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項羽錯失殺劉邦的機會,真的是因為「婦人之仁」嗎?王昭君遠嫁西域,真的是迫不得已嗎?賈誼懷才不遇的悲劇根源是什麼呢?
歷史可以說是我們最早的大數據,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通過它,帝王可以明鑑治國之道,仁人君子可以習得修身之法。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而古籍中也不乏「推古驗今,所以不惑」這樣的明斷,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可見,無論古今中外的聰明人,都懂得歷史的意義。
這就不難想明白,為何在悠悠長河之中,歷史類的書籍卷帙浩繁,層出不窮,《資治通鑑》、《史記》、《漢書》、《戰國策》、《左氏春秋》,等等等等,如星光般璀璨。
史書的妙用眾人皆知,但是專業的史書學起來往往有一些難度,大部分還很枯燥,因此,各種各樣的歷史科普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類的《漫畫中國史》圖文並茂,精編版的典籍也力求通俗易懂,但能玩出新意的歷史科普書不多,《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系列應該算一類。
之前我在推薦系統思維的時候就提到過,我們研究任何事物都不能只關注於單獨的事件點,而是要看到整個面,也就是環境因素。《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這本書就將這種思維很好地應用到了歷史事件上。
本書開篇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按照《史記》的記載,很多人都接受了項羽由於「婦人之仁」,無視「亞父」範增的苦心建議,最終「放虎歸山」,錯失了斬殺劉邦的最好時機。但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書中分析道:鴻門宴之時,項羽雖然號稱率領40萬大軍,但這都是各路諸侯的聯合部隊,屬於他直系的部隊兵力也就在六七萬的水平,而劉邦當時兵力接近十萬。而且如果隨意殺掉劉邦,勢必會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信譽一旦失去,帶頭人位置坐不穩不說,面對劉邦的十萬軍隊和其他諸侯的責難,能否自保也未可知。
權力的爭鬥從來都不是兩個君主之間的意氣用事,而是需要權衡實力差距和各方利弊的博弈,所以在鴻門宴之上,劉邦除了面對項莊舞劍之時有性命之憂,其餘時間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而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雖然算不上完美,也絕非那麼不堪,項羽最後的失敗還是在於自身的性格問題,太過感情用事,獎懲全憑自己喜好,導致韓信、陳平轉投劉邦,田榮、陳餘起兵反戈,一手好牌被揮霍,最後身死國滅,令人唏噓。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血腥的權力》中,作者用這種全局視角為我們分析了「鴻門宴」、「黨錮之禍」、「八王之亂」、「玄武門之變」以及「義和團」的歷史環境,使人耳目一新。
本書在這樣的視角之上,將內容分為七章,除了前面提到的第一章,還包括《歷史的進程》(第二章)、《幽微的世界》(第三章)、《帝王的權術》(第四章)、《將臣的命運》(第五章)、《才子與佳人》(第六章)、《奇聞異事》(第七章)。
在其中,我們可以讀懂天下大勢為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漢族和胡人之間多年的紛爭是如何以及為何這樣演進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為何是歷史的必然……也可以看到韓信的六張臉譜之下那份不變的「天真」,荀令君「王佐之才」之下的無奈,竇漪房看似幸運的人生中的辛酸與通透……
對於業餘的歷史愛好者,《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是一本優秀的讀物,正如其書名,「一讀就上癮」。當然,如果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這本書中的知識點就顯得有些零散,但也可以作為一本輕鬆的參考讀物,說不定也能獲取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