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看史書怎麼說

2020-12-24 騰訊網

王昭君,是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她17歲便以「良家女子」被選入宮,為漢元帝的後宮宮女。公元前33年,她出塞匈奴,嫁給匈奴舉於呼諱邪,開始過起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奶酪的生活。在匈奴居地,昭君生兒育女,還要從「胡俗」,在呼韓邪去世後,又需嫁給繼位的前閼氏所生的長子,直至客死異域, 「獨留青冢向黃昏」。後人不禁要問,當時漢朝後宮仕麗不少,怎麼會選中王昭君,由她遠嫁單于,出塞匈奴呢?

歷史上不少人認定是畫師毛延壽作祟。據說是呼韓邪到長安求親,漢元帝欣然同意,於是下令毛延壽把宮女的肖像都一一描畫出來,供元帝選定。元帝只想選擇容貌一般的送往。王昭君雖說是貌美非凡,但先前未被召見,元帝還沒有發現她的美貌。而昭君又不願像其他宮女那樣傾囊賄賂毛延壽,以便使自己被畫成楚楚動人的美女,於是就只有她一人被畫成姿色—般的宮女。漢元帝就憑肖像畫作出定奪,決定將王昭君嫁予呼韓邪為妻。

到了元代,更多的人相信是毛延壽搗鬼的說法。因為他們都受元代馬致遠所寫的優秀劇作《漢宮秋》的影響。

《漢宮秋》寫到:漢元帝接受畫工毛延壽的進言,選天下美女入後宮,並命令毛延壽把所有宮女肖像全描畫出來,供他按圖選擇召見美貌的女子。毛延壽乘機向眾宮女索取賄賂,其中包括王昭君,昭君出身貧寒又不懂暗中奧妙,不予理睬,於是品貌出眾的昭君在毛延壽的筆下成了姿色平庸,臉上有黑點的女子。以至使昭君只得空守門闈,幾年也未蒙皇帝召幸。剛好,有一天元帝在花庭度步,忽聞如泣如訴充滿哀怨的琵琶聲,便好奇地召見正在彈琴的王昭君,綽約風姿的一代嬌女才被元帝所知,此時元帝大為驚訝,還以為仙女下凡。

毛延壽瞞上欺君,東窗事發,自知難逃嚴懲,又加上對昭君嫉恨在心,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趕忙帶上昭君的真容畫像潛往西域,勸說匈奴單于到漢朝以和親名義娶走昭君。單于見過畫像,為之心動,修書一封,要求漢朝賜給王昭君,否則兵戎相見。眾漢臣苦於無良策抵禦匈奴侵犯,都勸元帝答應單于的要求。元帝起先捨不得,又無計可施,為了防止匈奴大動幹戈,只好忍痛割愛,同意遠嫁昭君。當昭君隨匈奴使者到了蒙古大黑河,她心懸漢闕,思念故土,想到自己日後就要長久生活在舉目無親的荒漠地區,不禁悲起心底,終於跳河自盡。匈奴單子有感於昭君的死難氣節,便葬她遺體於黑河南岸,稱她的陵墓為青冢,並且捕捉毛延壽,遣送漢朝治罪。

顯然馬致遠在《漢宮秋》中也在譴責毛延壽。而比《漢宮秋》早得多問世的描述古琴曲故事的《琴操》,對昭君出塞的原因概述的與上述不一樣,說是由於昭君入宮後一直未受到皇上召幸與寵愛,久居深宮,鬱鬱寡歡,心有積怨,當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願當漢家女婿,到長安求親,元帝便召集宮女,講明實情,讓她們全部坐好並提出誰願意前往就以站立起來,表示同意,王昭君「越席立起」,喟然長嘆,心雖不情願但又萬般無奈地應召去扮演一個「和番使者」的角色。元帝也就順水推舟把昭君賜給匈奴單于。

《琴操》還寫到,昭君到匈奴後是日夜思念漢家故土,曾作一曲《怨曠思維歌》以抒懷。最後當呼韓邪單于死時,由前大閼氏(相當於皇后)所生的長子繼位,他要娶昭君為妻,昭君自己生的兒子又十分願意當胡人,致使昭君萬念俱灰,服毒而死。

正史《後漢書》關於昭君的記載與《琴操》內容不同之處在於,漢元帝是抽五名宮女送給前來求親的匈奴王的,其中宮女昭君漢元帝僅聽說她缺少姿色,也未曾見過真容。到了臨別那天,元帝沒宴款待時,才見到丰容盛飾的昭君。昭君蓮步輕移,儀態萬千,豔驚四座,使人傾倒,元帝想留下昭君,又怕失信於匈奴,只好按原計劃送行。至於昭君出塞原因,《後漢書》也認為是因為昭君入宮數年,難於面見皇上,待守樓閣,空耗青春時光,積怨甚深,所以當聽到匈奴王前來求親聯姻,便主動請求離開漢宮遠嫁單于。

