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迎評促建 | 「三尺講臺 感謝有你」系列報導:為人、為師、為學》
陳成明
陳成明,男,工學碩士,副教授。
2005年進入上海海洋大學任教,工業物工教研室主任,主講人因工程基礎、基礎工業工程、現代工程圖學等理論課程和多門實踐課程。目前同濟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在讀博士。2014年獲校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2015年獲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三等獎、上海海洋大學「好課堂」,2016年獲校實習教學先進個人,2017年獲上海海洋大學「育才獎」,主講課程「人因工程基礎」獲上海海洋大學精品課程。近三年所在基層組織獲得了多項集體榮譽,2015、2016校優秀基層組織、2016校優秀實習先進集體、2017校先進集體。
做教師,更要學做教師
對於本科學習船舶輪機專業的陳成明,2005年進校時從事的是輪機工程專業的教學,2008年轉入工業工程專業任教,學校卻要求他教工程類課程。陳成明坦言,「我不是學本專業的,屬於跨專業教學,還好領導信任我,我只好邊教邊學,邊學邊教。」第一次走上講臺的陳成明心裡很沒底,可儘管這樣,他還是開始了在教壇的蹣跚學步。為了備好一堂課,陳成明花了大量的精力,也請教了許多有經驗的老教師。他說,「當時PPT課件用的還不是很多,只能把所有的知識點反覆鑽研,並且全部印在自己的腦子裡。只有肚子裡有真材實料,拿自己的真切體會指導學生學習,學生才能真正受益。這個過程著實艱辛,還好自己堅持了下來。」通過這樣一段心路歷程,陳成明認為「自學能力是學生必備的素質。」陳成明顯著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獲得了一系列教學榮譽。
孔子曰「述而不作」,而陳成明是「述而且作」。陳成明現在在同濟大學攻讀博士,他強調學習對於一名老師的重要性。同時,老師還要與時俱進,與青年教師互相切磋、探討。也正是因為一個「學」字,才有了他作為人師的自我超越,不斷提升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於教書育人的思考。他將課程教學逐步深入,《人因工程基礎》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同時還發表了多篇學術和教研論文,主持或參與多項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
師生是相互學習的共同體
「我的課堂是比較嚴格的。」陳成明很坦率地講到。陳成明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不能遲到,恪守守時的觀念,大學並不意味著可以渙散,上課也很少講與課堂無關的內容。在如此良好的課堂秩序下,每位同學才可以更高效安心地學習。對於自己授課的課程,由於大部分都是較為枯燥的理工科,陳成明會通過詳細闡述專業的前景和發展,引導學生找到興趣,投入到課堂。「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陳成明笑著說。他認為嚴格和親和力並不矛盾,傳授知識是嚴謹的,但他與學生私下的相處模式十分輕鬆,互相真誠地進行溝通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係。對於學生有關於學業方面的疑惑,陳成明都會耐心地為他們解答,他希望學生在關鍵問題上不要隨波逐流,要認真地思考今後最適合自己和自己熱愛的發展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教學模式上,陳成明的課堂不是一味地「滿堂灌」,他提倡互動的課堂、夥伴合作的課堂,把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已有經驗與認識水平相聯繫。陳成明鼓勵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圍繞課程內容進行課堂演講並自主拓展和研究。「這樣的模式鍛鍊了學生的多重能力,讓學生體驗了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建構。雖然有些學生對於站在講臺展示會比較膽怯甚至排斥,不過當邁出第一步後,他們漸漸克服了內心障礙,實現突破。」陳成明說道。在如今的教學中,陳成明明白,除了研究課堂,還要研究學生,教學才能高效。師生是相互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組織者、引領者、指導者。陳成明指出,要讓學生自主發展,切不可一味地我教你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如果僅僅是知識淵博,提問巧妙,一堂課很可能變成一個人的表演,陳成明就像個導演,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的學習「效益」。
因材施教的「引路人」
陳成明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在他看來,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匹千裡馬,擁有無限能量和潛力,而他的任務,就是因材施教,激發每個人的潛力。比如,對於一些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他鼓勵他們要敢於做第一人,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細節並提出大膽假設,發散性思維是實踐的基石。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和競賽這條路上,陳成明注重學生團隊的成果培育和過程培養,指導了多項大學生創新項目,獲得了諸多殊榮:《VDT視覺疲勞及其測量方法研究綜述》獲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八次學術交流會優秀論文獎;第六屆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上海市高校學生工業工程優化改善設計大賽第三屆纖科杯三等獎等。對於社會閱歷尚淺的在校學生來說,這些經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重要的財富。而對於一些正處迷茫期的學生,他認為學生是充滿多樣性的,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類型和性格,催生出不同的愛好,將來從事的行業未必是大學學的專業,因此要給學生一定限制下足夠的發展空間,給他們增加資本和信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標。換言之,教育不是一個結果,它是面向未來的生命展開的過程。
當問及培育人才的關鍵時,陳成明強調,「雖然說是人才,但德是最關鍵的。學生要學會做人。」大學的馬哲思政等相關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陳成明希望學生能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清自身,制定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成就人生,以此達到育德與育心的目的,然後才是豐厚的知識底蘊。「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學習選擇上過於功利。」陳成明嚴肅地指出。在學習內容選擇上,一些熱門專業、實用知識成為學生學習的熱點,而基礎理論課程無暇顧及,得過且過。學生更多地關心哪些知識對將來就業發展有幫助,這樣的知識成為帶來功利的手段。陳成明覺得要想達到「才」這個階段,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切不可浮躁、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一時地放縱,換來的可能是對未來的擔憂。
談及對未來教學的期望,陳成明只說了一句,「一定要靠良心上課,對學生負責。」陳成明聚焦課堂,研究教學,享受教學,永葆教學熱情,對自己工作的理解與熱愛是無法與財富掛鈎的。相信陳成明的這份熱愛和執著今後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更多學生。
文案丨梁戴萍 楊安
編輯丨知非 王雪
審核丨於光磊 楊若君
策劃丨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 海納網絡文化研究室
投稿郵箱丨shou_gw@163.com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