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評促建 | 「三尺講臺 感謝有你」系列報導:為...

2021-01-20 澎湃新聞
迎評促建 | 「三尺講臺 感謝有你」系列報導:為...

2018-07-22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迎評促建 | 「三尺講臺 感謝有你」系列報導:為人、為師、為學》
陳成明
陳成明,男,工學碩士,副教授。
2005年進入上海海洋大學任教,工業物工教研室主任,主講人因工程基礎、基礎工業工程、現代工程圖學等理論課程和多門實踐課程。目前同濟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在讀博士。2014年獲校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2015年獲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三等獎、上海海洋大學「好課堂」,2016年獲校實習教學先進個人,2017年獲上海海洋大學「育才獎」,主講課程「人因工程基礎」獲上海海洋大學精品課程。近三年所在基層組織獲得了多項集體榮譽,2015、2016校優秀基層組織、2016校優秀實習先進集體、2017校先進集體。
 做教師,更要學做教師
對於本科學習船舶輪機專業的陳成明,2005年進校時從事的是輪機工程專業的教學,2008年轉入工業工程專業任教,學校卻要求他教工程類課程。陳成明坦言,「我不是學本專業的,屬於跨專業教學,還好領導信任我,我只好邊教邊學,邊學邊教。」第一次走上講臺的陳成明心裡很沒底,可儘管這樣,他還是開始了在教壇的蹣跚學步。為了備好一堂課,陳成明花了大量的精力,也請教了許多有經驗的老教師。他說,「當時PPT課件用的還不是很多,只能把所有的知識點反覆鑽研,並且全部印在自己的腦子裡。只有肚子裡有真材實料,拿自己的真切體會指導學生學習,學生才能真正受益。這個過程著實艱辛,還好自己堅持了下來。」通過這樣一段心路歷程,陳成明認為「自學能力是學生必備的素質。」陳成明顯著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獲得了一系列教學榮譽。
孔子曰「述而不作」,而陳成明是「述而且作」。陳成明現在在同濟大學攻讀博士,他強調學習對於一名老師的重要性。同時,老師還要與時俱進,與青年教師互相切磋、探討。也正是因為一個「學」字,才有了他作為人師的自我超越,不斷提升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於教書育人的思考。他將課程教學逐步深入,《人因工程基礎》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同時還發表了多篇學術和教研論文,主持或參與多項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
 師生是相互學習的共同體
「我的課堂是比較嚴格的。」陳成明很坦率地講到。陳成明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不能遲到,恪守守時的觀念,大學並不意味著可以渙散,上課也很少講與課堂無關的內容。在如此良好的課堂秩序下,每位同學才可以更高效安心地學習。對於自己授課的課程,由於大部分都是較為枯燥的理工科,陳成明會通過詳細闡述專業的前景和發展,引導學生找到興趣,投入到課堂。「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陳成明笑著說。他認為嚴格和親和力並不矛盾,傳授知識是嚴謹的,但他與學生私下的相處模式十分輕鬆,互相真誠地進行溝通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係。對於學生有關於學業方面的疑惑,陳成明都會耐心地為他們解答,他希望學生在關鍵問題上不要隨波逐流,要認真地思考今後最適合自己和自己熱愛的發展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教學模式上,陳成明的課堂不是一味地「滿堂灌」,他提倡互動的課堂、夥伴合作的課堂,把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已有經驗與認識水平相聯繫。陳成明鼓勵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圍繞課程內容進行課堂演講並自主拓展和研究。「這樣的模式鍛鍊了學生的多重能力,讓學生體驗了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建構。雖然有些學生對於站在講臺展示會比較膽怯甚至排斥,不過當邁出第一步後,他們漸漸克服了內心障礙,實現突破。」陳成明說道。在如今的教學中,陳成明明白,除了研究課堂,還要研究學生,教學才能高效。師生是相互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組織者、引領者、指導者。陳成明指出,要讓學生自主發展,切不可一味地我教你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如果僅僅是知識淵博,提問巧妙,一堂課很可能變成一個人的表演,陳成明就像個導演,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的學習「效益」。