而東漢時所寫的《漢書》,其中提到昭君出塞是由漢元帝直接指定「把後宮的良家女子王嬙,字昭君者,賜予單于。」人們從號昭君為「寧胡閼氏」,可以推知當時漢匈雙方都希望通過和親能給邊疆帶來安寧與和平。歷史上也確實自昭君出塞後有幾十年時間,烽火臺上的狼煙沒有再燃起。匈奴境內確實也出現了一片昇平景象。在今內蒙古包頭市附近的西漢後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單于和親」,「千秋萬歲」, 「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就是對歷史上昭君能安心在異族生男育女,過好生活所起作用的一種客觀評價。雖說有人不滿漢室用婦人去安邦息事,認為有損國體,並對昭君身事深表同情,「當年遺恨嘆昭君,玉貌冰膚染胡塵」,他們都忽視昭君以和親為目的的出塞的歷史功績。

也有人論證出王昭君是土家族姑娘。並指出她被選入宮後不願巧言令色、獻媚邀寵,不使計接近漢皇,又能把出嫁單于當作美事,曾盛妝打扮,生怕不被選中,能自願請行出塞和番,這些行為都是她身上具有土家族姑娘野性、剛強性格使然的。

總之,「昭君出塞」是情願的呢?起決定因素是她的個性呢?還是不情願的,只因畫工貪財枉法,暗中搗鬼,使她久居深宮,空守時光,無聊至極,才作此選擇? 「昭君出塞」是自己深明大義,「為救蒼生離水火,甘教薄命芥煙塵。」主動承當起聯胡重擔?還是被動地作為漢元帝開展政治和親外交的一種「贈禮」,無法自主地被賜予單于?至今仍眾說紛紜,這個謎尚待進一步了解。各位小夥伴你們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長安城風波,王昭君出塞,漢元帝怒殺毛延壽,是真是假?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年的長安城風波真相到底是如何?其實,畫師毛延壽不該為王昭君出塞而背鍋,然而世人大多誤會他了。且聽真假歷史回聲道來:很多人覺得是長安城裡的風,從來就沒有停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而把王昭君卷了進來。其實還真是這樣,不過,就算沒有王昭君出塞,也會有下一個「王昭君」出塞,她只是正巧趕上。那麼,正史上到底是怎樣記載的?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
  • 王嬙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
    漢元帝年間,陝西杜陵有一個畫家叫毛延壽,擅長畫美女。他的畫技十分高超,能夠把人的容貌醜美,一一如實落在紙上。由於畫技出色,他被徵召到宮廷裡,給皇宮的妃子畫像。原來,漢元帝喜歡美女,後宮妃子眾多,他哪有時間去親自挑選,於是就讓畫工把這些美女畫出來,他按照畫上美醜來召幸。
  • 昭君出塞背後的那些事
    當時的漢元帝及其好色,後宮美女太多,為了節約選美時間,漢元帝別出心裁,請一個叫毛延壽的善花丹青的宮廷畫師把後宮美女的以畫像的形式上呈皇上,由於毛延壽像王昭君索取賄銀不成,於是就在王昭君的畫像的眼下添了兩顆克夫的黑痣,當時匈奴到漢朝來要求賜婚,王昭君眼看在大漢無出頭之日,不願老死宮裡,主動要求遠嫁匈奴,等到漢元帝第一看到圓姿替月,長袖臨風,神光四溢,耀目增輝,眉彎雙黛,唇略施朱,身材合度,修短適中,手扶雙袖
  • 王昭君被計算機還原長相,拋開她的功績談顏值,有些過於狹隘!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按理說應該被皇上選中,但她為何被派去和親?和親之後幸福嗎?為何會有三嫁單于服毒自盡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揭開王昭君的神秘面紗。那個時候皇上選秀女是有標準的,不能直接見,要先見畫進行一次篩選,之後才能選秀,當時的畫師是毛延壽,這個人有點貪便宜,但凡是給他塞銀子的人,他就把那個人畫得好看一些,那些不給銀子的,就該畫啥樣畫啥樣。
  •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並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
  • 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遠嫁匈奴單于,漢元帝為她殺死畫師
    本想飛上梧桐枝,誰料落得異域中進宮數年未被皇帝寵幸的王昭君被選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史書中關於王昭君的記載只有僅僅數十字,而千百年來人們感念於王昭君犧牲自我換來兩族和平,流傳了非常多的民間故事。
  • 王昭君:出塞並非吾所願,世人誰憐我悽苦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頌揚,傳為佳話,漢元帝為保邊塞安寧,將大漢美女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朝和匈奴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匈漢兩族因和親加強了交流和互助,王昭君以一己之力,使漢朝遠離戰亂,國泰民安,而且還說王昭君在和親中收穫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實際上是承受了非人的折磨,一生悽苦
  • 王昭君遠嫁匈奴並非悲劇 塞外過著幸福生活
