環境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也許是人生的困境或局限,但對一個詩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命運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