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合肥1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成員李傳鋒、陳耕等人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全新的量子弱測量方法,實現了海森堡極限精度的單光子克爾效應測量。這是國際上首個在實際測量任務中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數達到10萬個。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量子精密測量是量子信息科學的一個重要方向,旨在利用量子資源和效應實現超越經典方法的測量精度。該領域之前的一個重要發現,是以多光子糾纏態為探針,實現海森堡極限精度的光相位測量。但由於實驗上很難製備出光子數大於10的糾纏態,這種方法原理上可以演示超越標準量子極限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實際測量能力。

  近期,李傳鋒研究組創新思路,重新設計了標準測量方案,他們把製備混態探針和測量虛部弱值技術相結合,實驗上成功達到了海森堡極限精度,並可以用來測量單個光子在商用光子晶體光纖中引起的克爾效應。這種方法無需利用糾纏等量子資源,所用探針來源於常規的雷射脈衝,從而擺脫了光子數的限制。在實驗中,研究組利用含有約10萬個光子的雷射脈衝,測量商用光子晶體光纖的單光子克爾係數精度達到了10-10弧度,比此前經典方法測量的最高精度提高了兩個量級。

  據介紹,該研究成果展現了量子精密測量的技術優勢,實驗中光子的利用率約為16%。下一步,研究組將在如何提高光子利用率方面深入探索。

  我國學者量子計算研究獲新進展:實現三量子點半導體比特高效調控

  保密通信新突破:國產新型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每秒可產生5.4G比特的密鑰

  走近「顛覆性技術」:量子通信能否取代傳統通信?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海森堡極限取得有意義的更新
    在量子計量學中,尤其是在幹涉測量中,海森堡極限是指測量精度可以隨測量中使用的能量成比例的最佳速率。適當定義海森堡極限是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結果。量子理論的基石之一是對精度的基本限制,按照這一限制我們可以通過該精度知道某些成對的物理量,例如位置和動量。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科大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0月21日電 (記者 徐靖)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德國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最終理論精度極限找到
    記者7月14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合作者合作,在量子磁力儀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個分量的平行糾纏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參數測量精度間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給出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分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上
    量子力學但是,歷史上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當科學家去探測量子系統的時候,一模一樣的量子系統用同樣的方法測量,科學家們會發現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去描述一個量子物理系統,我們的描述不再是這個系統在什麼情況下會處在什麼狀態,而是這個系統在某種測量方式下,它有多少的概率會出現某種狀態。這個就是量子力學的一個最神奇的地方,叫做隨機概率。還有就是,一個量子系統,測量或者不測量,它的狀態其實是不一樣的。
  • 三位量子精密測量研究者同獲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新華社上海12月10日電(記者周琳)10日,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正式揭曉,獎項授予量子精密測量領域三位研究人員,分別為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卡爾頓·凱夫斯、日本東京大學的香取秀俊以及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葉軍。
  •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我國的量子計算正處於什麼階段?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
  • 高新區(濱江)「院士講堂」第五講:房建成開講「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
    房建成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為大家闡明「量子信息」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結合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深入淺出地為大家講授了「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的發展與展望」。他從多個維度解釋量子科技為信息的獲取、通信和計算帶來了變革,並結合自己實驗團隊的研發經歷,系統、詳細地介紹了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發展,超高靈敏極弱磁場與慣性測量裝置研究進展,及其帶來的成果應用和產業變革。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久之洋:目前 有量子精密測量、量子導航、量子成像、量子通信...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1月6日訊,有投資者向久之洋(300516)提問, 貴公司是否有量子技術公司回答表示,感謝您的持續關注,您在10月19日詢問過同樣的問題,我們如期回復過您的提問
  •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   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
  • 玻爾巧遇海森堡,量子迷霧一掃光,普朗克常數再發威
    但這一天,玻爾遇到了這樣一個年輕人,這個愣頭青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海森堡。這個時候的海森堡才20出頭,本來是跟自己的老師索末菲出來打醬油的,但他在聽眾提問環節問了玻爾一個相當難以回答的問題:「偉大的玻爾教授,請問電子在兩個軌道之間躍遷需要的時間是多少呢?」
  • 最大糾纏態保真度達95.5%,南京大學實現矽基光量子晶片三維糾纏
    集微網消息,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在矽基集成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了高維糾纏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並且利用精度的片上量子調控完成了量子模擬與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任務。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據悉,馬小松教授團隊利用集成光學晶片的微納加工,藉助矽的三階非線性,採用優化設計的幹涉型微環諧振腔,通過對晶片上光子的路徑模式進行編碼,實現晶片上的三維光量子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形成有源集成光量子晶片(見上圖)。
  • 中國科學院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將大幅提升信息安全水平科技日報記者: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後,我國科學家已經利用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成功將量子通信發展到了實用階段,這是否意味著,一種顛覆傳統的通信方式即將誕生?
  • 從普朗克到海森堡,從薛丁格的貓,再到保險界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理論,還有很多我們暫時無法理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在不斷對其進行完善。三大定律讓人類從此可以精確掌握力及其作用,實現了機械的製造,推動了工業革命,大大加速了人類發展的進程。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甚至在1890年自信的宣稱:「經典物理學在理性上不會再有任何新的發展了,剩下的只有精確的測量和計算了」。然而1906年的普朗克卻顛覆了經典物理。但就像神秘、充滿不確定性的量子物理一樣,普朗克研究出這一成果卻非常偶然。
  • 人類最精密的機器就此誕生
    2015年,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首次觀測到黑洞的合併現象,同時科學家還發現這一現象發生的同時,還產生巨大的引力波釋放,能量竟為太陽質量的3倍。引力波不會對周圍的物質產生任何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離整個黑洞合併現象非常近才有可能感受到引力波的存在。因此,科學家很難成功觀測到距離地球數百萬光年的黑洞合併釋放出的引力波。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  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
  • 中國量子計算新突破 多家A股公司已布局了量子科技
    據新華社報導,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中國科學家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物理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是量子力學所催生的各種技術,其實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今日,中國科學家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裡程碑式突破。到底什麼是量子?量子有什麼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是什麼意思?我國的研發進程如何?又面臨著哪些國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