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說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才對!猶記得每年的中秋月餅盒子上,都會出現這句詩的身影,但是大家知道這句詩的出處嗎?
其實,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那麼,可能就有小夥伴疑惑了:這首詩我知道,明明是杜甫寫了思念弟弟的詩,怎麼又扯上了題目的「最美白露詩」呢?其實這都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先來說說白露,何為白露?顧名思義,白色的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意思就是說,中秋節過後,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
當然,這個陰氣不是我們平時說的那個陰氣,而是指寒氣,肅殺之氣。我們都知道秋天是比較秋高氣爽的,而這種「秋高氣爽」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肅殺之氣」。
而杜甫這句詩裡的「露從今夜白」,就是說,從今夜過後,露水會變成白色的,也是在暗示我們,杜甫當時所處的一個季節。
杜甫中年逢亂世,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好是安史之亂時期: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這一句,既點出了時間,也告訴了我們地點。「戍鼓」,一看到這個詞就知道,杜甫此時定然身在邊塞,也只有邊塞,才能承受住詩人的滿腹思念之情。
而「邊秋」雖然也告訴了我們詩人當時處在秋天,但是秋天也分初秋、中秋、晚秋,僅看這一句是分辨不出來具體時間的。這也就引出了下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而下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則告訴了我們,詩人此時即將步入「中秋」節序。一般來說,秋天分為初秋、中秋、晚秋三個階段。秋天一共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按照順序來說,杜甫此時是將步入「中秋」。
白露時節,清露盈盈,總能讓人生出些寒意來。再加上時局動蕩,社會不安,那種悽清的氛圍就更加濃厚了。就在此時,月亮出來了,杜甫看著月亮,卻覺得還是故鄉的月亮更明亮。
其實本來就是同一輪月亮,又怎麼會有哪裡更亮的情況呢?只不過是詩人太思念親人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情感。
由月亮轉入抒情,杜甫在這裡,銜接得十分自然。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或思親,或思情。杜甫也是如此。
在月亮的照耀下,杜甫竟覺出了一絲寒意來,又想起如今局勢動蕩,他與弟弟們分散在各地,無法相見,那種思念一下子就被放大了。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雖兄弟眾多,但都離散,天各一方,早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了。這種愁緒縈繞在心頭,實在是很難快樂得起來。其實從這一句,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安史之亂時期,百姓流離失所,飽經苦難的悲慘經歷。
最後一句,與其說是杜甫的感慨,不如說是杜甫替廣大勞動人民在抒發自己的情緒——「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中國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一次離別往往終生也難以再相見,生離與死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更何況現在是戰亂時期,本來平時送信就很不容易了,再加上現在的戰爭導致了人們流離失所,是生是死,都是很難預料的。
這時候,大家似乎就很能理解杜甫另外一首詩所說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所表達的情意了。
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親眼目睹百姓流離失所,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詩總是以憂國憂民為主了。這是一個詩人發出的最悲愴的吶喊,也是一個時代的人們最無力的吶喊。
對於杜甫這首詩你是怎麼看的呢?來評論區和小矣一起討論吧!
完。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何不秉燭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