 因材施教的「引路人」
陳成明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在他看來,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匹千裡馬,擁有無限能量和潛力,而他的任務,就是因材施教,激發每個人的潛力。比如,對於一些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他鼓勵他們要敢於做第一人,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細節並提出大膽假設,發散性思維是實踐的基石。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和競賽這條路上,陳成明注重學生團隊的成果培育和過程培養,指導了多項大學生創新項目,獲得了諸多殊榮:《VDT視覺疲勞及其測量方法研究綜述》獲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八次學術交流會優秀論文獎;第六屆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上海市高校學生工業工程優化改善設計大賽第三屆纖科杯三等獎等。對於社會閱歷尚淺的在校學生來說,這些經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重要的財富。而對於一些正處迷茫期的學生,他認為學生是充滿多樣性的,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類型和性格,催生出不同的愛好,將來從事的行業未必是大學學的專業,因此要給學生一定限制下足夠的發展空間,給他們增加資本和信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標。換言之,教育不是一個結果,它是面向未來的生命展開的過程。
當問及培育人才的關鍵時,陳成明強調,「雖然說是人才,但德是最關鍵的。學生要學會做人。」大學的馬哲思政等相關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陳成明希望學生能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清自身,制定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成就人生,以此達到育德與育心的目的,然後才是豐厚的知識底蘊。「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學習選擇上過於功利。」陳成明嚴肅地指出。在學習內容選擇上,一些熱門專業、實用知識成為學生學習的熱點,而基礎理論課程無暇顧及,得過且過。學生更多地關心哪些知識對將來就業發展有幫助,這樣的知識成為帶來功利的手段。陳成明覺得要想達到「才」這個階段,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切不可浮躁、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一時地放縱,換來的可能是對未來的擔憂。
談及對未來教學的期望,陳成明只說了一句,「一定要靠良心上課,對學生負責。」陳成明聚焦課堂,研究教學,享受教學,永葆教學熱情,對自己工作的理解與熱愛是無法與財富掛鈎的。相信陳成明的這份熱愛和執著今後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更多學生。
文案丨梁戴萍 楊安
編輯丨知非 王雪
審核丨於光磊 楊若君
策劃丨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 海納網絡文化研究室
投稿郵箱丨shou_gw@163.com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南華大學十佳優秀班主任黃靜:「三尺」講臺 「三色」人生
    而這也是我性格中的三個色彩面。」近日,筆者走近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講師黃靜,嘗試探尋她內心的「三色」世界。火紅,激情燃燒的「三尺」講臺火辣的紅色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無可阻擋的衝擊力、生命力,寓意著熱情、堅韌、進取。
  • 淮濱龔瑞麗:三尺講臺譜新曲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王長江 符浩 郝昱瑋)教壇春秋,她書寫了教書育人的喜怒哀樂;講臺歲月,浸透了她不懈的追求和摯愛。站在三尺講臺,她始終懷著一顆愛心,一直根植於教學中......她就是教育戰線最美耕耘者、播種者——淮濱縣實驗小學五年級(14)班班主任——龔瑞麗。
  • 天星橋中學覃迎:三尺講臺躬耕不輟,新興杏壇辛勤琢磨
