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這句詩是我見過最美的「白露」詩

2020-12-14 何不秉燭遊矣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杜甫畫像

說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才對!猶記得每年的中秋月餅盒子上,都會出現這句詩的身影,但是大家知道這句詩的出處嗎?

其實,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那麼,可能就有小夥伴疑惑了:這首詩我知道,明明是杜甫寫了思念弟弟的詩,怎麼又扯上了題目的「最美白露詩」呢?其實這都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先來說說白露,何為白露?顧名思義,白色的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意思就是說,中秋節過後,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

當然,這個陰氣不是我們平時說的那個陰氣,而是指寒氣,肅殺之氣。我們都知道秋天是比較秋高氣爽的,而這種「秋高氣爽」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肅殺之氣」。

而杜甫這句詩裡的「露從今夜白」,就是說,從今夜過後,露水會變成白色的,也是在暗示我們,杜甫當時所處的一個季節。

杜甫中年逢亂世,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好是安史之亂時期: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這一句,既點出了時間,也告訴了我們地點。「戍鼓」,一看到這個詞就知道,杜甫此時定然身在邊塞,也只有邊塞,才能承受住詩人的滿腹思念之情。

而「邊秋」雖然也告訴了我們詩人當時處在秋天,但是秋天也分初秋、中秋、晚秋,僅看這一句是分辨不出來具體時間的。這也就引出了下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而下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則告訴了我們,詩人此時即將步入「中秋」節序。一般來說,秋天分為初秋、中秋、晚秋三個階段。秋天一共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按照順序來說,杜甫此時是將步入「中秋」。

白露時節,清露盈盈,總能讓人生出些寒意來。再加上時局動蕩,社會不安,那種悽清的氛圍就更加濃厚了。就在此時,月亮出來了,杜甫看著月亮,卻覺得還是故鄉的月亮更明亮。

其實本來就是同一輪月亮,又怎麼會有哪裡更亮的情況呢?只不過是詩人太思念親人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情感。

由月亮轉入抒情,杜甫在這裡,銜接得十分自然。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或思親,或思情。杜甫也是如此。

在月亮的照耀下,杜甫竟覺出了一絲寒意來,又想起如今局勢動蕩,他與弟弟們分散在各地,無法相見,那種思念一下子就被放大了。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雖兄弟眾多,但都離散,天各一方,早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了。這種愁緒縈繞在心頭,實在是很難快樂得起來。其實從這一句,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安史之亂時期,百姓流離失所,飽經苦難的悲慘經歷。

最後一句,與其說是杜甫的感慨,不如說是杜甫替廣大勞動人民在抒發自己的情緒——「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中國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一次離別往往終生也難以再相見,生離與死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更何況現在是戰亂時期,本來平時送信就很不容易了,再加上現在的戰爭導致了人們流離失所,是生是死,都是很難預料的。

這時候,大家似乎就很能理解杜甫另外一首詩所說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所表達的情意了。

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親眼目睹百姓流離失所,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詩總是以憂國憂民為主了。這是一個詩人發出的最悲愴的吶喊,也是一個時代的人們最無力的吶喊。

對於杜甫這首詩你是怎麼看的呢?來評論區和小矣一起討論吧!

