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憑運氣賺的錢,這幾年憑實力賠光了。
這句話前幾年就在下行壓力逐漸增大的中國經濟背景下流行了起來。尤其今天突如其來的疫情攪動世界,大浪撲頭蓋臉地打來,對幾乎所有企業都是嚴峻的挑戰。
我們早已經進入了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的後疫情時代,只是陰霾仍未散去,許多國家抗疫不力使全球疫情遠遠看不到真正結束的苗頭,實在令人憂心。
關於未來的發展,大家都在做分析與猜測,而且很容易與17年前的非典疫情來比較。但其實兩次疫情的情況截然不同。
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大的方面:
第一:2003年,80後剛剛進入社會,8090後的人口紅利剛剛開始
我國內需經濟和青壯年勞動者供給,在2003年的時候才剛剛開始發揮作用,改革開放了20多年,社會基礎和體制為他們鋪好了路,大學擴招為他們充好了電,一切的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候的中國是真正「八九點鐘的太陽」。
17個年頭過去,90後今年步入30歲,我國出生率持續下降,可以說,宏觀上的人口紅利已經進入後期,所有的消費行業特別是內需行業,在17年中,從暴漲的供不應求進入供大於求的存量競爭時代。
存量競爭的另一個說法,就是「淘汰」。
與2003年後的擴張戰略不同,新冠疫情後的首要任務是活下去,淘汰別人,保存機會和實力,這是戰略層面的差別。現實如此,無法盲目樂觀。
第二:2003年剛加入世貿,WTO紅利剛開始
我國在01年剛加入WTO,國民經濟三大引擎最強勁的賺錢發動機剛剛啟動。
改革早期,深圳香港一個窗口拉動了整個珠三角,WTO推倒了一面牆,國際市場像大海一樣敞開了懷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百舸爭流,萬象更新。在過去這十多年裡,外包出口的飛速增長支撐了投資基建和內需兩大增長引擎,社會高速發展日新月異。
今天,世界貿易進入轉折和調整期,單邊主義抬頭,貿易戰此起彼伏。外貿出口這個最賺錢的紅利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了下降,加上疫情影響,不確定性非常大。
第三:03年網際網路剛起步,用戶增長潛力大
隨著納斯達克崩盤,網際網路在2000年之後完成了一次泡沫破裂,2003年國內網際網路才剛剛起步,正在從用戶培養到全面普及的過程中,2003年全國網民數量只有8千萬,今天已經超過了9億,這是10多倍的增長空間,更不用說在線時長的增長。
也許今天的創業生態更成熟,但是03年的創業空間和前景,毫無疑問遠遠超過今天。
比較兩次疫情後的復甦,以上三點是最顯著的背景差異,無論是業務重啟還是創業創新,都無法脫離大背景的約束,所謂「順勢而為」,這三個「勢」的落差決定了疫情後市場的大環境。
在後疫情時代,哪些企業容易活下來?它們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反應快的企業
疫情下,有些企業還在等,等著疫情過去,但在當下,企業必須放棄一切等靠要的幻想,不再張望,而是快速行動起來。
疫情,是危機,但也是商機,企業的使命,就是要找到一切可以找到的市場機會。疫情下,不是世界末日來臨,而是一次檢核自身面對危機時的快速反應能力。經營管理層要凝聚共識,及時調整組織架構,調配人員,凝心聚力,整合資源,形成強大的應對疫情的內外氣場。
拋卻悲情,積極振作,主動開拓業務,保證正常流量。
迎合境況的企業
時勢造英雄,疫情下,企業也是一樣。識時務者為俊傑,企業要快速梳理和整合營銷4P策略,即產品、價格、渠道、促銷,以變應變。
注重服務的企業
疫情下,最考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更多的體現在企業的軟實力,比如服務層面。良好的服務,會產生營銷的效果。用心服務,會在相同品質的前提下,贏得更多的客戶青睞。
首先,企業要從流程式的機械服務到充滿溫度的人性化服務。
疫情下,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企業要儘可能地減少繁文縟節,能簡化的簡化,能合併的合併,少談主義,多做實事。總之,一切為了客戶,一切以解決客戶問題為導向。
其次,企業要實施超過以往深度、廣度、寬度及精準化的服務。
這種服務建立在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基礎之上,通過協議捆綁,採取無風險合作,協同抱團,服務多元,共同應對此次疫情困境。
沒有太大拖累的企業
現在,一些企業之所以危機重重,甚至積重難返,就是因為負荷太重,有氣無力,在短期內經濟無法完全恢復及疫情幹擾下,企業應該當機立斷,甚至扼腕自救。
把長時間虧損的項目砍掉。沒有人能夠知道這場頹勢能夠延續多久,企業要想更好地調整或復盤以往輝煌,就必須將「流血」的項目放棄,避免長時間「失血」而危及企業機體,從而讓企業能夠輕裝上陣。
壓縮固定成本或費用。
疫情下,企業除了開源,還要注意節流,輕資產、供應鏈模式應當納入重點考慮範圍。輕資產模式,是企業掌握品牌、研發、營銷與服務,而把建廠及生產環節交給有專業能力的合作夥伴,這樣就可以沒有太多包袱運行。供應鏈模式,就是在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終端商中,只扮演其中一環,或只服務其中一環,體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規避全產業鏈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
學習型企業
學習,更多的是為未來做準備,不僅是為當下疫情及凋敝的經濟,它可以讓企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格局更寬廣,甚至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學習,可以讓企業提高員工技能,更好地服務客戶;學習,可以激發士氣,讓員工一往無前。
建立學習系統。
大凡優秀而能抗風險的企業,都是學習型企業。這些企業建立自己的商學院或大學,有的還包括學歷教育,通過對研發、生產、經營、戰略、管理、財務、營銷、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全方位學習,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角逐與爭奪中處於領先及優勢地位。
學習需與時俱進。
經濟低速、疫情及網際網路形勢下,企業的學習,需要強化與提升,而不是削弱,學習,是企業能給員工的最好福利。通過改變學習方式,比如,有些企業通過網課、直播、視頻等等,學習前沿課程,頭腦風暴業績提升路徑與方法,研判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
提升心性,拓展經營,與森田直行關門弟子薛錦展老師一起學習落地正宗的阿米巴經營!突破發展瓶頸,把危機變為轉機!
點擊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