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為什麼當代詩歌創作一片沉寂?
詩是什麼?
詩為心聲,詩以言志,詩是韻文。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這句話是有局限的。
只要有語言,只要用來交流的時候帶入了韻腳節奏,那就是詩歌。
老外也有古詩、現代詩的,同樣遵循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徵:高低起伏、節奏感、押韻。
為什麼總是有人說讀西方詩沒有感覺?
我們不精通他們的語言,找不到他們的語感,更無法兼容他們的語境和文化。
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韻文交流,即使粗鄙如「rap」。誰都是說話交流的,只要有語言,有情感,就有詩的存在。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覺得只有傳統古詩詞才是詩,咱們國家才配得上「自古以來的詩之國」稱號。
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文化發展到一定的層次,必然出現藝術作品,而語言文化藝術必然是最早興起的藝術。
中國有《彈歌》,有《麥秀歌》,西方有《亡靈書》,有《荷馬史詩》,只不過語言系統不一樣,節奏感和韻腳在不同的位置。
中國當然是詩的國度,但是沒有哪個人類社會不是詩的國度。
你可以說我抬槓,可我就是不喜歡人盲目自大,把自己抬得過高。
漢字文化當然是輝煌璀璨的,但是和其他文化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詩詞的沒落是全世界的,並非中國獨有。
這是整個世界的問題。
中國古詩詞沒落特別明顯
因為中國產生了語言迭代——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作為記錄體存在的位置。而中國古詩詞是建立在文言文基礎之上的語言藝術,因此被強行中斷,並產生了現代詩這種結合西方結構的情感表達方式。
注意,不是現代詩不好,情感到位、文採風流,表達奇特的現代詩,擁有了超過文言文的情感抒發能力,也擁有了絕大多數受眾。
容易寫,容易讀,情感熱烈,再配合漢字特有的發音,很容易做到鏗鏘有力,感染讀者。
現代詩的白話文基礎,決定了和古代詩詞文言文表達優美、含蓄的情感不同,中國的詩詞之路在這裡被強行割裂。
古詩詞的逐漸沒落是必然的
現代詩歌的門檻極低,易寫難精,也導致了大眾對詩詞整體水平的期望值降低。
我們口渴的時候,是選擇沐浴更衣之後的煮茶湯、論英雄,還是直接去飲水機接水喝?
當然,很多老闆喜歡茶道——但那只是興趣愛好,或者擺譜需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與生存飲水已經沒有了關係。
古詩詞在文言文被取代之後,於中國語言文化就已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成為被擺上茶臺的精神追求,成為了一種古文化。
你有這個愛好,是好的精神追求,但是沒有的話,一樣可以活得很滋潤。
詩詞地位的大下降,有其歷史必然性,沒什麼好抱怨的。
讀的人沒有了興致,寫的人不願意浪費精力,中國的古詩詞早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沒有詩詞,日子會不會發生變化?
除了少了一些風花雪月的矯情之外,沒有區別。
古詩詞雖然曾經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佔據高位,大放光芒,但都是過去式。那是唐朝對詩歌的重視,是詩文可以換功名的時代產物。
詩詞的產生,不過是節奏型韻文的開端;詩詞的文字化,不過是平仄形象化發音的規範;詩詞的昌盛,不過是以詩文取仕的國家政策的調整。
它本身只是一種文藝創作,這種文藝創作失去了真金白銀的兌換價值之後,剩下的就只是單薄的興趣之愛了。
詩壇永不沉寂
古詩詞逐漸沉寂,但是詩壇並不沉寂。
現代詩壇的亂象,是前所未有的。
有講究情懷的大師們在慷慨激昂,有講究情調的小資們在哀怨呻吟;有對格式不斷突破的「幼兒園體」、「梨花體」,有對內容不斷突破的「靈魂寫作」、「肉體寫作」;有獨自清高的敝帚自珍,也有阿諛奉承的無恥吹捧。
這樣的現代詩壇,怎麼能夠用「沉寂」二字來形容呢?
詩壇永不沉寂,只不過詩的形式一直在變化。
詩詞說到底不過是韻文,說到底不過是語言,承載的只是記錄的美感。時代不同了,觀念不同了,我們有照片,有視頻,有散文,有小說,有段子,有朋友圈,多的是其他選擇來記錄心情和美感。
熱愛是自由選擇,不愛才是正常。
現代詩取代古詩詞的脈絡,是清晰的,不可逆轉的。即使國家層面重新提倡對古詩詞的重視,也不過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種方法。
沒有基礎的愛好,總歸是空中樓閣。
要想恢復古詩詞的絕對地位,首先得恢復文言文——這是開歷史的倒車。
所以,現代詩才是當下,雖然不一定是未來,但是未來的詩壇,絕不是古詩詞說了算。
未來不可知,過去不可逆。
詩壇會一直熱鬧下去的,我們盡可以鄙視各種偽古風的出現,各種喊麥順口溜的存在,各種離奇詩派的崛起,但是歷史從來只有一個真理:
時代滔滔,永不回頭。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我平時的文章講格律,賞古詩,喜歡古詩詞含蓄優美的表達,卻絕不厚古薄今。
個人很喜歡古詩詞,而且很不喜歡現代詩——因為我釐不清那些奇奇怪怪的門路,也不是很喜歡過於熱烈的情感爆炸(悲喜交加,浮於表面)。
但是本人尊重文化的發展方向。
就目前來看,詩壇沒有沉寂之說,有的是甚囂塵上。
如果詩真的有一天沉寂了,那只能證明人的思想死了,或者是世界成為了喬治·歐威爾的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