完。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何不秉燭遊矣~

相關焦點

  • 白露節氣必讀的一首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時節,天高雲淡,氣爽風涼,早晚的溫差較大,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白露,是個富有詩意的節氣,植物上的露水晶瑩剔透,這是夜間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的水滴,陽光照上潔白無瑕。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公元759年秋杜甫在秦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天,節氣已是白露 涼風至,秋水冷,寒蟬鳴 天上鴻雁,成陣南飛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29首古詩詞。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月夜憶舍弟》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以後,到處都是硝煙戰火,百姓顛沛流離,杜甫與自己的弟弟們也分散到了各地。他心中擔憂,卻只能在月夜下懷人,希望那一輪明月能夠寄託自己的思念。題目是月夜,詩人卻不從月夜開始寫起。
  • 1260年前白露之夜,杜甫寫下一首詩,成為中國人望月思鄉必誦名作
    在中國的北方大地,到了白露,才算是真正入秋了。在這個特別容易惹人相思的季節,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200多年前的唐朝。白露節的晚上,月白風清,露水初降,寒意襲人,杜甫思念自己的四個弟弟,焦慮不安,寫下了五言律詩《月夜憶舍弟》一首。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白露丨白露時節,適合養肺,適合讀詩,適合思念
    每年的9月7-9日之間,有一個很有詩意的節氣,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解釋是:「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也就是說,白露時節,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葉面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形成「白露」。
  • 節氣vlog | 衛老師說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節氣vlog | 衛老師說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020-09-07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露節氣讀《白露》 盤點白露最美古詩詞
    白露節氣讀《白露》 盤點白露最美古詩詞時間:2020-09-07 11: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露節氣讀《白露》 盤點白露最美古詩詞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 明日白露,露從今夜白,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吃「十樣白」,別錯過
    明日白露,露從今夜白,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白露吃「十樣白」,別錯過了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忽而九月,是夏日的終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當草木上的露水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這就是「白露」這個名字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詞)
    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有背過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吧?那可都是滿滿的回憶,也是祖祖輩輩留給我們的財富!白露,顧名思義,白色的露。它指的是白露過後,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事實上,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它表示了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露從今夜白 仲秋意更濃……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露從今夜白 仲秋意更濃 在二十四節氣裡,如果非要選出最有詩意的一個,我首推當下這個節氣。 開場杜甫的這首《白露》詩句,語言清新、樸素,果實成熟,柑子滿樹勾勒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圖。
  • 你知道哪些關於白露的詩句嗎?一節一氣總關情,3詩3情知白露
    在這首詩中,充滿了傾慕、甜蜜、嚮往,以及夢想著和心愛的人結合,但現實卻一直在狠狠地打我們的耳光,讓希望變成了失望,讓愛意在河的兩邊無盡徘徊。白露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從今夜開始,就進入白露這個節氣了,仰望星空,卻還是感覺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氣溫漸漸轉涼,清晨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結成露珠。夏日繁華演盡,秋涼轉念層生。夜深露重,思鄉的遊子,舉杯消愁,望著南歸的大雁,幻想著化成它,飛回自己的故鄉。
  • 中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恆書《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之《白露》
    白露 9月7日午時(11-13點)白露,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白露和寒露、霜降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因而得「白露」美名。
  • 1261年前白露時節,杜甫寫下這首寄情詩,背後三苦引無數人淚目
    1261年的白露時節,杜甫寫下了一首著名詩歌——《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時節的夜晚,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連月亮都覺得家鄉的要更明亮一些。「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可是他不知道兄弟的生死,想寫書信,卻根本不知道該寄往何處,天下所到之處,皆是戰亂紛紛,不得太平。杜甫心裡的這份苦,只能寄情於詩歌之中。
  • 話說二十四節氣 白露:露從今夜白 仲秋意更濃……
    在二十四節氣裡,如果非要選出最有詩意的一個,我首推當下這個節氣。開場杜甫的這首《白露》詩句,語言清新、樸素,果實成熟,柑子滿樹……勾勒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圖。如果這還不能觸動你,下面這首,一定會讓你莫名親切、感懷不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五年級語文下冊《3.月是故鄉明》自學引導答案整理及精美語段摘抄
    《月是故鄉明》自學引導、答案整理及精美語段摘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將月亮和故鄉聯繫在一起,引出「月是故鄉明」的主題。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月下故鄉的山、水,以及離開故鄉後在各地看到的月亮。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分為兩個層次。
  • 從詩歌中尋找白露的節氣
    當提到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節氣時,首先想到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或「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無論是什麼,詩人在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思想時,也間接地把白鷺的節氣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讀古詩詞,邂逅舊時光裡的中秋月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 張九齡《望月懷遠 》感悟: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刻,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們應該也在望著這同一輪明月吧。因為憐惜這滿屋的月光,詩人熄滅蠟燭,披上衣服徘徊在庭院裡,又覺得夜露寒涼。月華雖好,卻不能用我的雙手捧著送給你,還是期待與你夢中相會吧。圓魄上夜空,皆言四海同。月色這麼好,思念那麼長。情思悠悠,餘音嫋嫋,回味無窮,令人忘俗。
  • 九月之初,清秋白露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今天6時16分我們在涼爽秋風中迎來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氣白露此時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水汽凝結而成的水珠點落在花草樹木上在晨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故名「白露」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自此天氣逐漸轉涼
  • 《月是故鄉明》4.《梅花魂》)
    *《月是故鄉明》一、重點字詞①煙波浩渺:煙波,霧靄蒼茫的水面;浩渺,水面遼闊。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②篝火:古指用竹籠罩的火,今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1995年11月,「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金會」成立。七、課文拓展1.關於杜甫的「借月思鄉」詩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天真稚氣的小孩 脫冰作戲、自得其樂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孩子的喜愛之情。
  • 「詩詞鑑賞」清風至,白露生,那些優美的白露詩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已到了白露時節,秋的涼意漸濃,夏的熱仍存。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雅士寫了許多描寫白露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們去開闊一下眼界,領略一下詩中的白露到底是什麼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