    這是每一名天中學子的花季,也是覃迎的花季……紮實的教研,成就花季的光芒四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起,覃迎始終把紮實的基本工作作為自己為人師的基礎性工作來夯實。正是有了紮實的教研指引,她的花季顯得格外光芒四射。
  • 耕耘三尺講臺 守望滿園花開——記棗莊39中和雅教師隋炳麗
    和雅教師隋炳麗耕耘三尺講臺 守望滿園花開隋炳麗,漢族,本科,畢業至今工作14年,現任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擔任八年級6班班主任,中學二級教師。有一群人年復一年,耕耘於三尺講臺,用智慧詮釋責任,關愛每一個學生,在等待中堅持,只為滿園花開,他們就是教師。14年前,少不更事的隋炳麗背井離鄉來到了臺兒莊,有幸成為一名教師。14年的教學生涯中,隋炳麗感受了辛酸和疲憊,也收穫了成績和欣慰。
  • 是「園丁」也是逆行者:從三尺講臺到抗疫前線
    從三尺講臺到抗疫前線,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責任擔當,為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來源:河北新聞網
  • 嘉祥縣召開營商環境迎評工作推進會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濟寧報導  11月30日上午,嘉祥縣營商環境迎評工作推進會議召開,會上傳達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組織開展2020年全省營商環境評價的通知》,12個參評指標牽頭部門主要負責人匯報了工作開展情況
  • 陸老師90歲依然堅守三尺講臺
    在無錫新安街道新安花苑第二社區,有一位90歲的老教師陸文高,25歲走上教育講臺,他的教齡比很多人的年齡都大;2003年,他義務做課外輔導員,辦起了課外輔導隊,2011年,辦起了義務小記者輔導班,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從未間斷。
  • BNUer三尺講臺展風華!
    三尺杏壇,不寬但責任深重月餘實習,不長但餘味無窮一年一度的教育實習,師大學子們帶著一身專業去,帶著滿心收穫回1初次踏上實習之路成為一名「新手」教師成長之路磕磕絆絆不僅是對教師工作的進一步的理解、教學技能的進一步鍛鍊,更可貴的是我站上講臺,以正式老師的身份參與班級管理與教學工作,這與以往的任何一次pre,任何一次說課都是不一樣的。特別幸運地擁有兩位耐心幫助我指導我的老師——班主任賀老師和英語老師尹老師,我無比感謝他們對我的幫助和鼓勵。
  • 全國先進工作者牛江麗:三尺講臺守初心
    三尺講臺守初心——記全國先進工作者牛江麗記者 杜磊牛江麗在課堂上牛江麗是運城中學的一名化學教師,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了23載。她先後送走8屆高考畢業生,培養出2000餘名大學驕子。她熱情、幽默、勤奮、有愛,學生稱她為「牛媽」,同事稱她為「牛姐」。她熱愛教育事業,堅守育人初心,傾心教學,用真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從「牛姐」到「牛媽」,她一直都是孩子們心中「可愛、可親、可敬」的好老師。她201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榮獲「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稱號。2020年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26年,守住鄉村三尺講臺
    26年前,她自願回到中國,在山鄉的三尺講臺上,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多年來,在各級僑聯組織的關懷下,徐二妹讓「知識改變命運」照進更多山裡孩子的心靈,也書寫了新一代歸僑回饋桑梓的精彩故事。選擇鄉村以愛為名1997年,23歲的越南歸僑徐二妹,帶著對教育的熱愛和對愛情的堅守,毅然放棄南方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了山東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成為大山深處的徐莊鎮東七裡河小學的一名教師。「教師如同父母,一定要有愛心,愛能創造奇蹟!」
  • 記錄老師的心裡話:我為什麼堅守在這三尺講臺
    因為有一群甘守三尺講臺的老師,在孩子面前,他們不止是老師。  當班主任時,他們會變身24小時保姆,隨時搞定學生各種突發狀況;他們也是周末家長、人生導航儀;他們更是一群靜待花開的園丁,無論寒暑,日夜守候在學生身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他們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點滴小事加起來,堅持那麼多年,足夠打動人。
  • 失去手掌腳掌,她站上了三尺講臺執教了12年,網友:敬佩