    傳說兩千多年前在長江西陵峽秭歸縣寶坪村,住了個叫王忠的莊稼人,這個莊稼人因為一直沒有孩子,便到附近的屈原廟進香許願,祈求得到一個像屈原那樣忠於國家、熱愛人民的後代。結果真的很靈驗,八月十五夜裡,他的妻子夢見一輪明月投入懷中,不久便生下一個比天仙還標緻的姑娘,這就是王昭君。
  • 王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為何漢元帝不要,反而讓她去和親?
    其實,這件事有點陰差陽錯,王昭君的腳很大,而且腿型不好,所以我們不管看影視劇還是畫像,我們都很難看到王昭君的腳。王昭君總是穿著拖地的長裙,所以在走路的時候總是嫋嫋婷婷,總讓人遐想裙子裡的場景。而在王昭君入宮的時候,一個叫做毛延壽的畫師因為沒有收到王昭君的錢,所以就把她畫得很難看,而漢元帝看了之後,也就沒有什麼想法了。
  • 說說你所不知道的王昭君,先後嫁父子三人,生育了不同輩分的孩子
    王昭君的美貌難逃選美者的眼睛,被強行徵選入宮。宮中美女如雲,漢元帝根本寵幸不過來。據說,為了節約選女過夜的選擇時間,漢元帝讓畫師給每一個美女都畫了畫,自己根據畫像挑選。畫師毛延壽向王昭君索賄,王昭君沒錢,被愛財的毛延壽醜化了。
  • 明妃王昭君,揮別長安,在朔風獵獵的和親路上,一走就是一生!
    漢元帝已經有四十多歲了,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挨個相看選拔,於是就命令畫師毛延壽,將每個美女畫成一幅畫兒,送給自己看。美女們為了讓畫師把自己畫得漂亮一點,以便得到漢元帝的寵幸,爭先恐後地塞銀子給毛延壽。經過毛延壽的美化,很多長相遠不如王嬙的美女,都見到了漢元帝,都討到了屬於自己的封號。
  • 王昭君:曲折的人生,先後嫁給大漠單于父子二人,再也沒有回來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人們常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修飾她們的美貌昭君出塞,這是一則很古老的典故。裡面的主人公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人們常說王昭君有著落雁之資,連大雁飛過都被她的美貌驚落。
  • 古代四大美人,為什麼唯獨王昭君,能經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筆下?
    《後漢書》、《西京雜記》都有王昭君的記載。後有馬致遠的《漢宮秋》,直到清朝的《紅樓夢》裡,曹雪芹借用林黛玉的詩,還在歌頌王昭君。有相關數據統計,寫過其事跡的著名文人有500多人,關於王昭君的詩歌高達700首。
  • 專家還原美人王昭君的容貌,網友:怎麼這麼醜?專家:最真實的她
    古代的畫像難以一窺她的真容,好在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復原出王昭君的樣子了,復原圖一出,一位絕世美女,竟然成了笑柄。 據史書記載,王昭君是一位普通的民間女子,公元前52年出生於湖北興山縣的平民家庭。從小聰明伶俐、長相水靈的她,在14歲那一年被選入宮中,成為一名宮女。
  • 在漢朝女性根本就沒有地位,王昭君因為太美而出塞,還連嫁三夫
    王昭君生於西漢公元前52年,死於公元前19年,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冠以落雁的稱號。正是因為她的美,讓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流傳後世。王昭君本來是一個平民家的孩子,在公元前38年由於美貌非常,被選入漢元帝後宮成為宮女。
  • 王昭君的熱望,或詩人的無奈: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昭君出塞」,在傳說中是一個多麼動人的故事。可是誰又能清楚探知作為主角的王昭君,她的內心世界裡藏匿著的那番獨角戲呢?大義不是這樣用來犧牲他人的。如果非要別人來承擔重責,如此大義不要也罷。因為真正的大義,就是應該保護弱小不再遭受欺凌。
  • 和親公主王昭君的悲哀,遠去大漠還在其次,還要嫁給丈夫的兒子
    漢高祖劉邦時就與匈奴和親,因為他在"白登之圍"中見識到匈奴的厲害,這種和親是帶有屈辱意味的。而在漢元帝時期,匈奴和西漢的軍事實力已經顛倒過來,匈奴要看西漢的臉色。所以呼韓邪單于主動請求和親,並且以女婿自居。這個時候的和親就不帶屈辱意味,而是對呼韓邪單于的羈縻手段。而王昭君就承擔這個任務,成為和親公主。當然她本身的身份並非公主,而是漢元帝的宮人。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史書上最有名的與親事件大概是王昭君出獄,王昭君出身貧寒,漢元帝時期,以民間女子身份入宮,成為宮女,史書上記載王昭君長得非常漂亮,但在宮裡,王昭君卻一直得不到皇帝賞識,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認識他。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
  • 一生嫁給父子二人的王昭君自請和親的真相
    但也正因為平都公主拒絕去和親,才給了王昭君機會,也才有了我們所熟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02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羞花閉月,沉魚落雁」中的「落雁」,說的就是她。據《漢書》記載,她是南郡人,出身於「良家子」,即出生於貧苦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