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帝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個部落。自北匈奴覆亡的消息傳到了南匈奴後,其單于呼韓邪迫於漢王朝的威壓,不得不率眾投降。從此威震北部邊疆的匈奴帝國,成為漢王朝的附庸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前往漢長安城朝覲天子,並提出希望漢元帝賜女,自己甘願成為天子女婿。皇帝自然捨不得自己的閨女遠嫁匈奴荒蠻之地,是故特在宮中擇一女充當漢朝和匈奴的和平使者。
本想飛上梧桐枝,誰料落得異域中
進宮數年未被皇帝寵幸的王昭君被選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史書中關於王昭君的記載只有僅僅數十字,而千百年來人們感念於王昭君犧牲自我換來兩族和平,流傳了非常多的民間故事。王昭君更是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號稱「落雁」。
話說王昭君將要離開長安的時候,按規矩應該向皇帝辭行。而這次辭行竟然讓漢元帝兩眼瞪大,宮裡有這麼漂亮的美女,他自己竟然不知道。皇帝是悔不該當初,可惜覆水難收。唐代詩人李商隱就曾專門寫了一首名為《王昭君》的詩:「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馬上琵琶行萬裡,漢宮長有隔生春」。
原來在漢朝的時候,凡是民間入選進宮的女子。首先由宮廷畫師給每個人畫一幅畫像,皇帝觀閱畫像後,符合口味的才會被寵幸。相傳王昭君初入皇宮的時候,別人都是搶著給畫師塞一些紅包,希望畫師能盡力將自己畫的漂亮些,好得到皇上的恩寵。
王昭君很不屑於幹這些事情,於是就被畫師毛延壽在眼睛下面點了一些麻鵲斑。這些斑點完全破壞了昭君的美貌,當然就被皇帝所遺漏。於是漢元帝一怒,就下令斬殺了當時給昭君畫像的畫師毛延壽。
漫漫黃沙雁南飛,悠悠親情終難報
辭別君王后,連父母都沒有見到的王昭君,就隨著呼韓邪單于告別故土。一路北行,車隊緩緩走過渭河平原,踏上北方的黃土高原。家國故土越來越遠。想著此生可能再也回不到家鄉,見不到父母的王昭君,一時心緒難平。
漸漸的家國欲遠,映入眼帘的都是滾滾黃沙。在一片馬嘶雁鳴中,王昭君撥動琵琶,悽涼婉轉的琴聲、美麗動人的漢人女子,在那一方時空中嫋嫋轉轉,經久不息。空中南歸的大雁一時間忘記了扇動翅膀,全都跌落在漫天的黃沙之中,於是王昭君就多了「落雁」的別稱。
樂府詩集中收錄了一首王昭君的《琵琶怨》,請諸君一同欣賞一下。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兩年夫亡欲歸邦,帝王傳令從胡俗
呼韓邪單于娶的美女歸來,自然十分高興。一是和大漢喜結姻親,從此部眾安全無憂;二是自己一把年紀能抱得如此美女入懷,自然十分暢快。他將王昭君封為「寧胡閼氏」(yanzhi,王后的意思),意為安定邦國的王后。
兩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按照匈奴人的傳統「父死子繼」,也就意味著王昭君要和成為她繼子的閼氏。忍受不了的王昭君就上書朝廷,希望回歸故土。此時漢元帝已經駕崩,新皇漢成帝的回覆只有三個字「從胡俗」。
皇帝簡單的三個字,破滅這位美女回歸故土的最後希望。宋代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中,有這樣幾句詩:「漢宮侍女暗垂淚,殺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無奈的王昭君按照匈奴的風俗,成為復株累單于閼氏。後來又成為繼任者搜諧若鞮單于的閼氏。公元前19年,王昭君於南匈奴王庭病逝,死後葬於大黑河南岸,墓稱「青冢」。
後記:
歷史上因為西晉建立後追司馬昭為皇帝,為避免皇帝的名諱,將「昭君」改為「明君」,後世慢慢有了「明妃」的說法。由於昭君出塞加強了漢朝和匈奴之間的交流,使得雙方互信互利。漢朝的北部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當時相對落後的匈奴也對中原的先進位度產生了嚮往之情,客觀上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
平民出身的王昭君,原本父母只希望她能麻雀變鳳凰。誰曾想自此離家三千裡,在那片黃沙滾滾、孤雁難飛的異族土地上,這個年輕的女子又是如何的思念故土。作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賈探春的遠嫁這樣描述道:「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我們尚且不知,當年芳齡二八的王昭君對於自己入宮有著怎樣美好的期許。但是入宮後的悽清孤寂,眼看著一寸寸光華悄然逝去,此時的她定然是迷茫的。皇宮如同一座關押金絲雀的鳥籠,雖然富麗堂堂,終究是失去了自由。一個年輕的宮女在數歲苦熬之後,悽然遠嫁他鄉。無數個冷雨敲窗的夜晚,孤燈寒裘的她是否會想起兒時快樂無憂的日子。那些難以度過的夜晚,一曲曲琵琶都在嗚咽著她的悲傷與離愁。
後世文人多有關於昭君的詩詞篇章,比如李白的「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白居易的「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南朝江淹曾在《恨賦》中這樣寫道:「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