    有很多的老師,即便身體有殘疾也依然堅守自己的崗位,因為始終熱愛自己的學生,始終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並且也非常享受自己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感覺。其實在我們的國家,有很多樂於奉獻的老師,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
  • 致敬《好人365》中的好老師 堅守三尺講臺書寫育人夢想
    陽壽生:建校舍墊學費自家當食堂 鄉村教師奉獻37載只為山裡娃 有一次回「高地」,村主任找上門來說:「村裡很多孩子外出上學不容易,老師也不夠,你能不能回來幫忙?」    就這樣,陽壽生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從此,他與群山為鄰,清泉為伴,再沒離開過三尺講臺,一教便教了37年。37年,從一個躊躇滿志的有為青年到步履漸慢的花甲老人,他失落過、猶豫過,但一看到孩子們渴求知識的雙眼,聽到他們整齊卻略帶稚氣的讀書聲,他知道,這輩子值了。詳細
  • 三尺講臺,擇一事,終一生;行走在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英語老師
    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r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指把人固有的某些潛質激發出來。今天我們對教育的定義似乎更為簡單形象——教書、育人。過去二十幾年我一直在重複這兩件事,當年的學生如今都已成家立業、為人父母,而我仍然樂守三尺講臺,不同的是,那時教室裡坐著一群稚氣未脫的孩子,而今講臺下的英語老師仿佛當年的自己。
  • 杭州惠興中學優秀教師沙士良,三尺講臺廿一載,櫛風沐雨育桃李
    近年已經評上高級職稱的她,仍然不敢有絲毫倦怠。她努力跟著專家引領的《六六工程》、《心理核心素養課程》,參加班會課程的設計。《心理核心素養課程》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專業性,可以說沒有前車之鑑,資源甚少,在設計課程時,她勤於動腦,不斷思考,認真搜集資料,撰寫教案,所開設的公開課《心地善良 從善如流》獲得了專家的肯定。
  • 三尺講臺盡擔當 春雨潤物細無聲
    可在普通農村校園的三尺講臺上,始終秉承著教育初心,用無言的粉筆、辛勤的汗水為孩子們傳授文化知識,闡述為人處事的道理;用閃光的點點滴滴履行著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和鄉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他叫張兵。今年33歲,也是涼亭鎮光榮初中的一名骨幹數學老師。從教11年來,他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在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以適應飛速發展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 立志育桃李 三尺講臺譜青春
    (資料圖片)今年上大四的孟凡曉作為公費師範生代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高中時代,站上講臺為同學「講課」的經歷讓他愛上了教師這一職業;2016年高考,他以文科589分的成績考取了東北師範大學。如今上大四的他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學校一等獎學金、第七屆全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本科生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等。
  • 堅守三尺講臺二十五年,疫情期再鑄匠心
    搜索整理有關中考英語的各種資源,閱讀一系列的圖書,關注公眾號,聆聽線上的專家講座,積極參與學習,不斷開闊視野,更新理念,並進行大膽的教學新嘗試。針對初中英語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有規劃的預習和課外閱讀。疫情期間多次組織備課組的老師們一起研讀課程標準,學習教材、教參和名師點撥等學科專業書籍,通過教研群組織英語老師們積極交流,互相激勵和研討。
  • 你在講臺上的樣子真美!
    心系三尺講臺,輕傷不下火線。這幾天,羅店中心校校園裡,一個坐著輪椅的身影讓全校師生肅然起敬,她就是五(4)班的語文老師何濤。一個月前,何老師騎電瓶車上班。路上一輛運輸車突然掉落鐵管,由於躲避不及,何老師連人帶車重重摔倒。
  • 老師自帶移動講臺上課?網友:擁有有趣靈魂的老師從不缺少學生!
    講臺對於每一個上過學的人來說都非常的熟悉。更有一些人說:三尺講臺,演繹了教師精彩的一生。但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和不斷的進步,老師還是那個老師但是講臺再也不局限於那「三尺之地」了。就在近日鄭州高校一位老師因為上課自帶移動講臺在網絡上迅速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